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甫的论文

2018-02-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征夫等人的思想.五律,除五古,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关吏.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死后受到樊晃,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比如"三吏"和"三别".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杜甫曾任左拾遗.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乐府诗.对仗,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他热爱生活.黄庭坚,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其诗多涉笔社会动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征夫等人的思想、五律,除五古,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关吏、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死后受到樊晃,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比如“三吏”和“三别”、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杜甫曾任左拾遗。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乐府诗、对仗,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他热爱生活、黄庭坚,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还写了不少排律。他的五七古长篇、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愈忧民的思想面貌的、老妇。杜甫愈忧民,展开铺叙,始终贯穿着愈忧民这条主线。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诗艺精湛、七律外,缘事而发”的精神、韩愈,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讲求炼字炼句,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诗圣,基本上是“沉郁顿挫”,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语言,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并有《杜工部集》传世,被誉为“诗史”,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字子美,对朝廷的**、元稹,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宅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从古到今。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本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同**民。这种复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捡如仇,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王禹。他有“致君尧舜上、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积累了关于声律、七古,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老翁。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三别”等、王安石、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再淑俗淳”的宏伟抱负,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政治黑暗。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检校工部员外郎,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世界文化名人、“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同时、新娘,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被后世尊为“诗圣”,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另一方面,如著名的“三吏”,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亦诗亦史。杜诗的影响,是在宋以后,热爱人民。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人格高尚。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行动。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人民疾苦,汉族、杜拾遗,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一方面、感情,拗体。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其诗兼备众体,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

“三吏”、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自号少陵野老、苏轼、杜工部,世称杜工部。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杜甫(公元712--770),是杜甫到成都后的住所

论文,,,,,,,,,,,,,,,,,,,,,,,,,

有句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责任感,杜甫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

杜甫的诗犹如大唐由盛到衰可悲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他不同时期的真实景观和社会生活矛盾。又如一个历史宝库,包含着浑涵汪洋、千汇万状的丰富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育忧民的深衷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铸就了这位彷徨者无数铿锵凝练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辞。于是他便成了诗中的圣人。

他的诗便是他的情感发泄,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可为的无可奈何。读他的诗,俨然在接受**心灵污垢的洗礼,高档格调的文辞、深刻压抑的真实的真实感情在读者的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于是人们便想起了大海的浩淼,想起了弯月的宁静,也想起了杜甫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

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杜甫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政治,从青年时代起就抱着“致君尧舜上,再淑俗淳”的匡时济世之心走进社会。但是,杜甫一生坎坷,屡次科场失意。他长期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政治情况,洞察社会动态,体验民间疾苦。他站得脯看得远,具有民胞物与的高尚情怀。因此,他的诗歌立足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又因为他浓厚的民本思想,站在人民立场,敢于面对社会黑暗,痛陈时弊,把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国家的政治动态,都概括在诗歌作品里,所以又被尊称为“诗史”。唐代元稹对杜甫的评价甚脯曾说:“上薄**,下盖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脯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经过时间的验,元稹对杜甫的评价与褒扬毫不过分。

杜甫是诗歌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锤炼上是着意下了一番功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努力的真实写照。翻开杜甫的诗集,人们会看到佳句连篇,妙语如珠,使人眼花缭乱,有目不暇接之感。杜甫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精确凝练,概括力强,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用十个字就把封建社会里贫富悬殊做了鲜明的对比,爱憎分明。又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仅用两句就把战乱年月漂泊异乡之人的思家之情表......余下全文>>

一击之舞2008-12-14

有句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不同于李白,他把自己推到一个压抑的屋檐下。背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责任感,杜甫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的描述着时代的面貌和人民内心的悲苦。

杜甫的诗犹如大唐由盛到衰可悲历史的一面镜子折射着他不同时期的真实景观和社会生活矛盾。又如一个历史宝库,包含着浑涵汪洋、千汇万状的丰富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和“百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的育忧民的深衷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个惊人死不休”的鸿鹄壮志,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独特格调和精益求精的诗艺,也铸就了这位彷徨者无数铿锵凝练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辞。于是他便成了诗中的圣人。

他的诗便是他的情感发泄,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可为的无可奈何。读他的诗,俨然在接受**心灵污垢的洗礼,高档格调的文辞、深刻压抑的真实的真实感情在读者的心中荡起一圈圈涟漪。于是人们便想起了大海的浩淼,想起了弯月的宁静,也想起了杜甫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的诗人,汉魏的浑朴古雅,六朝的藻丽纤秾、淡远韶秀杜甫无一不备。杜甫之后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逞才使气,是“沉着痛快”的诗,元稹、白居易将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理论化,导引了“新乐府”运动。也是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对杜甫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许以最高的地位。两宋诗之冠冕的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宗都以杜甫为祖、金、元、明之诗坛巨擘都是杜甫为之开先。陆游有诗曰:

千载《诗》亡不复删

少陵谈笑即追还

尝憎晚辈言“诗史”

《清庙》《生民》伯仲间。

他视人们尊杜诗为诗史为不足,必置于雅、颂之音中犹若诗中之经才好。秦观在《韩愈论》中,将孔子与杜甫同提并论,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整理之功可用集大成者来赞,“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虽未直接称圣,实亦许之矣。到了明代,杜甫已经正是被称为诗圣了。

杜甫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政治,从青年时代起就抱着“致君尧舜上,再淑俗淳”的匡时济世之心走进社会。但是,杜甫一生坎坷,屡次科场失意。他长期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政治情况,洞察社会动态,体验民间疾苦。他站得脯看得远,具有民胞物与的高尚情怀。因此,他的诗歌立足忠厚,其风格雄浑高古,自成一家,被尊称为“诗圣”。又因为他浓厚的民本思想,站在人民立场,敢于面对社会黑暗,痛陈时弊,把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国家的政治动态,都概括在诗歌作品里,所以又被尊称为“诗史”。唐代元稹对杜甫的评价甚脯曾说:“上薄**,下盖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脯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经过时间的验,元稹对杜甫的评价与褒扬毫不过分。

杜甫是诗歌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锤炼上是着意下了一番功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努力的真实写照。翻开杜甫的诗集,人们会看到佳句连篇,妙语如珠,使人眼花缭乱,有目不暇接之感。杜甫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是精确凝练,概括力强,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用十个字就把封建社会里贫富悬殊做了鲜明的对比,爱憎分明。又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仅用两句就把战乱年月漂泊异乡之人的思家之情表露无遗。杜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丰富多彩,形象鲜明,如“映阶......余下全文>>

八月 我走进成都草堂

看见 唐朝清瘦瘦的目光

愈忧民 透明锐利

悲愤而忧伤

穿梭时空的思维

在你的眼光里 我看见

盛唐的光辉 一闪即逝

在你的茅屋里 我听到

怒吼的秋风 冰冷剌耳

在你的诗句里 我读到

铮铮的白骨 呐喊千古

在你的草堂上空 我还看见

总有一只孤雁 成为太阳的影子

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

裹满了沧桑 而你

只用一滴眼泪

便把家园

淋湿

你的草堂

是民族精神的家园

伟人朱德的诗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便是最好的赞美

不能和你在草堂上 相遇相识

不能和你在茅屋里 饮酒交谈

惟有在你诗圣杜拾遗像前

用深情的目光怀念

思索你诗歌的精神

你在茅屋惨淡经营的诗句

那是在苦难艰难中挣扎

我知道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

你家园的天空 秋风怒号

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冰冷中 叹息

就是南村的孩子

都欺你老无力

今夕何昔了

我们的家园已充满温馨

我们的孩子已在千万间

用水泥和钢筋构筑的房屋里

用你的诗歌 取暖

读你的诗句 怀念

一位名叫杜甫的号称诗圣的

唐朝 诗人说到杜甫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到各个地方去参观一些历史名人遗迹的时候,非常注意观察各地的雕像。我觉得好的,在唐代诗人中间,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李白的塑像,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巩县杜甫陵园的杜甫的雕像。江油的那尊李白雕像雕的是李白青年时代,将要走出四川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的形象,昂首阔步,非常像我们想像中间的李白;而巩县的杜甫雕像就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往下怜悯地看着满目疮痍的大地,使人看了以后觉得很沉重。

我们伺甫一生当然并不都是这样子,杜甫也有过他的青年时代,有过他的少年时代。我们在杜甫诗中间看到过他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种种回忆,譬如说,他在《壮游》这首诗里面,他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山东、河南这一带游玩,他说是“**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他春天那个时候在一个台上面唱歌,秋冬之季在村边上打猎,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生活。他甚至还有对更早年的生活的回忆,他在五十岁的时候写过一首诗,叫做《百忧集行》,回忆他十多岁时候的情况,他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大意是说,他十五岁的时候还像一个孩子那样活泼,心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心灵。像小牛犊子一样的健壮,跑来跑去。他的院子里面有梨树、枣树,到了秋天这些果实成熟以后,他一天爬上树去要一千回,不停地爬上去采着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在他35岁以前,曾经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但是假如我们现在有一位雕塑家,塑造一个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杜甫,像李白那样子,或者进而塑造一个少年时代的杜甫,爬在树上摘**,然后给大家看说,这是诗人杜甫。尽管你说明这是青年杜甫,这是少年杜甫,我想大家都不会认可,因为我们认可的杜甫就是那样一种愈忧民的形象。

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天下的一种忧愁都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所以我想,杜甫他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定格为一位愈忧民的这样一种形象,那么杜甫这个话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家听了以后,也许会觉得有几份沉重,但是正像古人所说的,宋代的严沧浪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我们读有些作品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譬如肆《离骚》,怎样最好地读《离骚》......余下全文>>

啊啊生死2008-12-27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愈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促,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