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金仪年龄 专访毕金仪:成年人从童年回忆中得到何种慰藉

2018-0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毕金仪简介:北京闻心斋心理咨询所所长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学专业.在职博士生.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会员.1986年获法学士学位

毕金仪简介:北京闻心斋心理咨询所所长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学专业、在职博士生、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中国性学会会员、1986年获法学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法学硕士研究生。

搜狐文化:人陷入的童年记忆是否是真实的?

毕金仪:人需要陷入这种关于童年的回忆,而且无论这种记忆是快乐还是痛苦,都要经过加工,这不容质疑。但是在长大之后,那些有关童年痛苦的记忆往往会被放大。因为在人处于在幼年的状态时,环境是不由自己控制的,而他们也无法把自己的状况往好的方面努力或修改,完全处于无奈的状态,没有改变的能力。

搜狐文化:哪些人会过度沉湎其中?他从童年回忆中得到怎样的慰藉?

毕金仪:容易沉湎其中的人是两个极端:一种是童年经历有残缺,或者痛苦的。这部分人在年长之后,会沉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大成年后发现遇到了同样的痛苦。比如小时候有过被被抛弃经历的孩子,当他长大后遇到失恋的问题,就会重新陷入小时候那种无力,被拒绝、被遗弃的心理状况。

还有一种是童年经历特别快乐的。这类人在长大后遇到挫败的时候,也会陷入回忆过去,从中他会感觉到对比的凄凉。比如在小时候,全家人都很疼爱他,对于他都是溢美之词,而长大后如果他频繁地在工作、社交场合受到差评,他就会很容易联想起小时候受宠的状况。这种对比,会让他觉得小时候的回忆特别珍贵,会很依恋那种感觉。

搜狐文化:这些慰藉是在逃离现实吗?否对他的成长有好处?

毕金仪:其实这未必是逃离现实,但有一点自怜的味道。从心理学角度讲,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补偿,这是种补偿心理。如果童年有许多值得珍视的记忆,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心理能量。比如一个人在家庭中很受重视,后来他来到异乡闯荡,受到许多挫折,一个人觉得很孤独,这时他追忆小时候的温暖、父母的疼爱,是一种心理上的力量。所以无论如何,一个人在还是孩童阶段时,留下可供回忆的美好的事情,对人来说都是好的。

搜狐文化:您觉得麦兜、哈利波特,这些形象在成长过程中意味着什么?是一个人的孩童阶段,还是成年人应有的纯真?

毕金仪: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每个男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女人存在,每个女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男人存在,而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他孩童时代的存在。”所以如果人完全没有幼年纯真的东西留下来,是挺可怜的。很多小孩小时候被迫像成人一样生活,很理智,他的童年背负着太多责任,会很疲倦。

在中国,很多人,哪怕他只有三十岁都会说,我这辈子算完了,我就指望我儿子替我怎样。于是孩子就被过早地冠以希望。而且我们的基本国策是一个孩子,这就使得孩子提早长大,这些是孩子没办法的。

童年的过度成长,就会使很多成年人没有准备好,面对成长时显得忐忑。如果要说一个特别鲜明的例子,就是迈克杰克逊,他的整个neverland就是对童年的强烈表达,这是他对童年的回忆和挽留,他把这件事诠释得淋漓尽致。

搜狐文化:现在很受争议的曾轶可,有很多人支持她,甚至同情她,您觉得这是出于怎样的心理?

毕金仪:我曾经对一个年轻艺人说过,你不知道你的追星族有什么内心需求,而无论他们在骂你,还是在支持你,都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内心,所以无论人家骂你还是夸你,你都要做你自己。千万不要让太多的公共舆论左右你的成长。作为一个艺人,也要比较多地顾及自己的内心需求,所以对于这个孩子,无论她唱的音准怎样,关键是她敢于出来,而且她认为这个过程对于她来说,痛苦比较少快乐比较多,这就够了。

搜狐文化: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应对困境?

毕金仪: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养成,第一要依靠他的成长环境,第二则是先天遗传的性格因素,然后还有过往经历给他留下怎样的回忆。在一个人面对困境的态度中,这些基本占了85%,而另外的15%是要靠锤炼的。在锤炼过程中,他和环境互产生动的良性结果多或少就决定了应对困难的水平。

搜狐文化:我们能否控制这种锤炼的良性或恶性?

毕金仪:这个我们不可能做到。它是良性还是恶性,是要等结果出来后才能判定的,在面对他、经历整个过程的时候你无法判定。但如果一个人要去做一件事情,你至少要预见你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其实也有“赌博”的成分在,你可能会把它判断成为恶性的,但最终你发现,这种结果是良性的。这是选择的无奈,其实是需要勇气的,但这些勇气又和我讲的所有外部环境有直接关系,这事有点宿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