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王钢 著名书画家王广德老师作品赏析!

2017-1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漏白书画创始人——王广德的慈善情缘                                ◆文/元月    注定了,我把人生献给艺苑,把微不足道的才华献给人间.失去的是肉体的生命,得到的是人生释放幸福的能源.重义者,"义"字通道化作"无形资产";重利者,"利"字铺路变为 "有形深渊"!倘不珍视爱,爱就会化作云烟……——王广德       王广德,中国漏白书画创始人.北京希望书画院院长.钓鱼台国宾馆国礼特级书画大师.

中国漏白书画创始人——王广德的慈善情缘                                ◆文/元月

    注定了,我把人生献给艺苑,把微不足道的才华献给人间。失去的是肉体的生命,得到的是人生释放幸福的能源。重义者,"义"字通道化作"无形资产";重利者,"利"字铺路变为 "有形深渊"!

倘不珍视爱,爱就会化作云烟……——王广德       王广德,中国漏白书画创始人、北京希望书画院院长、钓鱼台国宾馆国礼特级书画大师、中国书画研究会特级画师。

    虽然身兼数职,每日公务繁忙,但王广德和夫人颛孙宏鸽(曾为光明日报记者,因照顾老公的身体和事业,辞去报社工作,成为24小时的"随夫记者")却更是个践行"行万里路"的人,一有时间就奔波各地,选择远方,选择荒凉 。

这里面的原因,除了采风外,还兼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捐助当地困难群体。     "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王广德说。

虽然他已是一位知名画家,但他最大的财富并不是他在书画界取得的成就,而是他曾经经历的人生苦难和他几十年来收养的五十多个孩子们。当看到这些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做出成绩,他从心里由衷的感到欣慰,觉得这就是孩子们对他最大的回报。

    王广德的夫人颛孙宏鸽如是说:"我的先生的前半生苦难遭遇,用大灾大难九死一生八个字来概括一点也不过份。

有人得过这样的结论:世界上的大灾大难会造就出两类截然不同的人,一类是大慈大悲之人,心地善良,造福世人,路有不平,拨刀相助;另一类人则变得阴暗歹毒,报复社会,恨不得所有的人都尝尝他曾经的滋味。

我老公就是第一类人,尽管他是一个硬汉子,却有一颗慈母的心肠!我最喜欢最欣赏的就是他的‘慈母’心肠" 难以忘却的苦难经历     1945年,王广德出生在山东省临朐县南关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父亲希望他能将王家好学向善、仗义助人的品德发扬光大。因此,为他取名"广德"。小广德不负众望,从小就已彰显现出聪慧的秉性。他五岁学书,八岁学画,十岁就承担了为全村过年写对联的义务。

在学校里更是突出,门门功课都出类拔萃,从校长到班主任再到各科老师都喜欢他,有的老师竟然让他给学生上课,同学们喊他"头名状元",老师们预言,这孩子长大了一定是栋梁之材。     1956年,中苏友好的蜜月年份,北京要搞一个中苏少年夏令营,全山东选一名优秀红领巾男生和一名女生两个代表,多次筛选之后,王广德就作为全省代表被选中了,到了北京和20名苏联小朋友住在友谊宾馆,愉快地度过了当年的夏天。

可是万万想不到的是,第二年,一场天大的灾祸就降临到了这个只有12岁的天才少年身上!     全国统购统销开始。乡里不断动员人们交粮。

王家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用扫帚扫扫都交了上去。虽然得到了表扬,自家却无米下锅。二妹差一点就要饿死了,万般无奈,小广德只好带着大妹妹翻山越岭,一天得走几十里山路,悄悄去邻县讨饭。怕村里人看见了笑话他们。

两兄妹除了给自己的肚子讨口吃的,还要讨些带回给在家的亲人们充饥。     大年三十,天下着小雪,光着脚的小广德和妹妹走在沂水县和临朐县交界的大关村村道上。衣衫单薄、肚子空空,兄妹俩觉得格外寒冷。

看到路边有一堆还冒着热气的牛粪,他们忙把脚插进去取暖……兄妹二人挨家挨户送小广德自己画的财神,好心人会给他们一人一个饺子吃。送了半夜的财神,小广德和妹妹终于混饱了肚子,但却无处歇息。

正在发愁时,发现了一个花生秧垛,垛脚有个洞,一头老母猪正与几只猪崽儿酣睡。小广德千方百计将老母猪和猪崽儿赶出了洞,和妹妹一起躲进洞里借着窝内留下的热气暖暖地睡了一大觉……     当时,反右运动也已席卷了偏远的小山沟,格外喜欢王广德的学校校长还有那些优秀老师被打成了右派分子,被批斗挨打,广德小小的单纯善良的心灵难以接受。

尤其是看到自己尊重的校长,当时还是个未婚姑娘,被那些身强力壮的造反派们一脚从台子上踢了下来,他心里愤懑至极。憋得实在受不了,就想找机会发泄一通。一次他讨饭来到邻县,拾到了半截子粉笔,在村里墙上用柳公权体写下了杜甫的诗句"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苦中苦"。

别有用心的人竟然因此告发他是"反党反社会主义"!12岁的王广德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抓进了临朐县公安局,成为世界上最小的政治犯。

只是因为年龄小不够判刑,被拘留15天后放了出来。这放出来还不如在监狱里,公社召开万人批斗大会,那些失去人性的家伙,对这个可怜的说真话的天才少年破口大骂,拳脚相加,劈头盖脸,眼看就要被活活打死了,老父亲跪在众人面前:"别打了,别打了,我们王家就这么一个儿子啊"     为了活命,13岁的广德被迫走上"闯关东"的流浪之路。

受难中收下第一个义子     王广德"闯关东"遭受了种种磨难,就像"三毛流浪记"一样尝尽了人世间的种种苦水。

这更激发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懈追求。一边要饭一边学习,他从画板报、壁画、柜画入手,在东北民间汲取养分,把周边的山山水水、花鸟鱼虫纳入了自己的视野,并经过心灵的升华,将情感诉诸笔端。

那些社会最底层的民间艺人,都是他学艺的宗师。而对人生对社会的反思,更提升了他的艺术境界……     没两年,这个衣衫褴褛的"小山东"成了吉林省乾安县家喻户晓的"才子"。

人们都说:"别看衣服破,肚里有干货。"立住脚后,王广德赶紧将远在山东的父母和妹妹们接到自己身边。

    由于他的多才多艺和积极能干,他入了团,入了党,成了全县学习雷锋的标兵,调县工艺美术厂当了厂长,县委内定他担任县领导班子的成员。正当他苦尽甘来春风得意的时候,命运再次捉弄了他,将他跌入人生的谷底。

    1966年,在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中,王广德又被扣上了"隐瞒反革命历史"的帽子,投入监狱。在狱中,王广德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造反派们把他打得连胆汁和胃液都从鼻孔里喷了出来。光体验被打死的滋味就有两次。造反派怕出人命,将王广德扔进了医院。     一天夜里,正在住院的王广德被一阵哭声惊醒。他挣扎着爬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位老大娘正操着一口难懂的山东话向别人哭诉:多年卧病的老伴过世了,惟一的儿子又在关系吃紧的中苏边境上当兵,无法取得联系,眼看着老伴无钱装殓……     受苦的人疼惜受苦的人。

听了这久违的乡音,善良而仗义的王广德不顾自己正身处困境,毅然想方设法找来他在木器厂的同事和朋友,为这位军属老大爷凑了一幅棺材,殓葬在大草原上。     一年后,一位解放军战士找到了王广德,扑通一声跪在王广德面前,哽咽着说道:"您帮我送走了父亲,您就是我的再生父亲!

"原来,这就是那位老大娘的儿子王祥。回家探亲时,他听说了王广德为他葬父的义举,征得母亲的同意,执意要认王广德为义父。

    尽管王广德再三推却,王祥还是认下了这个比自己年长不了几岁的义父。后来,王祥退伍回到乾安县,王广德帮他娶了媳妇,成了家。

艰苦岁月,他见苦孩子就捡     "文化大革命"期间,乾安县内批判王广德的大字报像潮水一样时而涌上,时而退下,王广德成了监狱和国家各级信访部门的常客。

此时,那些人整他的理由已不光是"隐瞒反革命历史"。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王广德的才干日强,才华日显。而他经过人生的种种苦难后,对是非分辩得更清楚,心胸更加坦荡。

加之他天性耿直、率真,说话没遮拦,这当然要引起某些人的忌恨。王广德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他乐观豁达地面对这世态炎凉和人生沉浮,经过一浪又一浪的洗礼,反而更坚定了他追求正义之真、做人之善、艺术之美的信心。

    粉碎"四人帮"后,王广德在政治上终于洗清了自己,他被无罪释放。乾安县召开大会为王广德当众平反,洗去一切莫须有的罪名。他由阶下囚变为座上宾,重新走上领导岗位。

    后来,他调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工作,这期间,他有了自己的3个儿女,还收养了3个孩子。这3个孩子一个叫聂承。他的父亲老聂"文革"中被斗死了,王广德义不容辞地收养了这个孩子。

另一个叫林茂森,是个孤儿,也是被王广德捡来当干儿子的。还有一个是从王广德老家来的小姑娘草儿,因家中贫困被卖,后来自己辗转找到了王广德。     当时,整个国家经济还欠发达,人们吃着供应粮、穿着供应布。

王广德家人口多,"黑户多",他不仅收入有限,还时不时地被"打倒",日子紧巴得没法说。但再苦再难,王广德也要像老母鸡一样张大双翅,护紧身下的老老少少。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王广德完全是靠着从自己牙缝里省下来的食粮,养活了捡来的孩子们。

    由于王广德一直没有停下练字学画的笔,因此,他的书画艺术逐渐有了长足进步。

当中华大地重新涌起知识热、文化热时,远近的商店、工厂纷纷来找他写牌匾、写墙上的宣传标语。那时干这些活大多是出义工。可有一次,一家单位的领导看了王广德给他们写的墙面宣传字后,越看越满意,知道王广德生活负担重,硬是以每个字4元钱的价格,塞给他80元钱。

    王广德拿着这80元钱,买下了半扇猪肉。扛回家后,孩子们乐开了花,已渐知生活艰难的义女草儿却一下子哭出声来,扑进了王广德的怀里……     在乌兰浩特,王广德还认下了两个蒙古族干儿女。

他的蒙古干儿子名叫王钢锤,先天失聪,在王广德的教导下,却学有所成。

后来,在王广德的撮合下,当时的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旗委书记包叶喜还将女儿许给了王钢锤。如今,王刚锤在乌兰浩特市经营着一家红红火火的装饰公司,夫妇俩事业有成。     王广德的蒙古族干女儿名叫包连琪,当年是王广德分管的工厂的学徒工。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广德发现这个小姑娘竟然无父无母,身边还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妹妹和一个没上小学的弟弟。小包的境况一下子让王广德回想起自己当年和年幼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情景。

二话没说,王广德从此将包连琪三姐弟的生活担子也担在了自己肩上……     胡继全是王广德抚养时间最长的一个干儿子,胡继全的父母是内蒙古科右前旗五岔沟林业局的职工,老家是山东省东平人。

他们最担心的事就是在这边远荒僻的深山老林中,自己儿子胡继全的前途。王广德知晓后,爽快地说:"等孩子上中学时,让他来找我!

"果然,胡继全上初中时就找他来了,王广德把他送到县里最好的中学就读,继全住在王广德的家里读完了初中、高中,最后考上了中专。他的父亲胡传典千恩万谢。直到现在还经常打电话。     王广德的另一个干儿子王文臣的情况与包连琪十分相似,那是王广德调到吉林镇赉县工作时收下的。

王广德在遇到王文臣时,小文臣才15岁。他与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住在一个窝棚里,房子里的"合法居民"还包括王文臣养的鸡、鸭和猪。

当时,王文臣最小的妹妹才两岁,整天和些动物滚在一起。拿王广德自己的话来说,"一个是背者,两个就是扛着",就这样,王文臣三兄妹也成了王广德庇护下的家庭成员。     几十年间,王广德竟然陆陆续续有了五十多个干儿女。

在困难时期,他收留这些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他们吃的穿的,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怎样教他们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成为社会栋梁之材,就成了摆在王广德面前的重大课题了。

    为此,他根据每个干儿女的具体情况,将自己所会的技能——木工、绘画、字画装裱等一一传授。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出息起来,王广德说,他的心血没白费。

太平盛世的善举新方式     "最近几年不再收义子义女了",今年已届花甲之年的王广德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不再有从前那种不给一口饭马上就会饿死的状况发生,因此,他将做善事的方式改为捐助孤残儿童。

    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世界瞩目的艺术宝库,其历史早于敦煌二百年,痛心地是破坏严重。

王广德夫妇带着开水和干粮,千里迢迢,三天内两次去膜拜,流连忘返。他们捐款六万多元为克孜尔千佛洞铸金身佛一尊,在8号石窟落成。现已对外游客和膜拜者开窟敬香。 不久前,王广德夫妇曾到新疆南部的阿克苏地区采风。

当得知当地一个维族老大妈收养了三个汉族残疾儿童,而她的收入很低,靠扫马路、收破烂为生时,王广德夫妇找来当地民政部门,为他们捐出一笔款项,存在民政部门那里,让维族老大妈随用随取。     在王广德性格中有着悲天悯人的根源,因为他自己受过苦,特别能理解那些穷苦人。

他看到他们受苦,自己心里也会非常难受。每次到外地采风,王广德夫妇都会拿出一部分卖画收入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做善事是随时随地去做的,包括在公交车上给别人让座,都是一种善良的举动。

慈善是一份心意,是一种态度。力所能及地做点好事,就是一种慈善。慈善者心底最平淡。"王广德如是说。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百善孝为先"。他曾在吉林省乾安县度过自己的少年、青年时期以及中年的前半部。在这里,作为一个山东的流浪儿,王广德青少年时期曾向许多民间艺人学艺,现在他虽然成为名人,但无论人在哪里,他都会挂念他们,经常寄一些钱物。

他的夫人颛孙宏鸽告诉记者,前年她陪丈夫回东北吉林,见到了那些经常听老公念叨的老师、师傅、朋友、情同手足的战友们,一点也不感到陌生,因为听得次数太多了,就差对号入座了。

那次东北之行,他们看到谁有困难,就慷慨解囊,到最后只剩下火车票钱便打道回京了。     今年5月中旬,王广德和夫人颛孙宏鸽又回到了第二故乡吉林乾安。

专程看望了他的业余高中文化老师吴村夫(已经80岁)和民间老艺人靖国安师傅。当得知曾经教过自己28天手艺的闫继盛师傅得了脑血栓躺在病床上时,王广德夫妇专程赶到大安市探望。王广德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当年那些教自己的民间艺人。

而王广德也是这些民间老艺人们的骄傲。在闫师傅家的墙壁上,就挂满了用镜框镶着的各媒体有关王广德的报道…… 王广德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父亲希望他远离故土后能广结善缘,广施恩德,用爱心铸成一只金色的拐杖,走好人生路的遗愿。

"广德"与"广得"偕音。他既广泛传播了道德,也广泛获得了无价的精神财富。 赋予书画善良品性     综观王广德先生独创的一张张"漏白画",它们都是爱的呼唤,人情的张扬。

从动物到山水、花鸟、鱼虫,多取拟人笔法,颂善、播爱、褒德,背景厚重,对比强烈,重点突出,童趣盎然,生动多姿,浑然天成。

他的漏白书法精于行草,融苦难人生于书艺,形成独特、刚劲、洒脱、倔强书风,独成一体,不染流俗。     他的作品渗透着他对生活的理解。从选材上看,虽然普通,但不落俗套,这源于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率直天性。

王广德的"漏白画"用动植物表现和谐,展示人性。他笔下的植物挥洒酣畅,曲藤柔中带刚,翠叶淋漓欲滴,果实饱满充实,老根韧直遒劲,使欣赏者从中感悟到人生顺逆之苦乐酸甜。

他的"漏白水墨动物画",则能让人读懂了生命中最初的微笑、最初的感动,读懂了那种绵延不绝的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他以笔墨勾勒出来的大小动物,眼睛犹如新生婴儿的一样晶莹透亮,皮毛如慈祥的母亲那温暖的怀抱,没有丝毫人生的沧桑和尘俗的污染,洋溢着生命的美丽和温情。

    这些画是王广德根据自己对动植物的审美联想与感悟,打开的一扇扇心灵的窗户。不知是王广德赋予了书画以灵性,还是书画赋予了王广德以灵性。

他把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母子情、兄弟情、夫妻情、朋友情,挥洒在了他画笔下的动物们身上。他说他要用书画呼唤人的善良,呼唤人间的和平、互不伤害。很显然,他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他人生认识和艺术追求的绘画语言。

    2005年5月,在台湾宋楚瑜先生访问大陆接受的馈赠里,有一件"国礼"让人们深深地感动了,这就是王广德教授创作的一幅寓意深远的"漏白画"《子归声里雨如烟》。

两只大熊猫含着泪水紧紧拥抱在一起,不仅生动地表现了两岸同胞对和平统一的久久企盼,倾注了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永难割舍的浓浓亲情,更深深感动了宋楚瑜先生。     王广德对人生及艺术的追求,可以用他先前所写的一首自由体诗来概括:"……注定了,我把人生献给艺苑,把微不足道的才华献给人间。

失去的是肉体的生命,得到的是人生释放幸福的能源。

……,重义者,"义"字通道化作"无形资产";重利者,"利"字铺路变为 "有形深渊"……,倘不珍视爱,爱就会化作云烟……"。

    关联阅读:"漏白画"一种以白当黑、黑白易位,大胆借鉴并融汇油画、水粉画、东北民间的柜画、壁画、烙画和烫画等画法特点,用镂空反衬对象,使画面主体凸现、醒目的书画表现形式。

    20世纪80年代,王广德的水墨画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80年代中期,他带着笔墨、作品,满怀信心走出国门只身赴美,旨在印证中国画在国际上的价值。

然而,事与愿违,在美国,其作品并没有市场,更谈不上得到认可。放眼其他华人作品在美国的境遇,同样备受冷落。使他更为震惊的是:一位曾经在国内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在美国因作品得不到认可,竟然窘迫到无法保证正常生存的境地。

    "在旧金山,一些国内知名画家的作品每幅只卖5美元,以至于那些画家要靠晚上在街头给人画像才能维持生计。"王广德痛惜地说。艺术本无国界,曾经辉煌的中国画作为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在境外何以落到如此地步?     痛定思痛,王广德开始反思,对自己,也对当时整个中国笔墨的现状进行着反思和探寻,最后终于顿悟:中国绘画虽然文化底蕴丰厚,但在表现形式上千篇一律,找不到作者的个性和风格。

如何在表现形式上突破和创新,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革新之路。在反思中,他开始反复尝试,终于创作出一种独特的画法,用白、淡墨、淡色经营画面主体,背景染以重墨、重色,使得整个画面既有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又有油画的厚重和质感,画面因笔墨转换而呈现出全新的风貌。

    "漏白画"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以5万美元收藏了他的动物画《亲情》,旧金山市市长布朗请他提写"唐人街"三个字挂在唐人街的入口处,并当场授予他"名誉市民"称号。

    "当时这种画没有起出名字来。后来(1988年),我在钓鱼台国宾馆作画时,在场的有一些中国书画界的名人,如启功、王琦、李可染等大师,大家给我的画起了个名字,就叫‘漏白画’。"王广德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