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雄中药 敬读《中国大革命中的熊雄》

2018-01-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熊雄亲属熊巢生.熊英.易敬林三位先生为纪念熊雄诞生110周年.逝世75周年而编著的<中国大革命中的熊雄>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对熊雄烈士的一项厚重的祭礼,也是给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一份重要精神食粮,读者可以从中受到生动而又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大革命中的熊雄>,由"传记"."言论与书信"."回忆与怀念"."附录"和"生平大事记"共五个部分组成."传记&qu

熊雄亲属熊巢生、熊英、易敬林三位先生为纪念熊雄诞生110周年、逝世75周年而编著的《中国大革命中的熊雄》一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是对熊雄烈士的一项厚重的祭礼,也是给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一份重要精神食粮,读者可以从中受到生动而又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大革命中的熊雄》,由“传记”、“言论与书信”、“回忆与怀念”、“附录”和“生平大事记”共五个部分组成。“传记”乃熊雄的侄儿熊巢生先生、孙女熊英女士、孙女婿易敬林教授撰文。

叙说熊雄一生的经历、事业、思想和贡献,文字平实,脉络清晰,繁简适宜,充满感情;“言论与书信”是熊雄自己的著述。收有他的16篇文章,11篇演说,13篇书信,从这40篇珍贵的文献中,人们可以领略这位革命先驱者的思想、理论、精神、胸怀和丰采;“回忆与怀念”中有13篇熊雄的战友、学生,包括许光达、陈奇涵、阳汉笙、许德珩、宋时轮等撰写的回忆文章。

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让人读后能进一步加深对熊雄的认识和崇敬;“附录”中则是与熊雄生平事迹相关的10篇文件、书信、言论等。

“附录”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熊雄百折不挠,革命到底,光彩照人,永垂青史的一生。“大事记”要言不繁,一目了然。 熊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他由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逐步走上革命的道路;由一个普通学子,跨入革命军人的行列;由一个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中华革命党人,演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最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慷慨捐躯。

熊雄烈士的故里在宜丰县芳塘村。他生于清朝光绪十八年,即公历1892年。他的祖父务农,父亲在伯祖父资助下,努力攻读,参与科举考试,中了举人,但处于清末混乱的时代,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依旧过着农家生活。

熊雄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四。在他上学读书时,清朝废科举,办新学,他成为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人。在家中读了几年的私塾后,1907年,16岁时考上瑞州(今高安)中学堂。三年中学,他努力吸收新思想和新知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10年初,他往江苏,考入南京优级师范学堂。到南京,他视野开阔了,19岁的他,更清楚地看到了清廷的腐朽。1911年初,他回到南昌,考取江西新军的学生军。同年10月,他与学生军中的先进分子响应武昌起义,攻占江西抚台衙门。

学生军改组为学兵团,20岁的熊雄成为学兵团中积极的领导成员。1913年,他英勇地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

在东京,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在孙中山的影响下,1914年,他毅然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和浩然军事学校。1915年,袁世凯倒行逆施,孙中山决心再次兴兵讨袁。熊雄与许多中华革命党人和浩然军校学员先后返国参加讨袁护国战争。

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做了83天皇帝,被迫取消帝制,自己也一命身亡。之后,复国之战演变成了军阀纷争,熊雄等一批爱国志士忧愤无奈,遂结伴到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冬至1925年秋,他先后到了法国、德国、苏维埃俄国,考察三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学习西方的社会、自然科学著作,重点钻研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先后进入三国的语言学校、农业学校、林业学校和军事学校,尤其是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

1922年在德国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早期的党员,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这期间,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开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办黄埔军校。

1925年初秋,熊雄奉命从苏俄返国,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肩负政治教育工作,不久,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和党团书记,成为军校特委负责人之一。东征时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

培养了黄埔军校的二至六期的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学员的表率,具有很高的威望。阳翰笙就说:“他在军校威望很高,本人品德高尚,待人诚恳耿直,深受学生爱戴。”熊雄的学生和同事陈远湘说他:“熊主任很宽厚和蔼,我们在背后称呼他‘熊婆婆’。

”当时在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任教的许德珩(后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主任)说他:“对党非常忠诚,对同志对朋友非常热情。”他在黄埔军校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逐步控制革命阵营大权,策划了刺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凯事件,后来又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1926年发动了“四一二”反共事变。接着又在广州发动“四一五”事变,在广东大肆搜捕共产党人。

熊雄就在这场蒋介石发动的反共事件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所杀害。 我读《中国大革命中的熊雄》一书,深受感动,其中感人肺腑的,是他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决不畏缩,决不倒退;是他胸怀开阔,一心为民,坚持原则,团结同志;是他以天下为己任,以马列为指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亡命日本时才21岁,自号“铁血书生”,充分显示了他为革命而牺牲的精神。1922年在德国参加中国少年共产党之后,为便于工作,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化名:其光,表示“熊熊其光”的意境,也就是要为革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他当时还写了一首《小照自警》的七言绝句以明心志:“坐悔飞扬误少年,不教成佛不生天,移山填海凭心力,莫付苍苍任自然。”表明自己为革命要以“移山填海”的决心和毅力。

他在黄埔军校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叛变革命的时候,广东阴云密布,党内外的同志和朋友,很多人劝他去武汉或往香港暂避,但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寸步不离黄埔,坚持与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

随后在监狱中,仍然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做思想政治工作,号召他们:“组织起来,团结群众,巧妙斗争,迎接光明。”直到他最后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下。据当时同在广州南石头监狱的黄埔学生宋时轮(上将,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回忆:“我们在同一狱中生活了十天左右,他的那种对革命无限忠诚、坚定自若、坚贞不屈、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我影响至深。

他的两次较长时间的谈话,对稳定大家的情绪,坚定大家的斗志是起了作用的,对我来说是起了主要作用的。

他在最后生命垂危的时刻,也不忘为革命为党的事业做工作,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也充分表明了熊雄同志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情操,我们永远怀念他!

” 全书23万余字,展示了熊雄36年的光辉一生。它既是革命者自己创作的革命颂歌,也是同时代人和后人怀念他的英雄史诗。它的价值不仅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革命史,尤其黄埔军校史,提供了丰富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献资料,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周恩来总理说过:“宣传黄埔要宣传熊雄。”我想,学习中国革命史也同样要学习熊雄。熊雄烈士是江西人,为江西人民争了光,我们更应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 (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