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治疗胃痛 找对症状对症下药

2019-07-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

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一)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二)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三)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四)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六)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