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曼陀罗心理疗法 魏广东解读荣格分析心理学(18):曼荼罗

2017-06-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社会上的心理行业--心理治疗和心理学习--趋向于神秘化,就是对宗教.神秘主义表达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一些神秘的东西也开始变得广为流传,曼荼罗就是其中之一.荣格在1918年前后开始绘制曼荼罗以求得心灵的成长,他对曼荼罗一直表现着浓厚的兴趣,并曾经阐述过曼荼罗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曼荼罗呢?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又写作满荼罗.曼陀罗等.其基本图式是车轮轮辐集中于车轴,像万象调和.共生并集于一个精神中心,具足成就.圆满等特质,所有又翻译为聚集.中围.轮圆具足等,隐身成"佛智慧的生成和彻悟的本

社会上的心理行业——心理治疗和心理学习——趋向于神秘化,就是对宗教、神秘主义表达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一些神秘的东西也开始变得广为流传,曼荼罗就是其中之一。荣格在1918年前后开始绘制曼荼罗以求得心灵的成长,他对曼荼罗一直表现着浓厚的兴趣,并曾经阐述过曼荼罗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曼荼罗呢?

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又写作满荼罗、曼陀罗等。其基本图式是车轮轮辐集中于车轴,像万象调和、共生并集于一个精神中心,具足成就、圆满等特质,所有又翻译为聚集、中围、轮圆具足等,隐身成“佛智慧的生成和彻悟的本质”。曼荼罗在实际宗教意识中,通常作为敬礼、供养菩萨的道场,因此又称为“坛,坛城,道场”等。

早期佛教有选择一定区域进行修行的习惯,或者为了摆放重要物品,以避开各种不净的事物,佛教徒常常会划出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区域,或建立上述形状的土坛。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所规划出来的区域,就是曼荼罗或坛城,是密法修行的道场。曼荼罗最初做法一般是堆积泥土后,让它表面平坦,再于表面涂上牛粪,使之巩固,在这种坛上,修行者进行神圣的宗教意识。

曼荼罗的形状由圆形和方形的几何图形构成,展示了宇宙万物如圆一样无始无终、迁变流转,又如方形般永恒、稳定、坚固。藏传佛教认为,曼荼罗的中心就是宇宙能量的汇聚点,离这个中心越近,修持者能量越强,心灵境界越高。

在修持时,修持者观想自己从曼荼罗殿外进入,逐步到达中心区域,在这里,能够藉由佛法的智慧开启自己内在心灵的小宇宙,并将其与外在无限的大宇宙融合为一,亲身感受到梵我如一的成佛境界,唤醒身体内无限向上的生命力,达到修持的最高层次。因此,曼荼罗所代表的是佛教最高智慧,也是佛法教义的核心。 

据荣格自述,大概在1918-1919年,他每天早上都会在记事本中画出一个小的图形,即曼荼罗。荣格认为曼荼罗可以对应自己的内心状态,通过这些图形的帮助可以体察自己心灵的转变,因此曼荼罗的意义是:“开成、转变,内心世界的恒久反应”。换言之,在绘制曼荼罗的过程中,绘制者可以觉察自己内心的变化,进而可以促进心灵的转化和改变。

1927年,荣格做了一个梦,受到这个梦的启迪,他绘制了一个自称为“永恒之窗”的曼荼罗。一年后,他又绘画了一个曼荼罗,其中心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城堡,这幅曼荼罗很有中国的风格。此后不久,荣格收到了韦德海默的信,并获得了到家炼丹术的抄本。1928年,荣格在他的这个第二张曼荼罗下面写到:“1928年我作此画时,呈现出金色的坚强城堡——韦德海默寄给我千年以上的中文原文,那金黄的城堡,即不灭身躯的根源。”

正是在曼荼罗的帮助下,荣格才彻底从与弗洛伊德分手之后的阴影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