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鹬蚌相争 聆听名师薛法根执教《鹬蚌相争》有感

2017-12-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3年<"名师八桂行"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桂林举行.我特别感激学校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一路的疲劳在几位名师的课堂中渐渐烟消云散.名师的风采令我折服.名师是怎样成为名师的?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又怎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什么?只教大纲的知识点吗?这些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薛法根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这次他执教的课是<鹬蚌相争>,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

2013年《"名师八桂行"全国小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桂林举行。我特别感激学校给我这个学习的机会。一路的疲劳在几位名师的课堂中渐渐烟消云散。名师的风采令我折服。名师是怎样成为名师的?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又怎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什么?只教大纲的知识点吗?这些疑惑有了明确的答案。薛法根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这次他执教的课是《鹬蚌相争》,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认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薛法根老师教《鹬蚌相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他分成了几个板块:一、识记"鹬"字,以分拆字开,巧记汉字。

不管笔画多么复杂的汉字,掌握了构造规律,识记就很简单。二、初读概括(1)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鹬"(出示"鹬"字)夹住"鹬嘴"的是?(出示:"蚌"字)今天学习的课文就叫——(出示"鹬蚌相争");(2)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汉字,看一看生字表中的注音,读正确。(3)教师评价学生的自由练读情况。

(4)读完这个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三、角色朗读(1)练习朗读第2、3自然段。(2)学生分组角色朗读。(3)鹬和蚌这么争下去会怎么样? 四、结构运用(1)鹬和蚌都很傻,傻得连说的话都一样。

你们看出来了吗?教师提示:"今天不……,明天不……,你就……"(2)鹬和蚌真是一样的傻。谁能用三五句话,就能让它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用上这个句式:今天不……,明天不……,你就……(3)说说今天学的这则寓言告诉什么道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训练思维,培育智慧

薛老师在上《鹬蚌相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薛老师只提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学生创造性地复述"鹬蚌相争"的故事,接着又熟读课文后,薛老师引出:鹬和蚌真是一样的傻。

谁能用三五句话,就能让它们明白其中的道理。用上这个句式:今天不……,明天不……,你就……(先让学生写一写,再请8名学生来汇报,最后引出这个寓言所告诉我们的道理 )。显然,这个问题需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方能解决。

三、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薛老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薛老师在这节课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是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鹬蚌相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不过薛老师做得了无痕迹,铺设的台阶很适合学生走上去,而且还能别出新意,有所创造。他让学生看着板书"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帮助学生记"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课听完了,可是让我久久回味的东西还有很多。薛老师的几句经典名言还萦绕在我的耳畔。感谢能有这个机会倾听名师的讲堂。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素质,教给学生带得走的学习方法。正如老师们所说的,名师的课我们学不来,但是我想名师对于教学的钻研态度,对于教学的那份执着,只要我们愿意还是可以学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