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课文 《黄河颂》课文研读

2019-04-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抗战时期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词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黄河颂课文 <黄河颂>课文研读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抗战时期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词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黄河颂课文 《黄河颂》课文研读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更长、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团结抗战的真实场面。

黄河颂课文 《黄河颂》课文研读

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在歌词本身已尽量描写出数千年来的伟大黄河的历史了”(《我怎样写〈黄河〉》)。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黄河颂课文 《黄河颂》课文研读

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第一节是朗诵词,第二节是歌词。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为了表现颂歌的气势,“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第二节歌词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并且有明显的关键词语可作为思路梳理的依据。

首先,是“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接着,开始赞颂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进入“颂”的阶段。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二、素养提升

本课学习用做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教师首先要教方法,做示范。如告诉学生,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方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一个词的品味,也可以是一个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

此外,教师可充分运用本课的“批注示例”,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让学生以现成的范例作为参考。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分享智慧,主动修正认识的偏差。

考虑到对于一篇课文,学生批注的内容和角度可能五花八门,因此建议教师突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在学生阅读批注的过程中抓住契机,点拨引导。

三、问题探究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我们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