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猴子种树 薛法根执教:《猴子种果树》课后教学反思

2017-09-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薛法根执教:<猴子种果树>课后教学反思        今天和二(4)班的孩子一起学习<猴子种果树>.课尾,我让孩子们借用段落结构续编故事: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对猴子说:"--".猴子一想:"--"于是就--孩子虽小,但想法真的挺多: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乌鸦(又是乌鸦,大概学生觉得乌鸦是最聪明的鸟了.)"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我知道你最喜欢吃桃子(大概是<西游记>

薛法根执教:《猴子种果树》课后教学反思        今天和二(4)班的孩子一起学习《猴子种果树》。课尾,我让孩子们借用段落结构续编故事: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对猴子说:“……”。猴子一想:“……”于是就……

孩子虽小,但想法真的挺多: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乌鸦(又是乌鸦,大概学生觉得乌鸦是最聪明的鸟了。)“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我知道你最喜欢吃桃子(大概是《西游记》的影响),你就种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最喜欢吃桃子,当然要种桃树啦!”于是拔掉樱桃树,改种桃树。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兔子跑过来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这么伤心啊?樱桃树很难种,但是你要有耐心啊,没有耐心怎么种得活呢?”猴子一想:“对!我要有耐心,一定要种活樱桃树。”于是,猴子继续种樱桃树。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大象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一棵树都没种成呢?你不如先把梨树、杏树、桃树都种好了,再慢慢种樱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应该把所有的果树都种上,这样一年四季就有果子吃了。”于是,猴子就种了起来。

我给孩子们续编的故事:

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狐狸“嘿嘿”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相信这些鸟话呢?俗话说,‘世上哪有什么好鸟’。它们不是真心帮你,而是存心给你捣乱的!”

猴子一想:“……”

我让孩子们接着往下想:

猴子一想:“不对!狐狸最狡猾了,我才不上它的当呢。”

猴子一想:“对!我就是听了它们的话,改了又改,最后一棵树也没有种成。”

课上到这儿,或许留下了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就这个续编故事来说,孩子们续编的情节之中折射出他们对文本不同的理解:做事要有耐心;听取符合自己心愿的建议;采纳别人正确的建议;把失败归于别人……猴子听了别人的话,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便一事无成。

故事本身所要阐述的道理是: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要有自己的主见。而归于“耐心”似乎就停留在已有的认识水平上了。因为谁都知道猴子没有耐心,《猴子下山》里,猴子丢了玉米摘西瓜,丢了西瓜追兔子,最终一无所获。但文中的猴子坚持种果树,问题是没坚持自己最初的主见“种梨树”,一换再换,最终落得两手空空。两个故事情节相似,但蕴含的哲理是有差别的。

当然,任何故事的意义都有其规定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作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所谓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孩子们的解读正是多元的,上述列举的是有自己见解的发言,还有一些孩子的想法尚未说出来。

由此,我在想,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一个文本,孩子自己阅读和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有何区别?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思想,蕴含着价值观念,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擦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的心里从小种下“价值”的种子。也许,一个故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在于此吧!

由此,我反观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化用课文的段落结构,续编故事,这属于语文能力的实践活动;而所续编的故事内容,则属于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体现学生的认识水平。我们要重视能力的提升,也要重视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提高了,其表达就会更入人心。如果学生套用语段结构,胡编乱造内容,那么无论其表达能力有多高、多强,我们总觉有很深的遗憾。

课虽然教完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远没有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