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24道拐 中国抗战生命线——史迪威公路的24道拐

2017-08-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2013年3月20日我们从贵阳出发.原计划直接到云南的罗平看油菜花,但是因为今年云南干旱少雨,油菜花早在半个月前就凋谢了,我们决定不去罗平了,从贵阳到兴义,即从贵州省西南部的黔西南州的兴义开始我们的旅程.我们从贵阳出发,经过关岭隧道,北盘江大桥,来到晴隆,寻找著名的中国抗战生命线--24道拐公路.    晴隆县"24道拐"盘山公路,位于县城莲城镇外西南方向,距城区1公里,是滇缅公路(云南至缅甸)前端黔滇公路中段.始建于1927年,后因战事于1928年停工,1935年复建,193

    2013年3月20日我们从贵阳出发。原计划直接到云南的罗平看油菜花,但是因为今年云南干旱少雨,油菜花早在半个月前就凋谢了,我们决定不去罗平了,从贵阳到兴义,即从贵州省西南部的黔西南州的兴义开始我们的旅程。我们从贵阳出发,经过关岭隧道,北盘江大桥,来到晴隆,寻找著名的中国抗战生命线——24道拐公路。

    晴隆县“24道拐”盘山公路,位于县城莲城镇外西南方向,距城区1公里,是滇缅公路(云南至缅甸)前端黔滇公路中段。始建于1927年,后因战事于1928年停工,1935年复建,1936年由工兵部队修建竣工。

1943年秋,国民政府对沾益(云南)至都匀(贵州)公路进行改造,以24道拐工程为重点,由援华美军工兵营设计施工完成。该段公路完工后,即成为中缅、中印公路进入中国后向重庆延伸的必经路段。

24道拐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1799米的晴隆山东南坡之上,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斜角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弯与弯之间距离短,道路陡峭,设计独具匠心,施工巧妙。

24道拐在公路修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该公路是抗战时期公路修建科技含量较高的代表作。站在晴隆山草场的观景台上可以看见24道拐的全貌,蔚为壮观。 1942年初至1944年10月的近三年中,援华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奉命动用美国的力量和资源以加强战时陪都重庆为代表的中国政府抗日作战功能。

基于此,蒋介石当年将“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使其具有了超乎交通站点之上的军事政治外交的象征意义。

24道拐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线”,该公路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和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同时,由于当时援华美军在修建24道拐以及为抗战大后方运输补给上的重大贡献,24道拐更是见证了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战的难忘历史。

    24道拐公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出县城在一个加油站的路口上行,可以到观景台,大约有7公里的山路,我们去的时候刚刚修好了公路,除了想贵州的山路弯多,弯急之外,路还是好走的。另一部分就是24道拐,从山上经过24道弯至山下,不惊不险。

                                    去观景台的山路是刚刚修建好的公路

                            我们的车停在观景台旁边的路边上

                                  山上修建的观景台,从上到下观赏24道拐

                            著名的24道拐公路,在山上只能看到20——22道拐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

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美军抢修后保留至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道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虽坡陡弯急,但无惊恐之感。

现在由县公路局养护,仍可通车,但只有少量车辆通行。     我们驱车从山上经24道拐公路下山,深深体会到美国人的公路设计理念和修建的技术,在观景台看这条公路险峻,但是行驶在这条公路上丝毫感觉不到危险,所有的拐弯都很舒适。我们慢慢的行驶,回顾抗战时期道路运输的艰辛。

             穿越了抗战生命线,体验了24道拐的险峻,体验者以胜利的姿态与路碑合影。

    在网上看到一首《二十四道拐赋》,作为博客的结束语:     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鲁南辞赋协会主席韩邦亭先生创作了《二十四道拐赋》:

赏晴隆之胜景,游重地于山梁。鸦关壮而增峻,古道折以流光。梦寄新诗,春绽群葩兮承雨;韵流夕籁,秋摧百草兮飞霜。何辗转于险地,幸通达于遐方。坡缓回头弯,微行则以为蛇影;车通下山路,回望则绝似羊肠。于是繁柯掩映,翠霭飘忽。

时迎玉兔,或送踆乌。瞻碧宇而可触,仰青山而迥出。草野凄清,初蜿蜒于鹤颈;音尘飘渺,复慨叹于雁足。列嶂千叠,已追怀于彼世;山歌十里,当致美乎舆图。霞蔚云蒸而绿锁,今来古往而事殊。路安民而永继,邦有道而不孤。

夫以一盏新茶,亭能待客;千秋梵语,寺谓涌泉。龙迹镌乎崖壁,鸿名噪于黔滇。长思五千年来事,且上二十四道弯。万壑深而传籁,一夫足以当关。俯瞰如天工之图画,遥瞻似玉带之翩跹。溪绕云根,鸟羽飞而惶恐;峦披霞彩,马蹄过以屯艰。

遥想民国筑路,碑刻无存。尘封旧事,业重今人。后有强盗怀亡我之心,魂失二战;友邦送援华之物,力扫千军。大动脉新修而备战,史迪威受命以留芳。众志成城,尽扫中华之弊;同仇敌忾,何忧倭寇之强?赞明德之大备,开厚土而固防。

华夏之冠裳有绪,良有以也。昔蜀道虽雄,难敌贪欲;秦关虽险,不佑阿房。故谓怀宝而不知珍者,难明乾坤之至理;居安而能思危者,当推礼义之名邦。今世雍熙,业通大道而致远,德聚民心以高扬。历史当铭于弯道,高歌更显乎炎黄。彩列荧屏,同富丽于万古;神驰抗战,共和谐于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