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历史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 史记、汉书

2019-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司马迁,我们都太熟了,其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散文以及各类叙事文学都有巨大影响.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曾写<论六家要旨>,欲修著一部能够继承<春秋>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于是将这一学术理想留给了司马迁.司马迁于是着手收集素材,曾有机会三次出游,游历了汉朝各地,收集了大量史料.在遭受李陵之祸以后,他决计忍辱含垢,用十年时间在极端悲愤中完成了<史记>.[两汉历史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 史记.汉书其著作除

司马迁,我们都太熟了,其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的人物传记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散文以及各类叙事文学都有巨大影响。

其父司马谈任太史令,曾写《论六家要旨》,欲修著一部能够继承《春秋》的史书,但未能如愿,于是将这一学术理想留给了司马迁。司马迁于是着手收集素材,曾有机会三次出游,游历了汉朝各地,收集了大量史料。在遭受李陵之祸以后,他决计忍辱含垢,用十年时间在极端悲愤中完成了《史记》。

【两汉历史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 史记、汉书

其著作除了《史记》以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报任安书》是写给朋友任安,文章主要写他遭受李陵之祸前后的心情,以及他发愤著书的理想。《悲士不遇赋》写于晚年,是一首咏怀的作品,概括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两汉历史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 史记、汉书

《史记》对于中国的史书写作来说是一个飞跃,其实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有52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组成。本纪是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有关天文、水利、经济等社会某一方面的专史。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三部分都是纪传体文章,后世撰写史书基本沿袭《史记》的体例。其写作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常被后人引以为典范。

【两汉历史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 史记、汉书

《史记》将中国的历史散文推到一个新的高潮,之前的《左传》和《战国策》虽然已经比较形象生动,但失之于碎片化,叙事和人塑上不能连贯为一,语言上也不够流畅。《史记》则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后世叙事散文的整体风格。

史记中很多故事流传到后世,成为戏剧和小说的题材来源。

①思想和内容

其写作《史记》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简单来说,就是用写史书来表达其历史观和政治观。

当时逐渐盛行起来的历史观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神秘主义观念,崇尚天人感应这种从改造自阴阳家的儒家学说,宣扬绝对复古。这种观点得到汉武帝的支持而成为官方论调,但是司马迁写作史记,反映的则是从战国以来到秦汉那种朴实的社会观念,拒绝对所谓天命和阴阳四时的神秘化理解,通过古今各个王朝的兴衰成败,来探求社会历史自己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其政治观则是传统儒家的思想,司马迁写《史记》窃比《春秋》,而《春秋》惯有微言大义的说法,是通过写史来传达伦理政治观念。司马迁在写作中,总是通过叙述来表达自己的褒贬态度,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去写传主的事迹。

史记这本通史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除了后世史书一直惯于写作的帝王将相史以外,本书的突出之处在于对下层生活、反抗者和庶民人物等非常关心。他将陈胜列入世家中叙述,充分肯定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功绩,公然宣称“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他为游侠刺客专门立传来讲述,还记载了很多起到重大历史作用的中下层社会人士。对于统治者和上层人,他的揭露和批判非常严厉,后世王允甚至称其为“谤书”。

不过其内容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历史贡献来选取的,对于司马迁和其他古典史学家来说,历史无非就是王朝兴衰的政治史,司马迁也主要是选取那些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不过司马迁也有一些人本主义倾向,对于其他的思想家、医学家等人,也加以记载,还对商业活动这种被时人瞧不起的职业活动,专门写《货殖列传》来记载。

②史记的写作手法

纪传体纪传体,写作方法的核心当然就是塑造传主形象啦。同时,在实录其形象时,司马迁也寄寓着自己鲜明的爱憎褒贬态度,用“寓论断于叙事中”,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迹的具体描写来自然流露出来。

围绕这个,首先的写作手法就是对史料素材的取舍和运用,而取舍之由就在于传主的性格的形象。对于那些大事,司马迁会选择那些最能表现其业绩和能力的事件,比如写项羽就主要是三件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写其叱咤风云的豪杰气质和性格弱点,写蔺相如主要写完璧归赵、绳池之会、引车避让三件事,写李广也只选取了三场战斗。

除了这些生平大事,司马迁还常常补充传主的琐事,以此来突出传主的性格。比如项羽列传里面项羽欲学万人敌之术的早年事迹,再比如韩信胯下忍辱的事迹,李广中石没镞的事迹。这些琐事看似同传主的主要功绩无关,但特别能突出传主的性格形象,所以司马迁也加以叙述。

司马迁的传记写作总是围绕着传主的核心特征写的,那传主人格的其他侧面呢?他会利用“互见法”,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提及,比如项羽政治军事上的错误,放在项羽本纪里面会损害其英雄形象,所以把这些内容放在《淮安侯列传》中写,然后加以标注。这说明司马迁的传记写作重视的是塑造人物的效果,而非全面客观地加以描述,文学性有时候还要压倒其作为史学研究的性质。

在写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手法则是历史事件的故事化,写传主的某个大事,将这件事的起承转合完整地写出来,结构上非常完整,还特别强调事件中强烈的情节性和戏剧性,读来跌宕起伏。比如鸿门宴一段,起因是曹无伤向项羽告密,项羽打算消灭刘邦,此事却被项伯泄露给刘邦,于是刘邦亲至项羽驻地来谢罪,表明自己绝无野心。

项羽谋士范增深知刘邦威胁,几次暗示项羽干掉刘邦,项羽不忍,于是范增令项庄入场舞剑,试图刺杀刘邦。张良见此急召樊哙,破坏项庄的刺杀,为刘邦辩解,项羽欣赏樊哙的勇武,赐其同座。刘邦于是借机逃亡,留下张良善后,回军以后立杀曹无伤。

整个故事线头和人物均繁多,但讲述却丝毫不乱,而且还能做到惊险曲折,跌宕起伏。在其中每一个人的形象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项王的优柔寡断、口无遮拦,刘邦的机智权变精细老练,范增的能谋善断但过分急躁,这些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

在叙事类散文的语言上,史记的成就是巨大的。其写对话着重突出其性格,虽只有寥寥几句,但形象已然呼之欲出。这里有个例子很有趣,同样是抒发志向,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的是“大丈夫当如也”,而项羽则感叹道“彼可取而代之”,而陈胜则说的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其个人的性格通过对话表露出来。

有的地方有时还只录口语,比如写周昌:“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写其口吃和急切,赤诚之心昭昭。

而在叙述语言中,司马迁善于夹叙夹议,在叙述人物事迹中融入强烈的爱憎之情,笔端饱满而真挚,这在《屈原贾生列传》《伯夷叔齐列传》中有所体现。

在描写人物动作和情态中,《史记》发展了先秦时代叙事散文的特点,语言极为精炼精确,只有一两句话就有力写出人物的情态,比如写荆轲刺杀失败,“依柱而笑,箕倨而骂”,将其宁死不屈笑对秦王的悲壮写出来。

在整体的语言风格上,《史记》更追求通俗易懂,在引用古代史料的时候,常常把佶屈聱牙,古奥难懂的古文,用汉代通行的文言加以复述,在写作中很少刻意使用生僻字词,表现出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风格。

最先继承《史记》进行写作的是断代史著作的《汉书》,由东汉早年的班固所写。《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被并称为四史或前四史,是正史经典。

就像司马迁是继承司马谈的遗志来写《史记》的一样,班固是继承父亲班彪的遗志,以班彪遗留下来的史料和手稿写作《汉书》的。但是因为班固卷入政治斗争,未竟其功,还剩下一些由妹妹班昭和马融之弟马续补充完成。其体制基本沿袭了《史记》的体制,但也有一些发展,比如将八书扩展为十二书,保存了更多的社会史料,还新增四志,分别为《艺文志》记录学术思想,《五行志》记录地震天文,《刑法志》和《地理志》记录刑名法令和各地风物。

在表中则创建《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保留了秦汉职官制度的重要资料。其还在一些人物传记中收录其文章奏疏辞赋等作品,几乎成了西汉文章的汇编,保留的极多的史料。

这是一部断代史,只写西汉这一段历史。武帝及以前基本是根据《史记》进行增补和修改,武帝以后的篇目均为新作,其尊崇已经成为正统的封建儒家观念,写作上更重视历史事实和史料记载,对于文学性不是特别重视。不过也留下了《苏武传》这种水平极高的人物传记。

总的来说汉书作为史学著作要更靠谱一些,但是文学性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