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豆瓣访谈】专访毕赣:我把电影拍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样子

2019-08-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年前,一个26岁的年轻导演,用二十万素材成本,拍摄了属于自己的长片电影处女作.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当年国内一些知名影评人为这部横空出世的处女作打出8.5分的高分,而至今,仍有网友在解读那将近40分钟的.哲学一般的长镜头.[毕赣豆瓣访谈]专访毕赣:我把电影拍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样子如同所有一举成名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凭借这部处女作拿下了台湾金马和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一瞬间,全世界都在哗然:"这个年轻人到底是谁?"这个贵州凯里出生的小镇青年一下子被推到了镁光灯下:他叫毕赣,这部

3年前,一个26岁的年轻导演,用二十万素材成本,拍摄了属于自己的长片电影处女作。

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作品,当年国内一些知名影评人为这部横空出世的处女作打出8.5分的高分,而至今,仍有网友在解读那将近40分钟的、哲学一般的长镜头。

【毕赣豆瓣访谈】专访毕赣:我把电影拍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样子

如同所有一举成名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凭借这部处女作拿下了台湾金马和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导演奖。

一瞬间,全世界都在哗然:“这个年轻人到底是谁?”

这个贵州凯里出生的小镇青年一下子被推到了镁光灯下:他叫毕赣,这部电影叫《路边野餐》。

今年,法国当地时间5月15日,他的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地球》),在戛纳凉风习习的夏夜首映。映后好评如潮,加拿大著名的电影杂志《Cinema Scope》影评人Blake Williams如此评价这部电影:“它必将成为本世纪用探讨电影本体与时间、空间、记忆和梦的关系中最为复杂和矛盾的电影之一。”

在《地球》即将公映之际,【话娱】(ID:huayufunds)记者与毕赣做了一次对谈,聊了聊《地球》里的那个如梦之地,也聊了聊影片的商业化之路。

镜花水月是假的,但情感表达是真的

《路边野餐》成名之后,资本的注入、金马制作班底与重磅卡司的加盟使《地球》在制作上几乎有了质的飞跃, 完片水准大大提高。

如果说《路边野餐》是“镜中月”,那么《地球》则是“水中花”——毕赣再次回到了氤氲的凯里,拍摄了一个私人化、作者化的故事。

不少观众将《地球》当作升级版的《路边野餐》,但对毕赣来说,从剧本构思开始,《地球》就是个不同于《路边野餐》的故事:“《路边野餐》是非常客观的,他是在重逢和告别,而《地球》则是主观的,因为是在他梦里面的。”

在《路边野餐》中,主人公陈升是一个无意间闯入“荡麦”的人,在寻路过程中与长大的小卫卫和亡妻偶然相遇。

到了《地球》中,主人公罗紘武主动进入了那个超现实空间,追寻母亲和恋人留下的谜,完成一次关于“梦境”的探索。

毕赣补充道:“《地球》它不是重逢和告别,它是你拥有的那些伤害你的、抛弃你的和利用你的那些人和关系,如果你能回到他们最不堪的那些时刻,你们会怎么相处?”

他曾无数次在不同场合说“《地球》是一部甜蜜的电影。”如今看来,“甜蜜“恰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毕赣用将近一小时的长镜头里,弥补了主人公罗紘武所有失去的缺憾。

在长镜头的“梦境中”,时间可以随意缩短、拉长,一分钟的烟花也可以变成永恒。

130分钟的电影,前70分钟2D,后60分钟是一个3D夜景超级长镜头,这也是戛纳首映后被讨论的重点。毕赣选择让观众与罗紘武一起带上3D眼镜,进入他的梦境。

为什么是3D呢?

因为在他看来,3D跟他所认为的记忆是一致的——看起来很假,但却是真实存在过的。他似乎一直乐于挑拨观众的感官,早年在《路边野餐》中,他也使用过类似的方法——用“野人”视角拍摄电影。

“镜头岔到小路产生的这种间离感,包括一开始的读诗,这些都会打乱观众的视点,让他们出戏,但我丝毫不恐惧这个。我只有用恰当的方式和观众互动,告诉观众电影是假的,观众才能真正领会到里面的感情是真的。”

他告诉记者,他从没想过用技术来进行创新和冒险,无论是“野人视角”还是3D,“真实的情感”才是他想要捕捉和传递给观众的。

关照角色情感动机,用细节与大众对话

这种“真实的情感”落点在角色身上时,是非常细微和动人的。

当【话娱】(ID:huayufunds)记者向他请教万绮雯这个女子的设定时,他的回答让这个人物立刻丰满了起来:

“在电影前面,万绮雯是随时可以消失掉的。贵州植被有很多,所以她如果有一身墨绿色的衣服,那开了车门就可以把自己隐藏得很好,所以她自己会觉得是更有安全感的。这种心理感受并不是真的,但是她选这条裙子会有她的一些动机,一些潜意识的行为。”

“她最大愿望应该是成为一个平凡的女人,越平凡越好,所以她后面在台球厅就跟普通女孩子一样,穿得挺幸福的。”

一个服装设计的小细节,就传递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动机。

毕赣非常珍惜每一个角色,为他们撰写好几千字的人物小传,单拎出任何一条人物线都有丰富的经历和故事,角色任何一次细小的行为都符合他们各自的性格设定。毕赣对待自己电影里的人物是善意的,甚至是怜悯的,这是一个创作者最大的真诚。

在电影中,毕赣关照角色的动机和情感关系;电影之外,他更关心角色在观众心中的延伸。

“罗紘武他到底能不能再见到这个女人,见到她,他该说些什么?当我们了解了他的情感关系,那么想想醒来他会说什么?这就是我们关心他的地方。”

毕赣从个人生活中攫取出吉光片羽注入他的电影。在大众看来,他的电影非常私人化,像谜一样难以读懂,但【话娱】认为,毕赣掏空了自己的情感,并希望能用他的电影跟观众对话、互动、产生共情。

他怀着最大的真诚向这“未知的湖面”投掷下自己的礼物,期待着一场涟漪。

《地球》通过对长镜头的创新使用、人物情感的细致雕琢,展现出了一种真挚可贵的美学自觉。而毕赣,也继续着他对于电影语言的创造性探索,对他来说,“只是把电影拍到了梦寐以求的样子”。

当《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抽象、浪漫、迷乱的情绪在银幕上逐渐升腾,观众定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到一种与以往中国艺术电影创作截然不同的表达。

没有什么观影圈层需要打破,观众只是需要多样化的电影

截止至目前发稿日,《地球》的预售票房已经破亿。

这个亮眼的成绩,是《地球》的宣发团队和导演毕赣都未曾料想到的,即使他们都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策划者和参与者:

“神秘危险的爱情”、“2018年地球最后一晚”、“一吻跨年”等甜蜜主料佐以“汤唯文艺气质的性感”、“窦靖童迷离喧闹的音乐”等多味配料,长期在工作和生活重压下变得愈发孤寂的红男绿女们,在影片各类物料营造的迷醉气氛中,期待着那个仪式感十足的地球最后一晚来临。

而且相较于行业媒体对于影片本身的过度解析以及对其背后新锐导演的簇拥围观,观众多不会去讨论“2D 3D的60分钟长镜头”,也不会去关注毕赣电影的作者性,观众关心的,是影片本身使人沉溺的浪漫气质。毕赣也说,《地球》是一部特别的电影,即使观众有着很好的观影经验,也不能用以往的其它经验去参考观看这部影片。因为每个艺术都是崭新的、小小的、惊喜的时刻。这是艺术电影的独有魅力,也是观众喜欢上它的原因。

“也许梦醒来之后,生活还是一个黑色的旋涡,但在电影的梦里,你可以自由地拥有片刻的甜蜜。”

因此,无论是产生共情还是盲目跟风,较之套路化的商业片,这种小资格调的艺术电影,的确给予了观众不一样的新鲜感和话题性。

但也如毕赣所说的《地球》存在“特殊性”一样,其革新的影像风格对部分看惯了爆米花片的观众存有一定的观影局限。在近期知乎举办的一场沙龙中,有观众就此犀利提问:是否会担心因为《地球》商业化营销跟风而动的观众,在观影之后产生实际观影感受与影片宣传不符的问题?

所谓的“跟风而动的观众”,正是此次《地球》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争取到的二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他们并不是文艺片的座上宾。

但毕赣却不这么认为,从小在贵州凯里长大的他从切身经历说起,在那个“不知道行政划分到底是几线”的城市,毕赣和他的朋友在电影院看到好电影的机会并不多。

而所谓的好电影,在毕赣看来首先在类型上应该是多元的。“电影院可以有各种不同功能的电影,可以有娱乐和放松的,也可以有珍贵和稀有的。”

所以,没有什么二三四线观众之分,也没有什么观影圈层需要被打破,只是本身需求多元化的观众一直受限于单一的影片类型而已。

而谈及《地球》表现突出但“团红是非多”的宣发团队,一向淡定的毕赣,有些动情。“影片目前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是运气使然,一方面也是我们宣发团队努力的结果。我真的很尊重他们,因此他们用非常有限的预算,全力做好了宣发。而且他们非常爱护我和我的电影。我非常尊重宣发团队,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这个电影引起大众共鸣。”

而导演本人作为这个团队中出镜率最高的一员,当【话娱】问及如何评价自己近期频现各社交媒体的表现时,毕赣真诚的语气中透着狡猾,他用一贯的直男式幽默口吻回答:“没什么特别的感受,我就是在认真上班。”

虽然《地球》只是个例,但希望以后艺术电影能够获得更多的对话机会

在《吐槽大会》上和一众嘉宾打趣别人并磕碜自己,在《十三邀》中和许知远嗑着瓜子关照年轻人精神焦虑,上知乎LIVE和女作家们尬谈爱情观,上虎扑步行街和JRS讨论看电影带谁去合适……这个一直强调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小镇青年,在《地球》的宣传期似乎开了挂。

【话娱】(ID:huayufunds) 去采访他的当天,他被安排了一整日的媒体采访。因此,整个对话中,虽然偶尔他会调皮地开玩笑并发出舒朗的笑声,但满脸的倦容和沙哑的声音却无力掩饰。

所以,如果说马不停蹄地跑通告对毕赣来说仅是打卡上班的话,他大约是个工作狂属性的员工。

其实,自2018年戛纳电影节开始,毕赣和贾樟柯一样,这两代独立艺术电影导演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艺术电影的商业化探索。虽然对于很多走国际电影节路线的艺术电影来说,其成本回收渠道绝不仅限于院线,但正如毕赣所言,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观众在电影院看到这些珍贵的电影呢?

而光彩华丽的明星,往往是吸引观众去影院观影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毕赣已数次说明,汤唯、黄觉等演员之所以加盟《地球》,仅是从剧本角色本身的气质出发,而非刻意追捧商业明星。但不得不承认,知名演员对电影的商业化包装的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相较于之前全部由素人演员出演的《路边野餐》的野生感,明星的精致和亲切,也大大地拉近了《地球》与普通大众的距离。

除了商业明星加盟,相较于《路边野餐》,这次《地球》背后的参与公司名头也大了很多:华策影业、腾讯影业、亭东影业、猫眼微影……资本市场投来的橄榄枝,让《地球》一下子获得了比《路边野餐》更多的、无可比拟的资源。

但当谈及在获得资本关注的同时是否也会受限于资本时,毕赣回答话娱说:“投资人都是基于尊重我电影的原则做事,即使超支或超期,投资人的立场永远都是要更加合理地完成一个作品,他们不可能限制我。”

资本自由扶持、金马制作班底加持、商业明星加盟、精准情绪宣发,再加之一个认真上班的导演,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地球》这部艺术片的商业成功。

这种成功,除了真金白银的商业性,还在于它开创性的意义。毕赣觉得,至少在此之后,更多的艺术电影人在找投资时,可以通过《地球》这部艺术片的成功经验而获得更多的对话机会

“虽然《地球》只是个例,但每件事情都是先从一个个的个例中累积产生的。我希望因为这件事情,有人可以在沟通中掌控更多的话语权。虽然我不知道他们能否因此获得这个权利,但这总归是一件好事情。”

后 记:

29岁的毕赣,常被拿来与塔可夫斯基、侯孝贤和王家卫等电影大师作比较,但毕赣本人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可以与大师们相提并论。

“我现在还很年轻,还离大师很遥远,我也不想成为大师。”前阵子在GQ现场与知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对谈时,毕赣也就此坦言:“我特别希望年轻的创作者们关照自己、关心自己的生活,少关心大师。年轻人们喜欢我,就是因为我在艺术上忠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