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 梁衡经典散文的魅力读《梁衡红色经典散文选》

2018-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可能同梁衡的从业经历有关,梁衡写散文,其题材,其主题,其论述范围,其视角和立足点,都显现出他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目光.他的散文,几乎都与时代的大动脉相通,也和国运.和全国人民的意愿相联系.他的远大的政治抱负,总是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和总体方向.因此,他的散文,总是引发最广大读者的共鸣.这一点,在我国散文创作领域,无人能比肩.而这样的散文作品既体现着作者对主题长期深思熟虑的成果,那种深度,那种视角,那种周密的思索和胆识,那种政治家式的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绝不是一般散文作家那种肤浅的涉猎所

可能同梁衡的从业经历有关,梁衡写散文,其题材,其主题,其论述范围,其视角和立足点,都显现出他开阔的视野和高远的目光。他的散文,几乎都与时代的大动脉相通,也和国运、和全国人民的意愿相联系。他的远大的政治抱负,总是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和总体方向。

因此,他的散文,总是引发最广大读者的共鸣。这一点,在我国散文创作领域,无人能比肩。而这样的散文作品既体现着作者对主题长期深思熟虑的成果,那种深度,那种视角,那种周密的思索和胆识,那种政治家式的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绝不是一般散文作家那种肤浅的涉猎所能达到的。

同时,作者又以自己厚实的文学根底,把这种深思熟虑的思想成果,化成精美的散文作品,使读者读着如嚼甘饴,受益匪浅。

他的那篇《假如毛泽东去骑马》,引起了读者巨大的反响和共鸣,是他的红色经典散文的奠基之作。作者对毛泽东深刻的理解、公正的评价、殷切的期待,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切、忧患和悲戚在散文中溢于言表。毛泽东骑马是一种象征。

毛泽东有意骑马。但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骑马。对毛泽东来说,他的身份,他的行为,他的影响力,常常关系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作者期待着毛泽东的骑马的承诺。作者设想着毛泽东骑着马到全国各地、特别是全国的底层社会去走动,而后对国家的方针大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引导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和强大的道路。

作者的充分设想和描写,情深意切,充满着作者对一个领袖人物的关切和期许。而在《大无大有周恩来》《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邓小平的坚持》等散文中,作者同样怀着对周恩来、邓小平的深刻理解、公正评价、殷切期待,写出了他们作为中国历史伟人的特点和功绩,写出了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那种不辱使命、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和伟人的生动形象。

梁衡散文无论写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以及刘少奇、彭德怀等等人物,都是对中国当代史的一种深刻的经验教训的回顾和总结,对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不只是针对历史伟人的历史行为而写的。他所关注的,是在历史进程中各色人物对历史所作的贡献和影响,对历史前进的意义。当然,他可能是掌握全局的历史伟人,但也可能是底层社会无职无权的小人物,却顺应历史的进程,以自己的业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历史,从而转换了位置。

他的《印在黄土地上的红手印》《在蒋巷村的共产主义猜想》《一个农民养猪专家的故事》《事业便是你的宗教》《不知你在哪一棵梧桐树下》《山还是那座山》等等散文作品,写的可都是一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但他们都站到了社会的前沿,站到了社会历史的制高点,站到了历史进程的核心部位,甚至为历史发展的枢纽施以动力,改变了历史的航向。

作者的这种历史敏感性,提升了这部分红色经典散文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培育了这部分散文的阅读魅力。

那小岗村干部承包土地立下的生死状,他们的红手印,在中国农村当代发展史中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是举世公认的。他们是一群小人物,无职无权,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他们是为整个中国社会所忽略的。

他们自己也可能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是一种求取生存的欲望展开了一种默默无闻的甚至要极端保密的行为。

但是,正是他们这群小人物的行为却触及了中国社会敏感的中枢神经,引起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地震。而他们的方向,如今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山还是那座山》中那位81岁老人带着棺材进山,15年绿了几座山,改变了山村面貌,从而推进了林改的进程。

梁衡以这些人物为主人公写的散文,已经成为散文名篇。而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已经无法以“小人物”来命名,因为他们的形象,他们的生存状态,已经与中国当代史融为一体。因此,这些散文作品,也无疑是红色经典散文。

梁衡的散文,它的宏大主题和丰富题材,以及它所包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并不完全依靠作者流畅的叙述,而常常通过令人回味无穷的细节来显示。因此使作品显得更加魅力无穷,令人玩味。甚至,在写一些历史伟人的形象时,也精心选择了他们一些精彩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所具有的性格和品格,促使形象立体式地站立起来。

譬如,关于周恩来的节俭生活作风,作者并不只做表象式的叙述,并不只写他的衣服补了多少次,穿了多少年,而是说他有一只神秘的小箱子,一直都有专人保管,不许外人接触,尤其是在国外出访时,这只小箱子一直对人秘而不宣,弄得很多人以为这只箱子里藏有总理的机密文件。

其实,小箱子里的秘密就是总理日常所穿的几件补了又补甚至接上新袖套的衬衣,他只是不想让国外贵宾知道而锁进了小箱子。

而总理待人的品格,也是无论职位高低,他都始终尊重他人,谦卑律己。1958年总理到新会县,见到一位农民,与他交谈。接待人员找了一把小竹椅、一个小方凳放在地头,本意让总理坐小竹椅,不想总理一到就坐在小方凳上,把小竹椅推给了这个叫周汉生的农民,还说你长年蹲田头,太辛苦(书中有周恩来坐小方凳、周汉生坐小竹椅的照片)。

总理的人格风范,可见一斑。作者不用过多的语言,就选择了这样一个细节,塑造总理形象,令人经久不忘。此类写法,书中俯拾即是。正是这些细节,使作品经久而耐嚼。

梁衡说:“一部党史,就是一部红色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梁衡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因此他把红色经典作为自己散文写作的对象,他的这些散文,也就将和这些红色经典一起,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永远显示其无穷的魅力。(王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