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久诗书】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2019-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编者按:一位教师的执教岁月有多长?答案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一辈子.然而,在昆山的教师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教书育人.代代传承,在三尺讲台上延续着爱的教育.书写着爱的篇章.在第35个教师节里,本报记者走近三个"教育世家",感受他们与教育的不解之缘,聆听他们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彰显他们无私育人的至高情怀.[传家久诗书]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教育事业永不老--记昆山"教育世家"严乃华一家严乃华,原玉山镇中心小学校长.实验小学原校长.一家三代,有8人在教育系统

█ 编者按:一位教师的执教岁月有多长?答案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一辈子。然而,在昆山的教师队伍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教书育人、代代传承,在三尺讲台上延续着爱的教育、书写着爱的篇章。在第35个教师节里,本报记者走近三个“教育世家”,感受他们与教育的不解之缘,聆听他们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彰显他们无私育人的至高情怀。

【传家久诗书】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教育事业永不老

——记昆山“教育世家”严乃华一家

严乃华,原玉山镇中心小学校长、实验小学原校长。一家三代,有8人在教育系统工作,其中6人任基层一线教师。

退休教师严乃华的家庭既平凡又特殊。平凡,是因为他们和普通人家一样有幸福有烦恼;特殊的是,这个家庭,祖辈三代人薪火相传,坚守三尺讲台,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一条路一走就是一辈子

1941年出生的严乃华今年78岁,依然活跃在教育一线。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一条路一走就是一辈子”这句话。

严乃华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18岁刚刚登上昆山县二中教师讲台的情景。“那时候的我青涩、羞涩,和那个年纪大多数姑娘一样。但我还有特点,那就是胆子大、不怕苦。”严乃华说,那时还没有公开课,没有外出学习,没有太多辅导资料,严乃华常常在别的老教师上课的时候站在门外模仿、学习。就是靠着这样的“笨办法”“苦功夫”,严乃华慢慢地摸索出自己的教师之道。

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教师到学校的教育骨干,严乃华用了近20年的时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严乃华一年要上三四十场公开课,吸引了广西乃至新疆的老师来听她的课。严乃华说:“那一个时期是我事业的黄金期,也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善创新诠释职业真谛

从1959年走上讲台,严乃华始终用挚爱和真情诠释“传道、受业、解惑”的职业真谛,她的教育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爱创新、勤动脑”是严乃华对自己的总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语文作文公开课“不好上、很难上”。为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严乃华和几个同事商量,用自己的故事给大家上一堂生动的公开课。原来,严乃华有低血糖的毛病,在学校昏倒了几次。上公开课那一天,严乃华讲了几句作文写作要素后就“昏倒”了,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现场四五百人急坏了,有的学生急得哭了,有的在想办法。

十几分钟后,严乃华“缓缓醒来”,告诉大家今天的作文题目是“严老师生病了”,同学们现场上了这样一课后,印象深刻。

从教50余年,严乃华不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善于创新,她的质疑问难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颇受同行和学生欢迎。她个人曾任职一线教师、小学部督导、原玉山镇中心小学校长、实验小学原校长等岗位,获得过昆山市级的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苏州市级的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鸿良是严乃华的“得意门生”。虽然严乃华在小学教了李鸿良短短几年,但他们的师生情不曾间断。到今天,他们仍经常互通有无。李鸿良说:“我从严老师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家庭聚会常变成“教学研讨会”

严乃华说,在她家,家庭聚会常常变成“教学研讨会”。

严乃华和爱人长期扎根教育一线。如今,严乃华的儿子、儿媳在教育一线工作,女儿、女婿分别从事校医和学校后勤工作,孙子是幼儿园教师,孙媳妇是小学老师。严乃华笑称,家里最热闹的时候除了春节,就是寒暑假、教师节。

每年教师节是家庭最热闹的时候。叮叮咚咚的信息、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学生从四面八方传来感恩和问候,严乃华说,这也是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

教育带给一家人许多交流的话题,大家围坐一桌,分享各自的教育点滴,互相学习、相互影响。“有人看重名气,有人注重利益。但对我们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情怀。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我们就想秉持初心,传承好这份事业。”严乃华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教书育人的世界里,严乃华一家奉献着爱心和汗水,收获着快乐与幸福。(记者 汪 鹏)

世代相传为人梯

——记昆山“教育世家”金喆一家

金喆,城北中心校原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父亲金倚城是蓬朗中心小学校原校长。金喆的妻子、妹妹、妹夫、儿子、儿媳,全家七口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到学校工作不久的金喆便带领学生开展“太空番茄”研究,之后对于农作物、蔬菜、树木的研究从没有间断。如今,从城北中心校副校长岗位退下来后,他还会不定期回去给学生进行指导。

在教师这条道路上,金喆并不孤独。“似乎有一根接力棒在我们家中传递。”金喆说,他对这份职业深深热爱并深感自豪。

无私父辈树立丰碑

退休20多年了,金喆87岁的父亲金倚城用心血和汗水总结出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仍然在被广泛学习。

1950年,从昆山师范毕业的金倚城被选派至蓬朗一村小学任教。说是学校,其实就是一座破庙,连张桌椅都没有。金倚城走家入户发动村民将木板搁在砌好的石墩上搭成临时凳子,晚上一个人睡在漏风的破庙里,每个月只领9.6元的补贴。但金倚城没有放弃,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学生由四五人变成了一百多人。

1956年,金倚城调任蓬朗中心小学校校长,为筹资改善校舍条件,牵头举办校办工厂。资金充足后,金倚城开始全面聚焦自己最重视的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爱、诚、信、严”四字工作法,通过出台奖金激励办法、免费进修等举措,不断加大内部教师人才培养力度,激发教师创造性教学的积极性,逐渐使得学校本科生教师和获奖教师比例均在90%以上。

1995年,在昆山市教育部门支持下,金倚城还以蓬朗中心小学校为蓝本,牵头编写《开发教师创造力管理的探索》,蓬朗中心小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开始被推向全国。学校创造了连续6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的历史性记录,并一直保持至今。

薪火相传不忘初心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金喆的父亲金倚城在第五个教师节期间,曾赴京领奖并得到中央领导的特别接见,为全家做出了榜样。从小受到熏陶的金喆热爱学习,立志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从新苏师范毕业后,他又到南京晓庄师范脱产学习一年。其间,他边工作边学习,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发表于《江苏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知名期刊。

1989年10月,刚进入城北中心校工作时,负责自然教学的金喆领到一袋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分发的太空番茄种子和地面普通番茄种子,要求在第二年6月份前带领学生观察两种种子的培育情况,并提交研究报告。“那一年的江南,天气特别冷,怎样让种子发芽呢?”金喆回忆说,校领导咬咬牙,特意批出3000元盖了一个玻璃棚,“当时感觉全校师生都在盯着,身上如同背负了一个巨大债务,压力十分重。”

玻璃棚的气温还不够,金喆又添置了4台取暖器。由于电压不稳,取暖器保险丝经常会被烧坏,金喆便把连接取暖器的电线和学校宿舍的电灯连到一起,一感觉眼前黑了便立马起床,用开水浇开玻璃棚上被冰冻住的门锁进行修复。

日复一日,金喆代表学校准时提交了两麻袋的科研记录报告,最终相关成果在全省考核中获评第一。在他的辅导下,学校30多篇学生科学小论文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其中10篇科学小论文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学校摘得 “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国际生态学校”等多个桂冠。

一家七口扎根教育

金喆的儿子金韬从河海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成为昆山职业一中一名机电专业教师。金喆的妻子徐世香是城北幼儿园一名幼儿高级教师,儿媳钱燕英是周市中学教师,金喆的妹妹、妹夫也都投身了教育事业。每次家庭聚会时,学生成为大家的共同话题。

在祖父辈的影响下,金韬爱岗尽责、兢兢业业,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甘为人梯、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迅速成长为一名中青年教学骨干,在“传道、受业、解惑”的道路上唱响青春奉献之歌。(记者 占长孙)

倾尽韶华育桃李

——记昆山“教育世家”于洁一家

于洁,葛江教育集团成员校花桥集善中学初二(1)班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苏州名优班主任工作室“于洁工作室”主持人。她的爷爷于景让、父亲于劭、儿子李润于都是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天使’老师上人民教育‘教师十二时辰’Vlog了,你们看了吗?她依旧是中国风着装、乌黑的长发,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一点也没变。”9月8日,“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教师十二时辰·于洁”推文一经推送,引发于洁的学生们热议。

“天使”是学生对于洁的称呼。不仅因为她长发齐腰、笑靥如花、温柔似水,更因为她对学生的耐心细致和无声关怀。于洁常说:“哪怕没有好的成绩,我也要让他们幸福。”

教一辈子书,育一辈子人,已实属不易。但在于洁家庭,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她的爷爷就扎根三尺讲台,倾尽韶华育桃李。一脉相承,爷爷、父亲、于洁及儿子,四代人薪火相传奋战在教育战线,缔造了一段又一段传奇。

百年传承谱师魂

爷爷于景让对教育及科研的执着深深影响着于洁的父亲于劭。于劭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先后在昆山正仪中学、昆山市一中、市教育局工作,如今已退休多年。“我没有见过我的爷爷。但家人的叙述和网上资料,让我对他有了深刻了解。

”于洁说,爷爷精通日语,在日本取得了生物遗传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了日本稳定的工作,毅然选择回国教书,先后执教于广西大学、四川大学、台湾大学等学校。他专注于植物学辞典编订,从不用日语写作,这些都让于洁读懂了爷爷的“中国心”。

“我的幼年时代是在教师大院里度过的,对教师这个职业有很多了解。学生对父亲的敬重,让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能够带来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所以,我打心眼儿里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于洁说,在她读初二的时候,语文老师钱桂琴就让她走上讲台,为同班同学上了一堂语文课。

当时,钱老师就看出了她的“天赋”并对她说:“你是一块做教师的料,以后做个初中语文老师吧。”这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高考时,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师范大学,走上了教师岗位。

如今,年近知天命的她,已有28年教龄,当了27年班主任,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教育之路结硕果

爷爷于景让致力于植物学及遗传学研究,发表过很多专业论文及译著,在台湾大学生物系还设有其纪念馆;父亲于劭潜心数学教学,参与撰写多部专业著作,10多篇专业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于洁在教育之路上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苏州教育十大年度人物、昆山最美教师……这样的荣誉及成就,在于洁一家不胜枚举。

无论荣誉多大、奖项多少,于洁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我一直记得自己刚入职时,父亲在第一个教师节给我寄了一张贺卡,上面写的是:教师不仅是一个谋生的职业,也是自身走向人生圆满境界的一条途径。”记得有一次于洁的父亲上完两节高中数学课,累得手臂垂着不想动,但他对于洁说:“教书对我而言是一种享受。”这么多年来,她对父亲这句话感同身受,教师这个职业就是累并快乐着的工作,在“渡人”的同时也在“渡己”。

于洁说,很小的时候,她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特级教师,教出一批又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但现在,她知道教育不仅是教出成绩,更是为学生的长远人生做准备。这是一条漫长又艰难的路,她希望自己能永葆赤子之心,尽最大的努力,静待花开。

薪火相传续家风

相比老一辈在教育领域丰富的阅历,于洁的儿子李润于则是一名“新兵”。刚入职不过两年的他,目前在太仓市第一中学教初中语文,担任副班主任。除了日常教学,他喜欢跟母亲一起备课,并坚持每周写一个教学故事,与母亲分享交流。

小时候,李润于就觉得生在教育世家是件让人挺自豪的事情。不过,那时候的他不太能理解为何母亲觉得“教书的日子是快乐的”。后来,等到他慢慢长大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他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你看到自己的学生进步了、懂事了,真的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高兴,由衷地希望他们越来越好,这便是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李润于说。

在李润于看来,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让他早早对教师职业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定义。“我想,优秀教师应该像我的母亲和祖辈一样,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启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