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人生:童年逃难成烙印 少年反抗体罚(图)

2018-04-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1月4日是三毛辞世20周年.就在1991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她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就在不久之前,一部真实描写三毛生平的书--<三

2011年1月4日是三毛辞世20周年。就在1991年1月4日,年仅48岁的她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就在不久之前,一部真实描写三毛生平的书——《三毛1943-1991》出现在读者眼前。本报通过《三毛1943-1991》的编者采访到了三毛的大姐陈田心,她向我们讲述了三毛的成长历程,同时为广大读者揭开了三毛身后诸多置疑以及悬而未决的疑问。

三毛,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原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幼时随父母从重庆辗转南京最后到台北定居,自此陈家就在这个远离故乡的岛屿上落地生根。在台湾,三毛姐妹兄弟、晚辈为数众多,但唯独大姐陈田心同三毛一起度过了她们在大陆的童年时光。也正是这个姐姐,从教三毛识字、看书开始,始终与三毛相知相惜,并成为了最能理解三毛特质与人格的人。

●三毛童年:逃难经历,成为烙印

晨报:三毛生于乱世,幼年又几经流离,您与她共同度过了你们的童年时代,那时的三毛是什么样的?您对童年时代的印象是什么?而给您和三毛留下最深印记的又是什么呢?

陈田心:我比三毛大3岁。我在上海出生,三毛在重庆出生,父亲与伯父在重庆时都做律师,所以抗战后回到南京就开律师事务所。那时南京的夏天非常热,我和三毛都会躲到教会受洗池边,一起吃马头牌的棒冰。冬天下雪的时候,我和三毛以为雪可以存到夏天,便把雪放进铁罐子埋在山洞里,但到了夏天挖出来才发现,雪已化成了水,铁罐子也生锈了。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日本人丢炸弹,当时妈妈抱着三毛、拉着我往防空洞里挤,里面都是人,有的人就因为没躲进去就被炸死了。三毛跟我一样,对小时候逃难的事记得特别清楚。

晨报:童年的三毛就开始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了吗?

陈田心:因为战乱,我爸爸二十几岁就和我伯父带着祖母及一家老小,到处搬来搬去。1948年我们家和伯父家搬到了台湾,刚开始住在建国北路与松江路附近。三毛曾在她的作品中提到那时的建国北路有一家书店,是她寄托精神的地方。

我们长大后,我爸买了合江街、中兴法商学院旁的房子。我还记得当时巷口有个杂货店,后来三毛成名了,那个杂货店老板的孩子还来与我们相认。我记得,三毛上小学时只上半天课,中午便会给我送饭,那时的她就不肯循规蹈矩,她曾表示不愿意再去上学。其实在更小的时候,她已经比别的孩子思考的更多了。

三毛从小就拒绝一切循规蹈矩的事情,一个学期天天上课,对她来说太累、太无聊了,于是她决定从此不再去上学。

●三毛少年:反抗体罚,拒绝上学

晨报:三毛在少年时期曾经自闭和不肯上学,具体的情况您还能记得吗?

陈田心:当时在小学,罚站等体罚被当作习以为常的事情,一般像我这样的学生都不敢反抗,但三毛想的总比我们要多,她可能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为什么要被处罚呢?于是她便不接受这种体罚,并感到身心受到了屈辱,那时她心中应该已经有了不平。

三毛的自尊心很强,说不愿上学就不去了,不是随便说一说就算了,她是真的不去学校,而且越来越严重。三毛对一切循规蹈矩的事都觉得很累,一个学期天天上课对于她来说太累、太可怕了,她认为整天坐在课堂里很无聊,还不如自己在家看看书,所以就自己决定不去学校上课了。

那时她休学在家,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家人从没有对她大声训斥过,父母也没有说过什么,以至于我是后来才知道她不肯上学的事情。她当时休学在家,每天还穿得很漂亮,坐着三轮车去学画画,好像小公主一样。

晨报:她这样的特立独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田心:三毛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头发就白了,所以包括父母在内的家里人,必须以不一样的方式对待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孩儿。刚好我父母都是很宽容、很有耐心和爱心的人,这实在很难得。其实从三毛的例子可以看到,上学不是一切,也不是唯一的选择,在家如能博学多览,也一样能成就快乐、成功的人生。

所以,人生的关键是不能沉溺于玩、不学无术。从今天看,当时三毛选择不去学校而自己在家学习,这一决定在其后来的生命中已转换为一种力量。长大后她跟顾福生学画,即所谓叛逆期的结束,随之她的整个人生也丰富起来。

三毛活着的时候常说,“我连三毛都不想做了,很怕见记者,没有体力。”她是一个需要在一旁安静的人,变成公众人物,她很不喜欢。

三毛与荷西两人感情很好,但没有正式订婚,这成为她一生中永远的遗憾。

●三毛感情:历经沧桑,美梦难圆

晨报:真实的三毛对于感情直率而强烈,这使得她绝不肯按世俗选择自己的感情之路。不管是生前身后,三毛的感情纠葛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那么,您所知道和了解的三毛的爱情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陈田心:其实她的男性朋友很多,但未必都是男朋友,像王恒,我妹妹从小就认识他,三毛的每段感情都有他在旁边支持,到现在王恒还是我们家很好的朋友。另外陈宪仁对三毛也很够朋友、够义气,三毛走后,他还尽心尽力地整理三毛留下的东西,这就是真正的朋友。

还有王洛宾,三毛曾经写信跟我们讲,她从小唱王洛宾的歌,后来居然能认识这个人,感觉很不可思议。王洛宾年纪很大,所以三毛把他当作长辈,没提过成为终身伴侣的事情,但三毛对长辈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或许人家会以为是男女之爱。

其实三毛就是觉得,看到一个自己从小就唱着他的歌长大的艺术家,如今却生活得很苦,便想要尽可能地帮助他,帮他做一些事。三毛主要的感情对象应该还是那个德国人,他非常爱三毛,后来他因为心脏病突然离世,三毛很难过,所以才再次出国。

他们俩人的感情很好,可是没有正式订婚。实际上,三毛不可能会配合订婚这样的仪式,如果这样做,她一定会说“我可不想被你们搞得像小丑一样”。三毛把感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当时她一度想要自杀,因为她一生中总有一些她没有办法得到的东西,一直存有遗憾,所以荷西死后三毛人生的意义就变成了一个句点。

晨报: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荷西的呢?

陈田心:家人除了我爸妈,都没见过荷西。三毛的人生很率直,很像艺术家,遇到荷西后,三毛全心投入,因此荷西走后,她就无法承受。其实,三毛第一次遇到荷西并没想太多,但两人再次相见时,她已经历尽沧桑,或许觉得单纯也是一种美丽,所以便决定结婚了才和家人提。

说也奇怪,我父母从未出过国,但就在那一年,父母突然说要去欧洲,第一站便是到三毛那里,结果荷西却走了。记得三毛是亲自用手去挖荷西的坟墓,如果不是父母在,她一定跟着荷西走了。她性格太强烈,绝不会按世俗走自己的人生。后面这些年,全是为了父母活着,毕竟还有高堂在世等顾虑,但最后她还是走了。我们都知道,荷西走后她的心其实已经走了一半,人虽然活着但心未必在这里。

●三毛人生:不惧死亡,自杀解脱

晨报:三毛的一生很辛苦,她曾说“姐姐,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还多”。您曾想到三毛会自杀吗?

陈田心:三毛初中时曾有过类似的事情,可是没有这么严重。她是个相当注重仪表整齐、漂亮的人,从不愿意以睡衣示人,连在家里见到她穿睡衣的次数都不会很多,所以她怎么会选择穿着睡衣离世呢?虽然我们都知道她终究会有这么一天,但不是那个时候。

她曾经和我说,下个月要到香港颁奖,还订了台洗衣机让下个礼拜送来,一切日常生活都在进行中,可能因为太敏感了,她以为自己生病了,担心自己得了癌症,可是检查结果什么事都没有。刚好当时家里没人在她身旁,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可能她觉得就这样离开也很好,或是她认为在天上很好,让她更放松,所以就不愿回头,一路地走了。其实,一切想法和决定都只在她的内心,所以没人能救她。

晨报:世人对于三毛的评价有损有誉,您怎么看?

陈田心:我想三毛自己是不会在意的,大家对她的批评一直都有,但她不是太放在心上。三毛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人都知道她,她何必去追求这些自己都觉得虚幻的名利呢?我觉得,她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不会走出来,她的内心已经够辛苦了,自己对自己已经精疲力竭,也顾不得外面了。

她对名利看得很低,如果好好经营她可以把自己推到更高的位置,但她常说“连三毛都不想做了,很怕见记者,没有体力”。她是一个很需要在一边安静呆着的人,变成公众人物使她增加了很沉重的负担,她不喜欢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