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2018-08-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一代大儒王阳明把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和自身的哲学思想相结合,通过家书对后代子孙谆谆教诲,句句箴言,犹在耳畔,日久弥新."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回眸王氏家族沧桑数百载,对族箴祖训的坚守是他们心中那盏永远不灭的心灯.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人物]写信人:王阳明收信人:王阳明长子王正宪解读人:陈科 度阴山[家书]<示宪儿>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一代大儒王阳明把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和自身的哲学思想相结合,通过家书对后代子孙谆谆教诲,句句箴言,犹在耳畔,日久弥新。“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回眸王氏家族沧桑数百载,对族箴祖训的坚守是他们心中那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人物】

写信人:王阳明

收信人:王阳明长子王正宪

解读人:陈科 度阴山

【家书】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译文:

孩子们啊,你们要听从教诲:勤奋读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按照礼仪行事;饮食要节制,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要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别人,但需管住自己。能够放低自己身份,这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够容纳别人,这才是有大的度量。

王阳明家训:一盏永远不灭的心灯

做人,主要在于心地的好坏;心地好,才是善良之人;心地恶劣,是凶狠之人。譬如树上结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会坠落。我现在教诲你们的,全都在这里了。你应该好好听从,不要轻易放弃。

【解读】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

作为一代名臣,他严以修身、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作为一代名儒,他提出并一生践行“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念。他被后人评价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功、立德、立言,皆居绝顶”。

这篇《示宪儿》就是后世所说的《王阳明家训》,写于1518年,正是王阳明担任南赣巡抚的尾声。《示宪儿》被称为王阳明家规“三字经”的家书堪称经典之作,短短96个字,把从小要勤读书、循礼义、端心术、做良士的教诲阐述得通俗易懂。整篇家书,歌谣体式,三字一句,共三十二句,一韵到底,朗朗上口。

家训第一句“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整句意为:孩子们。后面的话语,通俗易懂,完全就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诉说的对象正是他的儿子宪儿,即王正宪。

王正宪并非是王阳明亲生儿子。1515年,王阳明年已43岁,但王阳明及胞弟守俭、守文、守章都没有儿子,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只好选择将他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宪过继给王阳明。是年,王正宪8岁。

1518年,王正宪11岁,正是亟待教训之时,于是就有了这道王阳明家训。家训开篇就是让人勤读书,这是教人应有学问;要人孝悌、谦恭,遵循礼义,这是让人应学会礼仪;要人能下人,能容人,这是智慧的表现;心地好,是良士,这是德行的表现。

学问、礼仪、智慧、德行,是王阳明家训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心学的灵魂,更是一个绅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四个方面你中有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套用王阳明的话头就是,有学问的人,必知礼仪,必有智慧,必懂德行,否则就不能称为“大器”之人。而“大器”,是有度量的表现。做人的尺度就是心地的好坏。在王阳明看来,德行是第一位的,做一个好人比任何事都重要。

【故事】

王阳明的家规传承

王阳明小的时候曾一度痴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规劝不止、学不思进的地步,父亲王华感到他有点玩物丧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将棋子扔进了河里。从此以后,勤读书、戒游戏、做良士、成圣贤便成为王阳明毕生的追求。

王阳明11岁那年便立志成贤,成为一时佳话。有一天,他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不认同,他说:“登第恐未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此言一出,父亲王华笑道:“汝欲做圣贤耶?”王华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后来果真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圣贤。

孝悌传家,历来也是王阳明王氏家族的传统。

先祖王纲,70而终竟在沙场,最后靠16岁儿子彦达以死抗争才得以羊革裹尸还乡。从此,彦达“痛父死,躬耕养母,终身不仕”,父忠子孝,堪称典范。

王阳明祖父王伦,素以孝闻乡里。微薄的家塾收入除了供养老母,还收养了独孤的弟弟。后来儿子王华状元及第,王伦又把朝廷拨付给他的一半俸禄给了弟弟。

父亲王华,年过古稀,仍坚持每天向母亲岑氏拜舞起居礼,甚至为了逗其开心,朝夕扮童子与之嬉戏。岑氏百余岁而终,孝道立身的儿子王华功不可没。

后来王阳明曾四疏朝廷要求回乡为祖母岑氏省葬。即便是去世的前一个月,仍不顾病危,取道增城,只为祭祀先祖王纲。可见祖慈子孝,王阳明是深受影响的。

“以布衣魁天下”的父亲虽为状元及第,却未曾给子女留下多少基业,即便在临终的最后一刻,仍不忘对子女礼存于心的教诲。

王华去世那天,正好碰上朝廷使者来传送进封新建伯旨意,面对这次措手不及的封爵,王氏家族已无暇去顾及。弥留之际的王华听说使者已到家门,说出了最后一句话:“虽仓遽,乌可以废礼?尔辈必皆出迎!”一直等到礼毕的消息后才瞑目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