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曲沈心工】黄河沈心工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2019-1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256600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真理的留学生开始传播"学堂乐歌".而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作品更具代表性.所以研究沈心工创作的作品,对了解学堂乐歌时期乐歌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黄河>的本体分析: 一.歌词分析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这首歌词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黄河黄河"到&q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256600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真理的留学生开始传播"学堂乐歌"。

而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作品更具代表性。所以研究沈心工创作的作品,对了解学堂乐歌时期乐歌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黄河》的本体分析: 一、歌词分析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这首歌词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黄河黄河"到"黄沙白草无人烟。

【黄河曲沈心工】黄河沈心工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歌词铿锵有力,主要描绘黄河流经地区长城外、河套边的景色。

第二部分是从"思得十万兵"到最后"观我凯旋",这部分是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主要表达作者渴望保国戍边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其次,从内容上来看,当时正逢北疆危急,中国人民群情激愤。

【黄河曲沈心工】黄河沈心工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词中描写黄河经由蒙古地区流入长城,进一步表达中国北疆和内地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又表达了对"古来圣贤"的追慕,表达了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的盼想。而"铙吹"就是指的清代军乐中的"铙歌鼓吹",不过"铙吹"一词已经带有晚清时期的色彩,代表了综合国力的衰弱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黄河曲沈心工】黄河沈心工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来救亡图存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要求。

二、音乐分析         1.

旋法特点。从其旋律写作上来看,本曲属于一字一音的音节式旋律。由乐谱可以看出,沈心工创作的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四字和两个"不"字之外,其余都是一字配一音,且常用同音反复,如"黄河黄河"、"长城外"、"河套边""策马乌拉山"等句均为同音重复。

旋法上以级进为主,只有结束句中"铙吹"二字出现了小六度的大跳,其余基本都是级进进行或兼有小跳进。词曲配合贴切,有力,体现了歌词的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更能表现强大的爱国精神。

        2.节奏特点。从节奏上来看,作者根据歌词内容的变化,在节奏上也形成一定的前后对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前所述,从"黄河黄河"到"黄沙白草无人烟"为第一部分,紧凑的节奏和附点音符的多次运用,使旋律产生一种悲壮萧瑟的意境。

第二乐段是从"思得千万兵"到最后"观我凯旋",这一乐段为歌曲的高潮部分,节奏先紧后宽,大量使用长音符,并结束在昂扬豪迈的长啸之中,让人心胸澎湃。

这一部分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当时那些知识青年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立志为祖国投笔从戎、为祖国捐躯的慨然之情。         3.

调式特点。这首歌曲是用典型的西洋大调式,西洋大调式比较易于表现阳刚雄健的色彩,这种调式色彩与歌词的豪放气势、激昂风格相得易彰,充分表现出歌词的内涵与格调。

再加上一字一音的旋律和节奏,使作品具有铿锵有力、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式风格。整首曲子让人为之动心和感动,能激发每一位中国人一心为国的强烈斗志。由于沈心工创作的这首《黄河》,是我国最早借鉴西方音乐创作经验而谱写的学堂乐歌,所以没有使用和声伴奏,属于纯粹的单声音乐织体。

沈心工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歌词的形象和曲调通俗易懂的特性,同时非常注意曲调和语言音调以及节奏上的配合,使创作歌曲中的词曲配合贴切。

曲调主要是采用的排比式的旋律一线相续,同时也正体现了歌词所要表现的内涵。         4.曲体结构分析。全曲共二十四小节,从歌词上看明显分为两段,而且从音乐上也是如此,从开头至"黄沙白草无人烟"一句共12小节,为第一段,其最后一字"烟"正结束于主音c2;由"思得十万兵"至全曲最后一句"观我凯旋",也是12小节,为第二段,末字"旋"字亦结束于主音c1,可见本曲是明显的两段体。

从歌词上看前一段始终以描写长城外、河套边的景物为主,后一段是以抒发作者激昂情绪为主,沈心工先生在后段提高了音域,尤其是最后两句中"终不还"的"还"字与"观我凯旋"的"旋"字,遥相呼应,作者在这里用属、主来配,加强了段落的稳定感,使得高涨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回落。

最后两句是连续抒情,情绪也热烈渐涨,是对前面歌词内容的概括和升华。所以,从情绪上是不可分开的。

因此,本文认为这首《黄河》是上下两段的二部曲式结构,它是大段落、大层次、大对比的曲体形式。不过本人也认为这首作品的结束部分处理得不是十分得当。首先结束部分的终止感不明确,其次结束句应该用一些第一段的音乐材料。

这样首尾材料一致构成前后呼应,让音乐更能体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完美。 三、《黄河》的历史价值         学堂乐歌时期创作的乐歌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经开始吐露了新的幼芽,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且还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群众集体合唱的形式。

同时,通过学堂乐歌时期创作的乐歌,学习到了西洋音乐文化知识,使西洋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逐渐被我国人民有所认识,尤其是对五线谱和简谱这两种记谱方法的认识,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

由于时代的影响,不但产生了像《黄河》这样的优秀作品,也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曲家,在开创现代音乐和学校音乐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河》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中国人最早采用西洋作曲技术创作的歌曲之一,它的产生虽然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中国人学习西洋歌曲的创作是从这开始的,为我国新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作品。

它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道路的先河,推动了乐歌运动的发展,为后来学校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黄河》为代表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乐歌,改变了我国音乐的地位和性质,打破了旧的传统风格,创造了新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