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有几个子女 张瑞芳、孙道临和巴金的《家》

2018-1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住得离他很近,他在世,对我们来说有幸福感."这是在巴金百岁诞辰来临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告诉记者的真挚话语.提起巴金,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他脍炙人口的小说<家>,而说起<家>,联想起张瑞芳和孙道临便自然不过--因为成功演出了电影<家>中的"瑞珏"和"觉新",他们的形象早已和<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孙道临有几个子女 张瑞芳.孙道临和巴金的<家>当初尴尬的"瑞珏"和

“我住得离他很近,他在世,对我们来说有幸福感。”这是在巴金百岁诞辰来临之际,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告诉记者的真挚话语。

提起巴金,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他脍炙人口的小说《家》,而说起《家》,联想起张瑞芳和孙道临便自然不过——因为成功演出了电影《家》中的“瑞珏”和“觉新”,他们的形象早已和《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孙道临有几个子女 张瑞芳、孙道临和巴金的《家》

当初尴尬的“瑞珏”和痛苦的“觉新”如今皆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虽与百岁的巴老同住在一个城市且相隔很近,但多年来为了巴老能静养身体,他们不曾打扰过老人的清净。岁月虽然流逝,却可以洗刷出经典和人们心中最珍贵的情感。虽然由于时逢巴金百岁华诞,张瑞芳和孙道临的安宁被骤然增多的媒体采访所打扰,但在向记者回忆起和巴金因《家》结下的一段缘,他们点点滴滴的讲述依然格外动人。

孙道临有几个子女 张瑞芳、孙道临和巴金的《家》

■“在一群人中,他从来不是主角,但和我们在一起很默契,很安静。”

张瑞芳和孙道临初识巴金都是通过文字,他们上中学的时候便喜欢上巴金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孙道临,他说:“他的作品使我非常感动,精神上很受影响,他是我的思想启蒙人。”十四五岁的孙道临读了《家》之后泪流满面,他说:“那么真诚的感情,那样的爱和恨,太感动我了。”

孙道临有几个子女 张瑞芳、孙道临和巴金的《家》

而张瑞芳则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便认识了巴金,那时的重庆文化人云集,话剧演出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身为话剧名旦的张瑞芳不仅与曹禺、吴祖光、巴金、夏衍、郭沫若、茅盾等人关系密切,还以演他们的话剧作品而著称。张瑞芳回忆说:“当时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聚会。我记得他(巴金)不太和人搭话,在集会上绝不是话很多的人,不像曹禺和吴祖光。在一群人中,他从来不是主角,但和我们在一起很默契,很安静。”

也正是这个时候,曹禺对她说:“我要给你写个戏,从新娘子结婚一直到她死。”那就是改编自巴金小说的《家》,张瑞芳成为“瑞珏”的第一个代言人。演出非常轰动,在重庆一演就是八十几场。张瑞芳记得,巴金也来看戏,他放心地任好友曹禺改编自己的作品,对这出戏,并没有特别说过什么。

曹禺把话剧版《家》写得很优美,“瑞珏”在新婚夜还有大段的独白,张瑞芳对曹禺说:“你这样弄,人家都要觉得旧式结婚很美的。”曹禺说,对呀,有人都说想要这样的旧式结婚了。

■当初拍电影《家》他们都觉得没有演话剧过瘾

1956年,著名导演陈西禾自编自导了电影《家》,孙道临和张瑞芳便成了片中的“觉新”和“瑞珏”,“梅表姐”和“鸣凤”由黄宗英和王丹凤饰演。如今看来这部影片堪称经典,但张瑞芳和孙道临都坦陈在拍摄之初他们都没能认识到这部影片的价值。

由于之前《家》的话剧版台词优美,场面辉煌,且长达三四个小时充分展开人物的命运,让孙道临和张瑞芳这样演过话剧版的演员感到相当过瘾,而电影《家》仅仅不到两个小时的长度,以觉慧冲出大家庭走上革命道路为主线,有限的时间里众多的人物要铺陈原作的主旨,自然演起来不及舞台上尽兴。

那时电影《家》也有了香港版,拍得十分豪华绚丽。孙道临说他还曾向导演提出布景不要那么黑,是不是也可以像香港版那样雕梁画栋一些?有人也建议服装可以漂亮一点,但导演坚持要现实主义的风格,他曾到过巴金四川的家,他一定要表现出将近死亡的黑暗大院的感觉。

张瑞芳说,尽管觉得不过瘾,拍摄的过程还是相当愉快,大家的沟通十分默契。“瑞珏”和“梅表姐”长谈那场戏,她和黄宗英便自己在家里排练很久,她与孙道临也经常为戏沟通。甚至剧组里还相互取外号:孙道临因为常常有哭戏,便被大家戏称为“孙大雨”(后来听孙道临说,孙大雨是著名的诗人、莎士比亚专家,他觉得这样来开玩笑有些不恭敬。)而张瑞芳因为演“瑞珏”的尴尬,经常皱着眉,大家便叫她“苦豆儿”。

巴金当时很关注电影的拍摄,他曾到剧组看大家,发表意见并与大家拍照。张瑞芳记得他来的那天热极了,正赶上拍婚礼的那段戏,张瑞芳因为盖着盖头,连妆也没有化。而孙道临则清楚地记得剧组向巴金请教意见,他说,《家》的主要矛头是指向封建制度,而不是某个人,包括高老太爷也有他的悲剧性,更不要说觉新了,他并不是天生的懦弱,不能表现得肤浅。

这些话让孙道临找到了人物的位置,因为之前剧组在讨论人物时还在说觉新值不值得同情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在银幕上看见了那个为承担家族责任而不得不牺牲个人情感的觉新的悲剧形象。

张瑞芳说,电影拍完之后,觉得不过瘾的他们便马上组织影片的原班人马演了一遍话剧《家》,演出十分轰动。后来她因为接到影片《凤凰之歌》的拍摄任务,离开剧组时还非常舍不得。

电影《家》在当时放映后也并未引起大的反响,直至“文革”之后,《家》作为最早解禁的影片全国公映才轰动起来。张瑞芳说,那时候再看这部影片,非常感动,才发现导演把一个大家族的方方面面表现得那么精练,表现出那么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孙道临则称赞导演陈西禾是很好的文学家,他告诉记者,“文革”后恰巧他和张瑞芳都因在北京拍戏碰到,一起在朋友家再看这部影片,看得泪流满面,不仅因为看到了影片的价值,也由于感慨丛生。

■人到老年他再次被巴金的作品撼动灵魂

演完电影《家》之后,孙道临便经常到巴金家里拜访。他还曾和上影厂的编剧把巴金第一部小说《灭亡》改编成电影剧本,上门向巴金请教,遗憾的是影片最终没有拍成。但孙道临仍时常去看他,直至后来觉得他的病需要静养,才不去打扰。他印象中的巴金是个很平易近人,很坦率表达意见、不隐藏想法的人。

张瑞芳虽很少登门拜访巴金,但她说,建国后,她依然在很多场合遇上巴金,他依然不大说话,却和大家打成一片。“文革”中,她和巴金一起被揪去陪斗,她看见他拿了一件雨衣,很累的样子,却不能上前和他说话。她说,后来在80年代,政协的老同志们都去大连疗养,邓颖超大姐特意把她找去,要她代替问候巴金同志,要他好好保养身体。

于是张瑞芳回到上海,为了不打扰巴金养病,便写了封信转达邓颖超的问候,连同一束花送给他,不想他却认真地回信来表示感谢。

孙道临说起,年少时深受巴金作品的影响,人到老年他再次被巴金的作品撼动灵魂,那是巴金晚年的作品《随想录》。80年代,巴金送了他一本刚出版的《真话集》,他看了之后感动得泪流不止,他感动于一个人能这样坦率地讲出心怀,不怕讲出自己的弱点:“他这种自我解剖的精神很伟大!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启示,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这样严于律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