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公路旅游 历史之旅——重走史迪威公路

2017-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将手指在中国地图上点在贵阳,往左稍稍偏移一点--那儿是黄果树瀑布的所在地,也是65年前那条绵延1000多公里的史迪威公路经过的一个首要路标.史迪威公路的走向大体与现在的320国道符合,研究公路沿革的人称之为滇缅公路,历史地理学家称之为国际大通道,它是抗战时期,处于战役状态下的中国大后方与友军援救物资运输的惟一生命线路.手指继承往西滑动,到昆明.腾冲,过澜沧江.怒江,经松山.龙陵,跨越国境,经缅甸的密支那,最终到印度的边城雷多,这是那条闻名的战时补给线的全程.沿着滇缅公路逶迤行进,平整的沥青路面,

将手指在中国地图上点在贵阳,往左稍稍偏移一点——那儿是黄果树瀑布的所在地,也是65年前那条绵延1000多公里的史迪威公路经过的一个首要路标。史迪威公路的走向大体与现在的320国道符合,研究公路沿革的人称之为滇缅公路,历史地理学家称之为国际大通道,它是抗战时期,处于战役状态下的中国大后方与友军援救物资运输的惟一生命线路。

手指继承往西滑动,到昆明、腾冲,过澜沧江、怒江,经松山、龙陵,跨越国境,经缅甸的密支那,最终到印度的边城雷多,这是那条闻名的战时补给线的全程。

沿着滇缅公路逶迤行进,平整的沥青路面,恬静的SUV,无法制止历史的画卷在滚滚车轮中无声无息地铺陈开来,总有一些镜头在眼中定格后自动退色,还原到历史之中。

510km路线:黄果树瀑布——盘江铁桥——24道拐——昆明在那些泛黄的照片中,有一张很常见的纪念照,几个美军士兵穿着卡其布的军装站在黄果树瀑布前面,一张平常的留影,平静的画面背后是那个轰轰烈烈、炮火连天的历史。

奔涌而下激起彩虹的水流,是惊心动魄的写照,是顽强灵魂不息地延续。现今在你叹息飞流直下三千里的壮观,水雾中生成的彩虹时,或许你能看到60多年前从这里出发的中国开往缅甸的第一支远征军,那从安顺出发的10万将士,只有约4万人返回,4年后,中国第二支远征军也是从这里踏上了征程。

山中郁郁葱葱的林间,北盘江干流——打帮河上游的白水河,从70多米高的悬崖飞流倾入犀牛潭中,巨大的响声仿佛如雷的鼓声,这即是黄果树瀑布,重走的史迪威公路就从这里开始了,从这里投入波澜壮阔的历史。

经关岭到晴隆,再次体验在“地无三尺和气”的贵州修路的艰巨,大部分路段路面平整,但弯急坡陡,之字形路段连绵不断,除了上坡即是下坡,开车时肯定要打起全副精神。

好在赶上了难得的好天气,对于号称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实在很好运。 车进晴隆县境后,又向东25公里,抵达北盘江,步行一段废弃的砂石路来到一座跨江的铁桥,这里是个古老的渡口。

铁桥是明代的时候,仿云南澜沧江铁索桥建的,1630年告竣。1638年,徐霞客从黄果树瀑布走来,曾从桥上走过。其后它几经战事损毁,又屡次修建。现在这座铁桥是60多年前美军1880工军营架设的,桥体的钢梁是当年从美国运来的,桥上铺的木板的宽度则恰好是当年的雪佛兰3吨卡车的宽度。

而它自古以来的首要性,可以从桥头岩壁上的石刻看出,那儿刻着“盘江飞渡,力挽长河,桥横银汉”12个大字。

过盘江桥往西,即是闻名又奥密的24道拐,为了寻找这张被中外媒体重复刊登的照片上的地段,曾经费了一番周折,因为习惯上总是在云南寻找,2002年,云南学者戈叔亚先生终于在贵州省晴隆县找到了它。 这个地点假如不作特殊标志,在地图和导航软件上都找不到,虽然在抗战史上是绝不能不提到的——它是滇黔公路(史迪威公路的一段)上最险要的地点,是友军物资投入云南的首要通道。

这段路古称鸦关,位于晴隆城南1里处,国道320线2345公路桩前。

资料记载24道拐建于1935年,由第一道拐至最后一道拐,全长是4公里,山脚至山顶直线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路宽约6米的山道上,变成24个180度的弯,车辆以近60度的倾角进取爬行,被称为中国最高峻的山道之一。

俯瞰这段比九曲十八湾还混杂的道路,遥想战时的GMC大卡车显露在轰炸机下蹒跚爬行,那几乎凝固的速度,缓行在被敌军轰炸机雷鸣声扯破的天空下,我们几乎能感受到当年大卡车驾驶员澎湃的心跳。

现在的24道拐,因为修路的缘故,只有21道拐。驾车一路行来,风景柔美,很有山情野趣,在牧草丰盛的地点,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觅食,放牧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姑娘。山谷有布依族老乡垦植的梯田,错落有致,似乎画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