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长征故事:《红军不怕远征难》与其他影视作品有何不同

2018-10-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6年10月20日讯,80年前,一支指挥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86000人队伍,开始了一段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故事,随着被饥寒炮火击倒的身躯,被掩埋在那段征途之中: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沿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始了另一次长征--北京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采取档案揭秘和影像叙事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将近百位长征亲历者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 eof showB

2016年10月20日讯,80年前,一支指挥员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86000人队伍,开始了一段两万五千里的征程,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故事,随着被饥寒炮火击倒的身躯,被掩埋在那段征途之中;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沿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始了另一次长征——北京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采取档案揭秘和影像叙事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将近百位长征亲历者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

现场澄清“飞夺泸定桥”的质疑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主创共有20个人,参与拍摄的共有三四百人。制片人吕军介绍说,拍这部片子时,主创们立志要与以往的长征影视作品有所不同,片子不围绕大人物,而是要给那70%没有走完长征路的无名英雄树碑立传。在操作方式上,主创们除了翻看当年走过长征路的红军所写的回忆录,与当年参加长征的亲历者进行访谈外,还会在每次实地探访时邀请当地最权威的党史专家对一些知名的战斗或者事件进行讲解。

昨晚播出的节目讲述了“飞夺泸定桥”的经过,让不少观众发出“真实客观”的感叹。总导演吴志勇表示,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就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飞夺泸定桥大家都知道是22位勇士夺下来的,但也有人质疑,22人不可能冒着枪林弹雨爬过铁索桥。”节目组为此找到了已经退休、还在义务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位党史专家,揭开了这段史实的详情。原来夺桥之战发生时,桥面被拆得只剩五分之一,红军突击组的22名勇士像敢死队一样冲上来,夺下一米桥面,后面的战友便铺装一米的桥板。与此同时,身后观音阁内红军的火力集中开火,打得对面敌人抬不起头。敌人只得炸桥,捆了很多手榴弹点了一把大火,可最后手榴弹没炸,红军趁势夺下了泸定桥。

解放后修建泸定桥纪念馆时,为22个勇士立了22块石碑,但上面只有五个人的名字。采访时,这位党史专家对吴志勇说:“我只要活一天,就要把这22位勇士名字全部找到,现在已经找到12位了……”此次节目播出前,吴志勇再次跟这位老专家确认12勇士的名字时,得知老人因严重感冒病倒,已生命垂危。

制片人吕军表示,在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上,制作方希望达到回到历史现实中的效果,用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但这种场景复现的拍摄方式,就需要剧组重点在服化道方面与当年的场景人物无限贴近,某个细节的疏忽,就会削弱历史的代入感。拍摄过程中,一心想打造精良之作的吕军摆出了宁缺毋滥、绝不妥协的姿态,“你服化道今天这个达不到标准,我今天不拍,拍就要拍得准确。”

听90岁老人讲湘江的“红水”

项目的制作人刘晓彤表示,因为要纪录长征所走的道路和经历的时间变迁,剧组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不仅每个人身体要承受一年四季的变化,在4500米的雪山取景时,还要抵抗高原反应带来的高烧,也有演员在现场被爆破的石头击中,受伤趴在地上导演不喊停就不敢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出现在镜头中的服装还是显得太“干净了”。吴志勇记得有次在雪山上拍摄,他让穿着草鞋在雪地里冻了许久的演员,在泥地里再滚一遍泥,只为他们身上军装的破旧与当年的真实情景更接近一点。“很多形容词可以描述我们的不容易,但我们没有资格说‘苦’,相比80年前红军长征那个苦,我们经历的太不值得一提了。”吴志勇说。

虽然很多长征的红军战士没能留下姓名,但节目组通过实景还原与真人讲述,力图让红军精神被80年后的人们铭记。在当年“喋血湘江”发生的凤凰嘴渡口,节目组找到唯一健在的亲历者,90多岁的老人回忆说当年湘江的水被红军战士的遗体染成了红色,村民自发将遗体打捞起来埋葬。吴志勇想看看埋葬红军的地方,老人指着江边一条柏油马路说:“我们现在走在柏油路上面,下面都是他们的遗骸……”

拍摄这部片子,最让吴志勇感慨的是,长征时那些20到25岁的年轻人,已经是红军的团长、师长,他们当年做的是一件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事情。“而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在干什么,可能天天玩游戏,还没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在纪录片里,主创们标注了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年龄,让片中每一位无名英雄,在这个世间都能够留下哪怕只言片语的印记。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