航天杨海成 杨海成谈《航天制造2025》和航天智能制造

2018-03-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中国制造2025>中,航空航天装备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未来近10年中,航天装备将由此成为我国智能制造先行者.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神软公司董事长.制造业信息化专家杨海成看来,近十几年来中国航天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的进程中,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制造模式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进化.在正在到来的智能制造时代,中国航天制造还将迎来更深刻的变化.近日,中国航天报记者就我国航天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划专访了杨海成.记者:我国最新的一艘神舟飞船将于本月发射,从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来看,近十几年来我国航

在《中国制造2025》中,航空航天装备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未来近10年中,航天装备将由此成为我国智能制造先行者。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神软公司董事长、制造业信息化专家杨海成看来,近十几年来中国航天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的进程中,重要收获之一就是制造模式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的进化。在正在到来的智能制造时代,中国航天制造还将迎来更深刻的变化。

近日,中国航天报记者就我国航天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划专访了杨海成。

记者:我国最新的一艘神舟飞船将于本月发射,从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来看,近十几年来我国航天制造发生了什么变化?

杨海成:这么多年来,航天的设计体系、生产制造体系、试验体系不断创新、增强,使产品研制加快、生产质量提升,其中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大作用。

至少从神舟六号开始,我们已经利用全三维技术打通了设计和制造的关键环节。大约从2005年起,我们的火箭、卫星都在积极推进基于三维的协同研制,在主要环节中实现了打通。

可以说,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装备与型号发展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用数字化、网络化支撑制造模式转型的发展之路。

天宫实验室、神舟飞船代表中国航天制造的最高水平,但这些是冰山浮在水面的那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水面下的支撑,就是我们航天基于数字化、网络化实现的研制模式转型。这保障了我们在人数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越来越密集的国家重大任务。

记者:在《中国制造2025》的指导下,未来十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航天制造业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杨海成: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将从数字化、网络化走向智能化。国家已经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推动数字、知识、智慧与生产体系高度融合,让生产方式更加智慧。

从人类发明机器开始,机器就延伸了人的体力,而在智能制造时代,机器还将延伸人的智力,用超越人脑的智慧运行工业。现在是人类在管理机器,将来是电脑管理机器。智能制造就是用智慧化的系统武装工业,让制造更聪明。

比如说,未来的智能工厂里将不需要靠人来调度工人、调用设备、安排生产计划,而是用物联网把生产设备、生产过程连接起来,依靠网络调配资源、安排生产,应对生产计划的更新。

那么,首先就需要把聪明的工具、机器和系统创造出来。我国大力推动“双创”,就可以基于网络将海量的智慧集中起来,广泛利用优秀的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加快实现智能制造所需的条件。

航天制造必然也会走向智能制造,制造模式可以应对更新的需求,比如按订单个性化定制等。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会延伸,走向服务化。例如,我们除了研制、发射卫星,将来在用卫星服务国民经济方面一定会投入更多精力,提供基于网络的更好的产品研制、远程故障诊断、运营管理等综合服务。

记者:中国航天的智能制造具体如何着手?

杨海成:集团公司正在进行《航天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顶层规划,其中包括航天智能制造体系的架构、重点任务、路线图等内容,“十三五”期间将全力推动航天智能制造发展。

航天智能制造的建设,在顶层,集团公司要做好规划,推动全集团内设计、制造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在中间层,要建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作为科研生产的基础支撑手段;在底层,建立智能的航天工业基础,建设智慧的院、厂、所,这需要一系列智能设备、装备、系统的技术支撑。

智能制造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正在制定智能制造的行动纲领,各单位都能在这份纲领里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责任和任务所在。纲领将在今年的战略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发布。

记者:实现航天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队伍?

杨海成:进行航天智能制造体系的全面建设,一定要有专业的顶层策划和组织实施的主体单位,就像一个信息化的总体部。航天核心科技是买不来的,制造领域的知识、智慧也是买不来的,需要在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由专业的队伍去总结、推广。

集团公司有军工系统中最大的信息化专业团队,就是神软公司。神软公司在智能制造建设过程中,要由软件供应商变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做航天智能制造大厦的设计参与者和施工队,同时进行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发和集成,并负责系统的运营服务。

航天各院所也需要增强信息化团队的能力,将观念、技术储备、资源集成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变,形成一支体系化的智能制造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