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油大王”李文达:老实人不会总吃亏

2018-03-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初见李文达老先生,是在2012年11月13日的夜晚,广州中山纪念堂前的红毯上.聚光灯下,老先生拉着夫人的手走过来,两位老人都年过八旬,看起来还是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他们的儿子李惠中和一众公司高管簇拥在后,频频向观众招手致意.这是2012年度“南方·华人慈善盛典”颁奖礼之夜,有“蚝油大王”之称的香港李锦记集团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已是众望所归.老先生做生意成功,做善事亦很多,是各地此类公益活动的常客.他过来笑眯眯地同我们一众媒体人握手:“多谢你们支持.”港人从商,经风历雨,尤为注重“和气生财”.我想

初见李文达老先生,是在2012年11月13日的夜晚,广州中山纪念堂前的红毯上。聚光灯下,老先生拉着夫人的手走过来,两位老人都年过八旬,看起来还是容光焕发、神采飞扬。他们的儿子李惠中和一众公司高管簇拥在后,频频向观众招手致意。

这是2012年度“南方·华人慈善盛典”颁奖礼之夜,有“蚝油大王”之称的香港李锦记集团第三代掌门人李文达,已是众望所归。

老先生做生意成功,做善事亦很多,是各地此类公益活动的常客。他过来笑眯眯地同我们一众媒体人握手:“多谢你们支持。”港人从商,经风历雨,尤为注重“和气生财”。我想,有这样笑容的老人,一定有很多故事。

破冰之际:熊猫蚝油打开美国市场

李文达的故事,要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讲起。1945年,在澳门读高中的少年李文达,听到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决定不再念书了。他的父亲、李锦记第二代传人李兆南正在努力进取,希望儿子也能帮忙照料家族生意。李文达很乖,按父亲的意思去了广州,每天踩着单车给城中各大酒楼送货。

彼时李锦记蚝油在广东餐饮业已经名头很响,主要是因为品质高、定价贵,专供高档酒楼。“1945年,一瓶蚝油卖到一块八毛港币。”李文达掰着手指给我们算账,“普通做工的人,一个月挣十块钱港币,也就是五瓶多蚝油,真的好贵。”停了一下,他又说:“但是我们品质好。”

坚持“优质高价”的李锦记,当时主要的市场在美国,其次香港和澳门,而中国内地因为长久的战乱和贫困,根本没有稳定的商业环境。1949年,解放军进驻广州,国民党退守台湾,内战结束,李文达又回到澳门。

经过几年磨砺,他的商业才华已然显露,在澳门开起了六家工厂,专做外贸。化妆品、胶鞋、雨伞、玩具、皮夹……这些都是李文达工厂的产品,远销欧洲、美洲和非洲。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悲观者认为,非洲几乎不下雨,所以伞一定卖不动;乐观者觉得正相反,因为非洲阳光毒辣,而且人们都还没有伞,所以市场相当广阔。

李锦记中国区企业事务总监杨国超先生告诉记者,这个段子在李文达手里还真成了现实——他确实在非洲卖掉了很多伞。

会做生意的李文达,顺理成章接过父亲的班,在1972年开始全盘执掌李锦记。这年他做了个大胆的策略转变,推出工薪阶层也吃得起的平价蚝油。这决定酝酿很久,实施却偶然,恰逢美国总统尼克松破冰访华,毛泽东送给尼克松两只熊猫作为国礼。

正在苦苦思索如何在美国扩大市场的李文达灵机一动,认为不妨推出一款“熊猫牌蚝油”。美国人原本没有吃蚝油的习惯,也没见过熊猫,借助中美外交的重大突破,或许能让蚝油和熊猫一同在美国扎根。

“熊猫牌蚝油”的提议,李锦记家族成员几乎一致反对。“他们都讲,你那个猫牌不行的,动物怎么能做食品的招牌呢。”李文达笑着说,“我就讲,不是猫,是熊猫。

”熊猫牌蚝油在李文达的坚持下推出来,起初果然不好卖。尽管定价比李锦记传统的旧庄蚝油便宜许多,“熊猫”还是让经销商们心存疑虑。李文达说没关系,你们尽管拿货,卖完了再付货款。上世纪六十年代,港口货运开始采用集装箱,熊猫牌蚝油在香港的工厂生产出来,装进一个又一个集装箱运往美国。“人家要一个柜,我就发两个柜;要五个柜,我就发十个柜。”

这是相当冒险的举措,我问李先生,发这么多货,卖完才收款,你不怕赔惨了?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诚信。”李文达说,“结果那些经销商过不久又拿着钱来找我,说卖完啦要再拿货,没想到这么好卖嘛。”

回馈社会:千金难买少年穷

“思利及人”是李文达的座右铭,也是如今整个李锦记集团秉承的宗旨。这四个字出自唐代颜真卿书帖中的诗句:“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这两句诗,孙中山也常用以自勉。

李文达早年收到朋友赠的一幅书法,对此诗深以为然,遂取“思利及人”四字以治企业。这或许能解释他为什么敢加倍发货柜给经销商,也能解释他不仅厚待属下员工,而且常年投巨资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做什么事情都要思利及人,就是思考对方有没有获得好处。”李文达说,“你有利,我有利;我有利,也要回馈社会。”

我在广州参观了李文达四儿子李惠森的办公室,他掌管着李锦记旗下的健康产品“无限极”。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李惠森的办公室里没有宽大的“老板桌”,代之以排成圆环状的会议桌,桌下的地板还在缓缓旋转——据说这意味着“换位思考”,和“思利及人”同出一辙,也是李文达经常提醒几个儿子的话。

所以在那晚的慈善盛典上,李文达上台领奖,全场掌声雷动。主办方广东省政府侨务办和南方电视台介绍说,李文达近年来在国内各项慈善事业中捐资超过两亿元,仅在广东省,他捐资兴建的就有新会华侨中学、李文达中学、新会体育馆、珠海李兆南纪念学校等项目。1998年长江水灾,李文达捐赠物资价值三千多万元;2008年汶川地震,他又捐资两千三百万元赈灾。

李锦记似乎特别注重教育事业,集团在全国各地捐资修建了很多学校设施。2002年,李文达听说清华大学正准备发展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他欣然捐资一千万港元给清华建了一座图书馆。此事源于李文达当年刚刚做过心脏手术,深感生命无价及医学进步之重要。

2006年图书馆落成,李文达又追加一百万元用以购买医学图书。李锦记在香港还有个专门关爱孤寡老人的基金会,在内地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公益机构也多有合作,每年都有新的项目和大量资金投入。

所有这些项目里,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希望厨师”——李锦记从贫困山区的失学少年中选拔一批受助者,资助他们到北京上厨师学校。“李锦记做调味品,但不开饭店,培训这些孩子不是为了自己企业储备人才,而是真正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

”李文达的三儿子、掌管李锦记酱料业务的李惠中说,因为上的是一流的厨师学校,孩子们学成之后都可以进高档饭店做厨师。“比起输血式的慈善,李锦记更注重造血。”

李文达自己对财富以及慈善的理解是:“金钱万能,也是万恶。钱太多就会有问题,自己用不掉,必须回馈社会。所以我做慈善,而且一定亲力亲为。不然钱给到别人手里,你不知道他会不会去做、做得好不好。”

“你帮助很多孩子,对自己的几个仔是怎么教育的?”

李文达笑,拿支笔在纸上缓缓写字,说:“教育后代很难,现在他们生活都很好,不记得苦和难的味道。只好天天跟他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