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夏妮:“我会一直写诗 但我不是诗人”

2017-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小诗人朱夏妮的首本个人诗集<初二七班>面世.诗集刚一推出便被众多诗人.作家.艺术家所推荐.北岛夸赞她的诗歌"感觉清新,富于想象,特别善

今年,小诗人朱夏妮的首本个人诗集《初二七班》面世。诗集刚一推出便被众多诗人、作家、艺术家所推荐。北岛夸赞她的诗歌“感觉清新,富于想象,特别善于瞬间的感觉”;作家张炜则说:“(朱夏妮)这些童声歌谣,是顽皮的关于太阳和大地的颂词,也是庄严地献给神灵的颂词。”

今年十四岁的夏妮,有着少女甜美的笑容。但她笔下的文字却呈现了超越年龄的成熟,直击人心。“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内心会比别人成熟,但我觉得这不是老成。我只是比别人擅长书写心里的感受。我同学的内心其实和我一样,也会有痛苦。只是我把它们写出来了。”朱夏妮说。

朱夏妮的聪慧敏感成就了她笔下的诗歌,对于“天才少女诗人”的头衔,她一笑置之。“我会一直写诗,但我不是诗人,我最近还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在升高中的这个关键时期,朱夏妮作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她将到美国就读高中。“到国外学习对夏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朱夏妮的爸爸朱又可告诉记者。

近日,《南方周末》刊登了《扼杀一个小诗人——一个中学生家庭的教育之困》的特稿。中学生朱夏妮的成长经历和整个家庭所承受的焦虑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针对应试教育模式的批判受到网友的质疑。南方周末副刊编辑朱又可作为朱夏妮的爸爸,针对报道作出回应:“我觉得可以以这本诗集为线索,看出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一个家庭的艰难处境,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所关心和忧虑的。”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朱夏妮和她的父亲,聆听一个写诗女孩的成长经历和困惑。

朱夏妮的写诗生涯始于小学生诗歌节,从参加比赛到首部诗集的出版,朱夏妮从未停止诗歌创作。诗集的名字叫《初二七班》,这是朱夏妮所在的班级,收录了她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创作的诗歌作品。朱夏妮还特别将她第一次参加小学生诗歌节的作品放在诗集的最后一页。“小学生诗歌节的经历对我的创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朱夏妮说。

朱夏妮曾经非常希望诗集的封面是清新的绿色,就和她的青春年华一样活力无限、充满生机。“诗集刚到手那一刻,我有点小失落,我特别喜欢绿色,也以为它会是绿色的。不过慢慢地我觉得蓝色也很漂亮。”尽管已经有了自己的诗集,夏妮认为诗歌创作依旧是她的爱好,始终没有打算成为一名诗人。“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地写诗”。在她的想法中,真正的创作应该离诗坛远一些,这样才会写出好的作品。

夏妮的想法离不开父亲朱又可的影响,一直以来朱又可都引导夏妮能够对诗歌保持审美的诗心和纯真的态度。“诗人的成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是写一两首诗就能成为诗人。我觉得诗歌最大的意义就是它的审美意义,有一份诗心是比较重要的。我觉得是不是诗人、写出来的作品是不是诗歌已经不重要了,只要别人能从你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就好了,懵懵懂懂的状态就是比较好的。”

目前,朱夏妮正着手创作首部长篇小说,题材和内容同样是校园生活。“有时候我会觉得,诗歌的题材和容量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很想尝试小说这个形式。这部作品我打算写10万字左右,完成之后可能会删掉很多。我现在已经写了差不多5万字了,可能会在暑假之前完成吧。”朱夏妮告诉记者。

“出国就像剪断一个胎儿与母亲的脐带”

在小学生诗歌节中脱颖而出之后,朱夏妮的诗歌创作一直备受关注。有网友称她为“天才少女诗人”,对此夏妮一笑置之,他的父亲朱又可也是不以为然。“我们不相信天才,只是知道每个人的爱好不同,恰好夏妮爱好写作,通过参加小学生诗歌节,发掘了这个潜力,最后的结果也还不错的,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越写越好,我们欣赏她这方面的天赋,也非常支持。”

朱夏妮并不认为写诗就一定是文艺青年,她从没有把自己归类为“文艺”,她最喜欢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读书的范围也很广,基本上什么都会接触一点,她的读书清单非常有趣,既有风靡世界的通俗作品《暮光之城》、《哈利波特》,也有《悲惨世界》、《复活》等世界名著。

朱又可对夏妮的阅读没有做过特别的引导,总是让她自由选择想看的作品。“我们对于她的阅读书目没有过多的限制,她自己看过以后才会明白哪种书籍是最好。”朱又可告诉记者。

今年初三的朱夏妮,面临着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初中升高中。在这个十字路口上,一家人最终决定让朱夏妮到美国学习。目前,夏妮已经被美国一所私立高中录取了。“刚开始并没有想过让夏妮出国,就在初三的那个寒假,我们感觉到夏妮所面对的巨大升学压力,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一致决定让她出国读书。”

从小到大,朱又可对夏妮的教育方式都倾向于放养。“我一直持有这种理念的。在我看来,生命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小孩子压力真的太大,学校、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在这样的理念下,朱夏妮出去游玩的机会特别多,年纪轻轻的她就走遍了西藏和新疆。

“放假的时候,她会在大草原上住个十天半个月的。”朱又可说。除了亲近大自然,夏妮还会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去广州美术馆、红专厂等。“我们注重夏妮内心的成长,希望能够充分发展她的个性和兴趣,夏妮去到美国应该不会很难适应。”朱又可说。

“我们希望能给她一个更加自由和宽松的环境”

目前朱夏妮和家人正在为出国前的事情忙碌,语言成为他们全家人最担心的问题。为此,朱夏妮每天都在阅读大量的英文书籍和文学原著,同时进行写作等方方面面的训练。“国外教育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强调课外活动表现,朱夏妮会打排球,那边的学校很满意这一点。”

一个全新的语言环境,对朱夏妮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冲击,母语是一个诗人写作的基础。就像父亲朱又可所说的去了美国“完全切断了与母语的联系”。为了保持朱夏妮的语言感觉,朱又可督促夏妮用母语写信和写日记,保持中文写作的灵气和造诣。“作出这样的选择看上去很轻松,实际是很沉重的。就像剪断胎儿与母亲的脐带一样。这种影响是深远的,无论是她未来的创作还是学习生活。”朱又可说。

对于出国的选择,朱又可慎重并乐观。“语言是创作的基础,去到美国之后,新的语言和环境能够同时带给夏妮挑战和机遇。她的诗歌创作都是立足于现实,描写同学之间的故事,书写她自己的成长阵痛,只要她拥有这种对痛苦和环境的敏感,就能继续创作,她的才华不会因为语言的改变而丢失。

”对于即将迎来的环境改变,朱夏妮也是百感交集,她能够预料到自己初来乍到的“疏离感”和“文化隔膜”。“我遇到的困难都会成为我写作的冲动,成为我创作的灵感。”夏妮淡然地说着。

《扼杀一个小诗人》的报道出来之后,网络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很多网友对朱又可一家的教育之困提出质疑和争议。对此,朱又可表示:“报道的重点并不是我女儿朱夏妮的诗歌,当然,作为朱夏妮的父亲,因为女儿已经放弃中考,所以顾忌比较少,在采访中尽可以彻底地谈谈她在学校所遇见的种种事情。

”对于这个选择,朱又可始终是自信和坚定的,他告诉记者,夏妮现在正在家里大量阅读美国高中的推荐读物。“美国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们不会让学生背记标准答案,这点是我最看重的。”

夏妮在班级的成绩处于中上水平,文科成绩突出的她能在班级排在15名左右。“在国内,夏妮也能上一个比较好的高中,这个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出国并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这是一个全面的考虑。”对于夏妮的未来,朱又可始终有着开放的心态,他认为理工科和商科是中国学生出国深造的热门选择,文科因为涉及到太多文化上的细枝末节,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夏妮以后的发展我们都不好过早判断,她的未来都由她自己去把握,学文还是学理都由她选择,我们希望能给她一个更加自由和宽松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