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中作品 郑 中:《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

2017-1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成果名称 <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09月   出版单位 人民音乐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上)            理性化的节奏系统            多样化的旋律技法 第三章  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下)            对称性的有限移位调式            个性化的色彩和弦 第四章  传统的承接与创新: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初期作品之分析(1929—19

成果名称 《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 成果类型 著作   出版时间 2006年09月   出版单位 人民音乐出版社   成果内容简介 1、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上)            理性化的节奏系统            多样化的旋律技法 第三章  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下)            对称性的有限移位调式            个性化的色彩和弦 第四章  传统的承接与创新: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初期作品之分析(1929—1935) 第五章  宗教精神气质的映射: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发展期作品之分析(1943—1944) 第六章  多维准序列技法的融入与呈现: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转型期作品之分析(1949—1950) 第七章  鸟歌与大自然的回响:梅西安钢琴音乐创作整合期作品之分析(1956—1985) 第八章  结论 基本观点: 本成果从梅西安作曲技术理论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总结其创作技法的发展与演进。

对于梅西安技术系统的"认识——概括——再认识"是研究的核心所在。"技术系统"涵盖梅西安使用的创作技法,是本文研究的基础;"不可能性魅力"是技术系统的核心;旋律、和声、节奏三大方面,既是梅西安音乐语言的重要出发点 ,又是本文研究的侧重所在。

节奏、旋律、调式与和声是梅西安在《技巧》、《论著》中采用的相同的阐述角度与范围,并按照同样的顺序来讨论自己的音乐语言,笔者并不着意以此评价梅西安对各种音乐元素的重视程度,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尊重作曲家本人的逻辑顺序,从理性化的节奏系统、多样化的旋律技法、对称性的有限移位调式以及个性化的色彩和弦四个方面阐释他的音乐语言体系,通过对原生型研究文献的历时性扫描,剖析各种创作技法的发展与演进。

参考希尔、格里菲斯的研究分期,依据梅西安本人的观点,针对钢琴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笔者将梅西安的钢琴创作分为四个时期:1929—1935  创作初期;1943—1944  创作发展期;1949—1950  创作转型期;1956—1985  创作整合期。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在他一生的创作经历中"从始"但没有"至终",他第一首出版的即是钢琴作品(《前奏曲》),但在1985年完成最后一首钢琴作品之后,又继续创作了7首其它不同体裁形式的作品 ,直至1992年逝世,因此从钢琴作品的角度概括其技法的发展与演进,并不能完全代表梅西安一生的创作情况,但钢琴作品浓缩了梅西安音乐创作的技术特点,因而它是重要的参照,可以反映出梅西安一生创作的特征。

其次,梅西安音乐创作的四个时期划分并不均衡,且并非弥合无间,历时最短的转型期只有2年,而最长的整合期则长达34年,其跨越幅度之大容易让人产生置疑,但如果与梅西安的创作经历等复杂的背景因素结合起来是可以理解的。

内在与外在的原因客观上造成了创作时期划分上的不均衡,但无论如何,四个时期的钢琴作品在创作技法上表现出的阶段性是明显的,也正因如此,四个时期的划分并没有全部衔接起来。

本文以上述四个创作时期的划分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作品的历时性分析,进而验证了四个时期划分的合理性。这也是历时性研究所得结论之一。 通过对梅西安14首钢琴作品的具体分析,指出:梅西安创作初期,主要的技术创新表现在有限移位调式的使用上,其应用已相对完善与成熟;创作发展期,除角色节奏与对称排列置换手法以外,其它大量节奏上的创新技法均已获得应用,从而初步确立了他独特的节奏风格;创作转型期,应用多维准序列技法开拓了新的创作发展方向;创作整合期,大量应用鸟歌素材,带来了与之相应的旋律、节奏风格上的新突破,但并未丢弃任何一种已有的技术,从而实现了以鸟歌为基础的技术整合。

2、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主要创新:(1)对梅西安全部钢琴作品所进行的全面细致的分析,填补了在该领域的国内乃至国际的研究空白;(2)从作曲技术理论体系及其作品中的应用两个方面,研究总结了梅西安创作技法的核心、发展与演进;(3)从理性化的节奏系统、多样化的旋律技法、对称性的有限移位调式以及个性化的色彩和弦几个方面阐释了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通过对作曲家本人的原生型研究文献的历时性扫描,剖析各种创作技法的发展与演进,得出相应的结论;(4)首次提出了梅西安钢琴创作方面的四期划分方式;(5)首次指出梅西安重要的"变量与不变量的并置"创作技法;(6)综合概括出梅西安"组合"与"整合"的创作理念;(7)综合概括出了梅西安创作技法的核心: 学术价值: 钢琴作品在梅西安的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梅西安出版音乐作品的数量(而不是从作品的长度)来看,钢琴独奏作品(14)仅次于管弦乐作品(17);从作品创作的年代来看,钢琴独奏作品持续时间长,基本跨越了梅西安的各个创作时期,不仅如此,钢琴独奏作品亦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风格变化,因此可以说,钢琴独奏作品"浓缩"了梅西安整体创作风格的发展特点。

通过对梅西安14首钢琴独奏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概括每首作品的主要技法特点基础之上,尝试探索其技法的发展轨迹,揭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及其对当代音乐的影响,为20世纪钢琴音乐表演与创作提供可借鉴与丰富的方面。

因此,对梅西安的钢琴作品加以研究,不仅是认识他音乐创作必不可缺的方面,同时也是全面认识20世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梅西安除了他的音乐创作、理论探索之外,还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他自1942年起任教于巴黎音乐学院,他的学生中有布列兹(Pierre Boulez)、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克塞纳基斯(Iannis Xenakis)、巴拉格(Jean Barraqué)等一流的作曲家,因此通过对他的节奏进行研究,更可以对当代音乐创作与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的视角。

3、研究方法: 本成果以"技术系统"为基础,进行"作品分析",首先将共时性、历时性分析相结合。

所谓"共时性分析",是抛开创作时间的因素,每首钢琴作品保持在一定"公共度"的基础之上,作不分主次、均匀地深入分析。同时将作品的局部性分析与整体性分析相结合,以得出具体而有说服力的分析数据。

"历时性分析"即是将梅西安的钢琴作品以时间为序,在参照共时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打破视野上的限制,在阐发相关性与相异性的同时,更清晰地展示梅西安音乐风格发展演变的轨迹。笔者参照梅西安有关"共时性"研究的结论,以"历时性"研究作为研究重点,并遵循"技术系统——作品分析——风格演变——创作评价"的研究程序,将钢琴独奏作品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进行更具可行性的分类研究。

4、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梅西安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以音响色彩的丰富与多变、创作理论的新颖与多样,在现代音乐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独有的地位。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自己作曲技法与作品分析的理论著作,数量之多,前无古人,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梅西安的著作、序言、访谈录以及演讲等原生型研究文献,是我们赖以进行研究的基础和理论依据,它本身即具有权威性与说服力。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将梅西安及其研究者们的法、英文文献译为中文,为本文参引所用。

作曲家本人提供的原生型研究材料虽具权威性,但主要还是涉及到共时性研究,而本文所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是在综览梅西安的共时性研究基础之上,引进了历时性的研究,以梳理其中重要的发展脉络,澄清部分历史误解。

换言之,该历时性研究,是在梅西安共时性研究基础之上展开的,因而深化并拓展了对梅西安创作技法的认识与理解。 钢琴作品在梅西安的创作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他实验新技术的重要领域。

笔者选取迄今为止尚未有深入性研究的钢琴独奏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原生型研究文献中的创作理念与技法为基础,剖视每一技法的特点、应用与发展,开阔对作曲家本人特定音乐语言的理解与认识。

《节奏、色彩与鸟类学的论著》是梅西安重要的自著,其第七册直到2002年底才出版,它标志着"完整的梅西安创作理论"面世。研究梅西安的学者建立在此"完整理论"基础上的著述多未问世。

本研究得益于《论著》的第一手资料,以"完整的梅西安创作理论"为基础展开对钢琴独奏作品的研究,这无疑可以增加研究的优势与价值。 本著作先后获"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博士论文一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等奖项。

其中,博士学位论文《梅西安钢琴独奏作品研究》经十二位国内知名专家匿名评选一致通过,获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博士论文一等奖,这是此次评选的唯一获奖博士论文,香港《大公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图片及新闻报道。

2007年度中国音乐类最高奖——金钟奖首届理论评奖,参评范围涉及1979—2007年近30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论著,著作获奖仅有26部,这充分显示了本著作的学术价值以及同行认可度。

阶段性成果《论梅西安色彩和弦的音级集合特征——兼论音级集合中的孪生结构》获2004年度山东省第十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是该年度唯一获奖的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论梅西安的节奏系统》获2005年度山东省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在四年一次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第四届),《八音音阶——传统与非传统因素的糅合》一文获三等奖,成为艺术学学科中为数极少的获奖成果之一。

在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中,郑中教授应邀举办学术讲座"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这是北京现代音乐节上着重推出一项重要学术活动,吸引了众多相关领域的专家、现代音乐节的代表、各大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的学生前来参加,郑中教授在讲座中配合了大量鲜活的谱例、音响与分析图表,使得抽象的内容更为生动、信息量更大,激发了很多青年学生对梅西安的兴趣,得到了全场持续热烈的掌声。

为纪念梅西安诞辰100周年,我国梅西安作品研究专家郑中教授策划了"梅西安钢琴作品音乐会——为纪念梅西安诞辰100周年而作"音乐会,音乐会由郑中教授主讲,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8位钢琴教师演奏,整场音乐会以梅西安的创作分期为主线,从公开发表的第一部钢琴作品《前奏曲》开始,将梅西安各个创作阶段的钢琴作品一一呈现出来,在国内尚属首次。

整场音乐会高潮迭起、掌声不断,郑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钢琴教师们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解能力对梅西安钢琴作品的独特诠释,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扩大了梅西安钢琴作品的影响。

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音乐理论家彭志敏教授在书评《把大师引向大众的必由桥梁——<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读后》(《音乐研究》2007年第4期)中评价本著作"以8章24节正文、78条精选谱例、20个关系示图等容量,周密论述,缜密分析,全面集中地探讨、揭示了梅西安不同时期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及其独特而重要的作曲技术,是一部有思想、有见地、有主题、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成果社会反映 2006年09月,本成果由音乐类权威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并成为第一本入选"21世纪中国音乐学文库"的著作;2006年09月,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梅西安作曲技术理论的多域性及其交互作用"(05BYJ18)结项; 2006年10月,"梅西安作曲技术理论体系研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金资助; 2007年09月,武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音乐理论家彭志敏教授在中文核心期刊《音乐研究》2007年第4期发表书评《把大师引向大众的必由桥梁——<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读后》; 2007年12月,本成果作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8年05月,本成果作者应邀在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中举办学术讲座"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 2008年11月,本成果作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2008年11月,本成果作者成功策划"梅西安钢琴作品讲座音乐会——为纪念梅西安诞辰100周年而作",担任艺术总监并举办学术讲座。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2003——2007年,本人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被CSSCI收录12篇,被CSSCI引用23篇次: 被CSSCI收录的12篇论文有: 《论有限移位调式的对称模式》,发表于《音乐研究》2003年第1期; 《论梅西安色彩和弦的音级集合特征——兼论音级集合中的孪生结构》,发表于《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八音音阶——传统与非传统因素的糅合》,发表于《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2期; 《梅西安色彩和弦表解析》,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梅西安的和弦表:无序与有序》,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梅西安的节奏系统》,发表于《音乐研究》2004年第3期;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发表于《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 《梅西安〈鸟类志〉之分析》,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梅西安出版音乐作品编年目录》,发表于《音乐艺术》2005年第4期; 《梅西安的多维准序列创作观——以钢琴作品〈调式化的音值与音强〉为例》,发表于《黄钟》2005年第1期; 《〈鸟儿的小小素描〉之不变量与变量分析》,发表于《黄钟》2006年第2期; 《有限移位调式之调式论》,发表于《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

被CSSCI引用23篇次: 《论有限移位调式的对称模式》被引用8次: 《论梅西安色彩和弦的音级集合特征——兼论音级集合中的孪生结构》(《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引用2次; 《论梅西安的节奏系统》(《音乐研究》2004年第3期)引用1次; 《梅西安色彩和弦表解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引用1次;《梅西安〈鸟类志〉之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鸟儿的小小素描〉之不变量与变量分析》(《黄钟》2006年第2期)引用1次; 《有限移位调式之调式论》(《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引用1次。

《论梅西安色彩和弦的音级集合特征——兼论音级集合中的孪生结构》被引用5次: 《梅西安色彩和弦表解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引用1次;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以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之四为例》(《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引用1次; 《〈鸟儿的小小素描〉之不变量与变量分析》(《黄钟》2006年第2期)引用1次; 《有限移位调式之调式论》(《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引用1次。

《论梅西安的节奏系统》被引用2次: 《梅西安〈鸟类志〉之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梅西安色彩和弦表解析》被引用4次: 《梅西安〈鸟类志〉之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鸟儿的小小素描〉之不变量与变量分析》(《黄钟》2006年第2期)引用1次; 《有限移位调式之调式论》(《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引用1次。

《八音音阶——传统与非传统因素的糅合》被引用3次: 《论巴托克<第五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中的三度结构手法》(《黄钟》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以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之四为例》(《音乐研究》2006年第4期)引用1次; 《有限移位调式之调式论》(《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引用1次。

《梅西安的多维准序列创作观——以钢琴作品〈调式化的音值与音强〉为例》被引用1次: 《梅西安的钢琴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引用1次。

成果获奖情况  2005年03月,《梅西安钢琴独奏作品研究》获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博士论文一等奖,奖励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 2007年09月,《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奖励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2007年12月,《梅西安钢琴作品研究》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奖励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