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季鸾孙子 张季鸾陵墓回迁榆林故里(图)

2018-09-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日上午,西安市长安区东韦村,张季鸾先生的墓碑被拆下后运往榆林 华商报记者 张喆 摄人物简介: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同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1888年出生于山东,祖籍榆林.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他从事了近30年办报事业,1926年起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曾被誉为"报界宗师".1941年病逝于重庆,1942年葬于现今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东

昨日上午,西安市长安区东韦村,张季鸾先生的墓碑被拆下后运往榆林 华商报记者 张喆 摄

人物简介: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同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1888年出生于山东,祖籍榆林。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他从事了近30年办报事业,1926年起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曾被誉为“报界宗师”。1941年病逝于重庆,1942年葬于现今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东韦村。

张季鸾孙子 张季鸾陵墓回迁榆林故里(图)

昨日上午11时许,经近3小时挖掘,曾担任孙中山先生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主持《大公报》笔政十余年、在我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及影响的报坛大家张季鸾先生的骨骸,从其位于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东韦村的墓冢里取出,今日将在榆林东沙生态公园安葬并进行公祭。

张季鸾孙子 张季鸾陵墓回迁榆林故里(图)

墓园与砖厂猪舍为邻

据悉,经张季鸾先生家属申请,省委统战部批复同意,榆林市、榆阳区两级政府同意,榆阳区政协相关人员到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办东韦村迁回张季鸾先生陵墓。“原计划在今年清明节前后就搬到榆林,但因故耽搁了。”榆林市政协的一名负责人说。

张季鸾孙子 张季鸾陵墓回迁榆林故里(图)

昨日清晨6时许,经一路打听,华商报记者辗转找到了张季鸾位于杜曲街道办东韦村的墓园。墓园前方是一座青砖砌成的碑亭,最上面镶嵌有石刻“报界宗师”横额,墓碑前方设有巨型香案,墓碑后面就是张季鸾墓冢,高约3米,占地约20多平方米,墓冢的基座用水泥砌护。

从远处看,墓冢淹没在一片荒草中。墓园东侧是家砖厂,西侧是一片废弃的猪圈,南面的土崖下偶尔传来猪的哼叫声。附近一位村民说,这里曾是一个大规模的养猪场,“现在不多了,但一到晴天味道还是很大。”

得知张季鸾墓冢要迁走,市民蔡恒泰等人带着水果前来祭拜。他随身携带的文字资料中也记载了多年来多家媒体有关张季鸾墓园周边环境恶化,各界人士希望改善环境或者迁坟的报道。

孙子专程从上海回来迁坟

上午8时许,一行十多人开车来到墓园前,在一名男子的主持下向墓冢鞠躬致敬。一位村民指着其中一位身着紫色T恤的男子说:“那是张季鸾的孙子张哲明,这些年经常和家人来这里祭拜。”

据张哲明介绍,他在上海一所女校任职,此次是专程回来举行迁坟仪式的。焚纸燃香后,张哲明在墓碑前再次行跪拜叩首大礼,随后开来的挖掘机开始工作。

刚开始,挖掘机准备先将墓碑推倒,不想青砖与石碑主体粘结紧密,墓碑突然从底部裂开,挖掘机立即停止了工作。经简短商议后,挖掘机先对墓冢上方的泥土开挖,并将泥土填放在墓碑和墓冢之间,“这样推倒碑亭时墓碑能少受损。”施工人员说。

不多时,墓碑就“躺”在了堆起的黄土上。工人们用榔头、钢钎将碑身、横额及残留的碑座取下,放在货车上。张哲明默默看着,许久后说:“石碑和横额都是多年前我们自己出资修建的。”

宋美龄曾来参加下葬仪式

之后,挖掘机开始开挖张季鸾墓冢,寻找墓道。上午10时许,在下挖了约两米后,墓葬露出部分砖砌结构,工人们小心清理了散乱的青砖,挖掘机继续开挖,墓道入口显现,上方有一块“一代论宗”的石刻横额。2名工人拿着手电筒钻进墓室,10时30分,一块朽蚀严重的红褐色棺盖木被抬出。不少村民一直饶有兴趣地围观着,“听说当年蒋介石、宋美龄都来参加下葬仪式。”一位村民说。

不一会,围观人群发出一阵惊呼“金的!”只见工人清理出的一块方形木料上有残缺的金色龙兴图案。之后,工人又清理出一些朽蚀严重的棺木和丝绸布料。在清理出来的一块大约30厘米×40厘米的石刻墓志铭后,张哲明用手摩挲着,在上面看到了他父亲的名字“士基”。

上午11时清理完墓室后,工人们将张季鸾的骨骸用红布包裹好,和一块棺盖木一起放到车上。据清理墓室的工人介绍,张季鸾墓室高约1.8米,墓室内有两道门,分为三个隔间,总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中间为主墓室,存放着张季鸾的棺材,两旁侧室内未有发现,“这个墓葬很早以前已经被盗过了。”工人说。

张季鸾陵墓将成榆林文化名片

迁坟活动结束后,一些从墓室里拿出来的棺木和其他物品又被填埋进墓室,包括部分描金棺木。对此,有村民说:“张季鸾墓原来是长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拆迁时竟然没有文物部门的人来,迁坟时甚至没采取专业的保护措施。”

张哲明在墓前燃放鞭炮后启程,此时墓园上空飘起了雨。

榆林市有关部门昨日也参与了这场迁坟活动,一位负责人表示:“落叶归根,回归故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张季鸾先生终生的故乡情结所在(先生曾用‘榆人’作为自己的笔名)。张季鸾先生陵墓的回迁,必将对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成为榆林最响亮的一张文化名片。”

昨日下午,华商报记者从榆林市榆阳区委宣传部获悉,张季鸾灵柩已运抵榆林,并将在今日上午9时许下葬在榆林市东沙生态公园内。届时,榆林市、榆阳区部分领导及张季鸾家属等将出席下葬仪式。

昨日下午4时,华商报记者在榆林东沙生态公园东南角看到,墓地主体工程已修建完成,青石板将墓地包围,一条100多米长、2米多宽的土路将公路与墓地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