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与他的三大艺术馆

2018-0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天津大学碧波荡漾的青年湖畔,在苍翠幽静的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后现代风格的大厦.这就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北洋书院.北洋书院

在天津大学碧波荡漾的青年湖畔,在苍翠幽静的树丛中,耸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后现代风格的大厦。这就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北洋书院。北洋书院为什么是这种风格?
笔者读过冯骥才先生的许多文学作品,如《三寸金莲》、《神鞭》、《阴阳八卦》、《怪世奇谈》、《人类的敦煌》等等,也见过他临摹的《清明上河图》。

冯先生是个非常传统,非常中国的人。而这座轮廓高大令人震撼的建筑却是如此现代。难道冯先生在与建筑师设计图纸时滑入了误区?
然而,当我从北洋书院大厦中的北洋美术馆、大树画馆和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走出来时,一切释然———位品格高尚、极有天赋、个性独特、有责任感的文化人,在他的文化艺术生命中,会出现许多误区的。

恰恰是这些误区,才塑造了世界上许多艺术大师常绿如春的魅力;恰恰是这些误区,才能够让世界上许多艺术大师的灵感闪电般释放。这种误区,其实正是大师们的文化艺术生命在瞬间得到大成若缺的灿烂升华。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这样;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是这样;冯骥才的北洋书院也是这样。


冯骥才是中国文化界领军人物之一,他大笔如椽的文学艺术创作,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他对历史文化保护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得到海内外各阶层人士的热忱拥戴,几乎口碑载道。

他曾说过:“历史的过程一半是创造,一半是泯灭。它把世界缤纷地填满,随即再抹去,于是留下了一片片空白,往往使我们迷失于一种记忆的真空中。”
怎样保护住历史?怎样呵护住每件文物?怎样尽其所能,至少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内涵,物化到一个小小的博物馆,免于后人“迷失于一种记忆的真空中”,冯骥才含辛茹苦、杜鹃啼血、义无反顾地奔走疾呼、艰辛劳作。

他的行为感动了海内外太多的人,一位房地产商慷慨解囊,出资为他出版抢救历史建筑的书籍,台湾演艺界名人赵文瑄先生为支持他抢救历史文化的义举,捐资100万元人民币……
天津大学高层领导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黄钟大吕的气派,在学院腹地兴建中国第一所以个人姓名命名的研究院——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近日,冯骥才先生对记者道出了建院初衷:“我喜欢做有责任感的事情,这座艺术殿堂的大门将向广大的人民群众敞开。

大门既然打开了,就永远不会关闭。”
曾经深入钻研中国道教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也有类似的名言:“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隐藏着的奥秘上,或许原本就没有什么奥秘。”
建院伊始,在韩美林先生题匾的北洋美术馆,举办了包括有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等大师画作的“意大利绘画巨匠原作展”。


深藏在象牙之塔,蕴含着神秘色彩,属于全人类的世界级绘画巨匠艺术珍品,第一次走进了中国大学的校门。这是天津文化史上的第一次,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
展品共49幅意大利绘画巨匠的原作,保险金额达30亿元人民币,武警战士护送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