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谭元寿 京剧名家谭元寿展望京剧未来之路

2018-04-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如今上了五六十岁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谭元寿先生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作为"革命样板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整整唱了10年,谭元寿扮演的郭建光挺拔刚毅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里.作为张君秋先生的生前好友,已经年届八旬的谭先生此次也专程来到济南参加了"张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5月28日下午,谭元寿先生在山东大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表达了自己对于京剧现状的一些看法,同时对于张君秋先生的艺术贡献不吝溢美之词,言谈之中不乏对京剧艺术的虔诚执著和虚

如今上了五六十岁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谭元寿先生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作为“革命样板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整整唱了10年,谭元寿扮演的郭建光挺拔刚毅的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那一代人的记忆里。作为张君秋先生的生前好友,已经年届八旬的谭先生此次也专程来到济南参加了“张君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

5月28日下午,谭元寿先生在山东大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表达了自己对于京剧现状的一些看法,同时对于张君秋先生的艺术贡献不吝溢美之词,言谈之中不乏对京剧艺术的虔诚执著和虚怀若谷的名家风范。

■ 忆君秋先生 “按辈分,我们是弟兄,说造诣,他是我们的老师”说起张先生,谭先生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按辈分,我跟君秋同志是弟兄相称,我叫他二哥。

但是从造诣上来说,君秋同志还是我们的老师。君秋同志红得比较早,大概十七八岁就红了,‘四大名旦’那个时候还正是好的时候,出来一个张君秋,不得了啊!君秋同志也下了一定的苦功,自创一派谈何容易啊?你自己说自己是一个流派那不行,成为一个流派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谈起至今仍广泛传唱的经典剧目《秦香莲》,谭元寿先生颇有感触,“这件事我记忆最深,那时候我年轻,团里的好角也多,我基本上演不了什么特别显眼的角色。

可就是在《秦香莲》这出戏里,张君秋先生点名让我演‘韩琪’,还跟我说让我多琢磨人物。要知道‘韩琪’这个角色在《秦香莲》里是个重要人物,特别是‘杀庙’一场,有情、有戏、有力度。”正是在张君秋先生的鼓励下,谭元寿成功地创作了电影《秦香莲》里韩琪的形象,把这个剧本里“身不由己的义士”演绎得惟妙惟肖,并得到了张君秋先生的肯定和赞赏。

“可以说是张君秋先生给了我在北京京剧团的舞台上第一次全方位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到现在我还感念着。

”谭元寿动情地说。 “今天我们说纪念张君秋先生,就是要传承张君秋先生和他们这一代很多优秀艺术大师的精神。”谭元寿表示。在他看来这种精神就是为艺术钻研的精神,为艺术献身的执著以及开放和博大的艺术胸怀。

“现在舞台上很多扛大旗的名演员都是这些大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对艺术无私是传承艺术的根本。另一方面,也希望年轻一代多思考,像张君秋先生和其他的老艺术家一样扎扎实实地学习,把咱们民族艺术的精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 ■ 聊名头称谓 “‘艺术家’这仨字不能随便叫”采访中谭先生一直坚称“自己充其量只算是著名京剧演员”,并自言对“表演艺术家”的称号过敏,“我自己的一点看法不知道是不是正确,我总觉得现在有点过。

就拿我个人来讲,听人说也好,报纸登也好,我一听‘表演艺术家’就不太适应,这‘艺术家’仨字不能够胡安乱叫。我倒不是谦虚。如果我要是表演艺术家了,那我父亲、马先生他们那一辈应该叫什么,叫大师?那么再往上梅先生他们又该叫什么?我曾祖谭鑫培又该叫什么?所以这个不能够胡安。

你像我个人,最多就是一个名演员,‘著名’这就很不得了了。” 谭先生出身于典型的京剧世家,“谭门七代”从清道光年间的谭志道开始,到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共七代人。

到底是什么让这一家七代如此热衷于秉承这样一种国粹传统呢?谭先生告诉我们,“拿我们家来讲,就是这样很自然地传下来的,当然不是硬来,孩子不喜欢你硬让他学,他也学不来,这个不能强迫,我对我的儿子、孙子就是这样,我孙子已经27岁了,他从小就喜欢这个。

” 谭先生建议广大的年轻京剧演员,“可以尽快地把我们知道的那些东西都学过来,赶紧学,再不学有很多东西就失传了。

现在已经失传了很多的戏,而大部分的年轻演员就会个七八出戏,应该把我们会的戏都传给他们。” ■ 谈当前现状 “头几年不景气,这两年还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作为京剧来讲,没有什么起色,因为外国的东西多了,所谓的几个样板戏也是很空很空。

头几年不太景气,最近两年有所好转。”对于京剧现状的看法,谭元寿先生似乎比我们乐观,“我们也到各大学校演出,请他们到剧场来看我们的戏,总体上还是比较活跃的。

可以说京剧艺术目前正在回升,但还没有达到高峰。头几年的时候年轻的观众几乎没有,现在大批的青年观众回到剧场来看戏,喜欢京剧的青年人多了。 ■ 讲京剧未来 “我相信京剧还会有一次大高潮”据谭先生介绍,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国粹——京剧,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与慈禧太后颇有渊源。

“西太后喜欢京剧,那时候京剧可以到大内宫廷给皇室演出,这时国务大臣一看西太后喜欢,自己也跟着喜欢,慢慢地宫里的人都热衷于看京剧了。

”第二个高潮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至40年代,正是军阀统治时期。“虽说那时军阀混战,但百姓没有不喜欢京剧的。那时候流派特别多,‘四大名旦’最红的时候就是军阀统治的时期,所以又形成了一个高潮。

”第三个高潮就是那个所谓的样板戏时期。在谭先生眼中,所谓的样板戏有点话剧的成分,不是真正的京剧,他还是钟情于地道的传统京剧,“你看京剧讲究这个唱、念、做、打、翻。

京剧的特点就是文武双全,伴着蟒袍玉带,这是很要功夫的,这三个高潮过去一直到现在,京剧都不太景气。 虽然京剧现状依旧令人堪忧,可谭先生对京剧第四个高潮的到来坚信不移,“我相信京剧会有一个大的高潮!

”谭先生告诉我们,这种自信是他从青年们身上找来的。谭先生还认为要让青年观众认识京剧的魅力,从而喜欢京剧,京剧自然就能兴旺起来。(记者/秦娟 实习生/卢刚) (摘自 《生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