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荷波的后代 【身边的家风】王荷波:"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

2017-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nbsp&nbsp&nbsp&nbsp"作为王荷波烈士的后代,我们牢记他的嘱托,沿着与他相同的道路前行,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烈.

    “作为王荷波烈士的后代,我们牢记他的嘱托,沿着与他相同的道路前行,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烈。在此,我可以自豪地告慰我的外公:您的后辈没有一人走与您相反的道路。”近日,“品重柱石——王荷波生平事迹展”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展,王荷波的外孙赵迪向记者表示。

    这些天,王荷波烈士家属从全国各地赶来,齐聚一堂,共同缅怀王荷波同志的崇高风范,回忆先辈的革命事迹。

    王荷波,1882年5月出生于福建福州,192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王荷波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

    提起王荷波的革命往事,赵迪自豪地说:“在革命斗争中,外公始终为工人群众着想,与他们打成一片,白天干活,晚上组织工人活动。他严于律己,办事公正,公私分明,账目清楚,从不乱花大伙儿的一文钱,深得群众的信赖。”在王荷波四十岁生日时,工友们送上一块刻有“品重柱石”的大红匾牌,表达对他的敬重之情。

    1927年11月,因叛徒出卖被捕,王荷波英勇就义。临难前,他托付难友,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并给家人留下“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的遗言。

    90年来,“绝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成为熏陶其子孙后代的良好家风,深深地刻印在王荷波几代家人的心里。他们继承先辈的遗志,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在王荷波的带领下,他的兄弟和子女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为革命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长子王夏荣抗日战争时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南京沦陷时,他被日寇逮捕,捆绑在灯柱上烧死,殉难时年仅19岁。两个女儿在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到银行和邮票厂工作,均为普通职员。王荷波有四个弟弟,除了二弟王桂高因肺病早逝,其余三人也都是早期共产党员。

    王介山是王荷波的三弟,1924年在周恩来、王荷波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秘密交通、工人纠察队武装训练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征求王介山的工作意向,王介山说:“我本一花匠,也没什么文化,还是回家种花吧。

”于是请求随部队南下回家乡。1952年,国家开始实行薪金制,参加革命时间是行政定级重要依据,当时能证明王介山参加革命具体时间的只有周恩来总理,王介山认为不能因为个人的待遇问题而给总理添麻烦,最后只定为行政17级,担任福州市园林处主任兼西湖公园主任。

    王介山的孙子、福建榕城监狱干警王飞介绍说:“爷爷在世时经常对子孙们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都去当干部,谁来种地、裁衣呀?不管你们做哪一行,勤为先,老实人不吃亏。”王介山次子王福生复员后到工厂当工人,有一段时间被调到厂工会工作,王介山得知后说:“那里更需要技术工人。”他要求儿子重新回到工人岗位。

    新中国成立后,王荷波五弟王凯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交通局第一任局长。但他从未利用自己的职务给子女后辈谋私利。他的四个女儿都在普通工人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

四女儿王皓光从工厂下岗后,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当起了清洁工和医院护工。今年70岁的王皓光是一名资深志愿者,现在她几乎每个月都在北京市残疾人招聘会上给聋人朋友做手语翻译,“用手语帮助聋人朋友找到工作的那一刻,我就像又回到了20岁!”去年她参加北京市第四届手语风采大赛活动并受到表彰。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王荷波同志的后代始终牢记他的嘱托,真诚做人,干净做事,自食其力,不给党添麻烦,不搞特殊化,不打烈士后代的旗号为自己谋利益。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在王荷波的带领下,他的子女、兄弟、孙辈,在下乡、上学、参军、入党、就业等方面,都靠自己的努力,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特殊要求。”王荷波生平研究专家、福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黄启权动情地说。(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吴志新 杨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