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铜版画 一个人的世界——莫兰迪绘画艺术风格探析

2018-03-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是艺术探索之路上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以教徒般的热忱投身于单一的绘画主题,以他的方式诠释着他对这个可见世界的感悟.在西

摘 要:意大利画家莫兰迪是艺术探索之路上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以教徒般的热忱投身于单一的绘画主题,以他的方式诠释着他对这个可见世界的感悟。在西方,评论界曾经把他看作一个保守主义画家,一个有着意大利文化品位的地方主义者,一个缺少时代感的典型。20世纪末,莫兰迪的绘画艺术被重新审视,他作为一个艺术革新者的价值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莫兰迪;心像;灰色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232-03

意大利画家莫兰迪身处现代主义激荡的时代,但他没有受到纷繁的潮流影响,长久地居住在自己的家乡,沉醉于自我的艺术世界里。莫兰迪的作品摈弃了艳俗的色彩,画面清静淡雅,伫立于他的画前,观者会不知不觉地走入画家纯净而神秘的心灵深处。在莫兰迪的画面中,各种因素都被协调统一起来,仔细聆听,犹如一首精彩的交响乐。本文将从造型、色彩以及笔触三个方面来研读莫兰迪的绘画艺术。

一、心像与造型

或许莫兰迪的绘画不能简单地归于具象或抽象,用“心像”来概括似乎更为贴切。“心像”是指莫兰迪的作品具有形而上的意义,着重反映画家内心的情感,每幅作品都指向画家自己的心,也指向观众的心。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讲过:“没有一件艺术作品,单靠线条或色调的匀称,仅仅为了视觉的满足能够打动人。

”[1]莫兰迪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保持了绘画艺术的一个本质功能:绘画不仅仅是从视觉上,还要从心灵上感动观众。绘画是画家的心灵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当我们静静欣赏莫兰迪的作品时,会很容易由画面的表现进入画家那淡然随意、恒定安详的心境中去。

作为艺术,有一个贯穿于种种艺术门类的核心本质,那就是对人类精神的感召力。就绘画而言,不应只是满足于对人视觉的刺激,不应只是由色彩、造型等组合而成的精美图案,还要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要让观赏者“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

“大师的作品是心灵的产物”[2],莫兰迪在这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当然,在强调精神层面的要求的同时,也不能丧失现实的基础,无病呻吟。莫兰迪一直用具象的手法来表达他自己,借物象来寄托他的思想、情感。

莫兰迪的这种心像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呢?有人评论道:“站在莫兰迪的作品前,总有种莫名的感受,不大的画幅,却如一只只比肩而立的无字之碑,驻足旷野之间,在一个没有对白的世界里,任凭清风吹拂,细雨抚慰。溟蒙中几个相安无语的僧人,聆听着从天际传来的淡淡梵音,在一个没有终极的时间里,目送一个渐渐远去的背影。

”[3]这里更加强调的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需要这样能够安抚现代人浮躁不安、惊恐甚至神经质的画作,而莫兰迪的作品就是这样慢慢地浸染我们,使我们的心归于平静。内在的恒定,便是心像的总特征,透露着与表现主义画家不同的旨趣。

莫兰迪终其一生都在家乡波洛尼亚生活、创作。面对莫兰迪的作品,我们似乎能够穿透画面,直视画家的心。画中的瓶瓶罐罐或聚或散,或显或隐,是画家心迹的再现。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古拙,但不生涩,具有看似简约而又不简单的味道。

心像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并置,莫兰迪面对一堆静物,从中抽离出最贴近他的心灵的因素。在莫兰迪的画面中,无论静物本身还是作为背景的灰墙或简单的台桌,都用他个性的艺术语言去表达,从而使一个个普通的瓶子、罐子不再是原来面貌的简单再现,而彻底成为心灵的映像——心像,成为画家表达自己情感的媒介。

与莫兰迪的精神世界相呼应的是莫兰迪删繁就简的造型处理。他对物象进行了极为大胆的简化,舍弃了繁枝末节,仅留下物象的基本形态,供人辨认。观察这一特征,我们可以从莫兰迪的素描入手。素描对莫兰迪来说是一种日常坚持的练习,在这种媒介中他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极限。

构图的节奏、体积的界定、空间的安排,在形之间滑进光影,这一切都在寥寥几笔线条中完成。早期他还以略多的线条来表达面与阴影,较后则用铅笔或炭笔几笔线就交代了,背景则以笔粉轻淡抹过。莫兰迪的素描就如智者的言谈,简单隽永。特别是他的晚年之作,每一幅的几道线便是莫兰迪对世界的认识,简短而意味深长。

他的油画作品中同样体现出有节制的强调和审慎的严肃。在莫兰迪的图式方法中,形象在任何情况下总受着心灵的支配,一切造型都服从于要表达的主题,服从于“心”的需要。为了物体之间和它们的相互作用,常常牺牲了单个物体的独立性。

一个轮廓成为被一个或多个主体物共享的分界线,既分离它们又联接它们,既是一个物体的结束又是另一个物体的开始,生命在其中周而复始。有时它们是一个整体,很难从物体中区分出环境,从形象中区分出背景,空间变得不能从物体中辨识,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空间。

二、色彩——“灰色的乐章”

莫兰迪的画面处处和谐,对造型的处理呼唤着与之相应的色彩的运用。德拉克洛瓦曾说过:“灰是所有绘画的敌人。”[4]塞尚也强调灰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在没有画出灰颜色之前,他永远成不了一个画家。莫兰迪对灰色的妙用更是验证了灰色的魅力,画面笼罩在灰色之中,色彩既不是写实性、象征性、主观性的运用,也非印象派分析的分解性色彩,画家将直观中的物体固有色和空间环境各种因素的可能现象综合调和,直接呈现,由此获得一种简练明晰而又丰富微妙、朴素含蓄的色彩。

观赏莫兰迪的画需要神情宽松,细心品味,这样才能领会其中色彩的奥妙。

莫兰迪画面中的色彩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而最出彩的是他精心安排的色调关系。几乎莫兰迪的所有作品我们都看不到他那个时代的艺术痕迹,没有任何鲜亮的颜色,画面中充沛着柔和的色调与宁静的情绪。他画面中的景与物看似灰暗,但再仔细品味则给人以优雅、高贵之感,惯用的灰色调与反复涂抹的瓶瓶罐罐的巧妙组合,使画面宁静温润,营造了一种让人心神安宁的隐秘氛围。

绘画艺术追求方寸之间的无穷变化,即使只有微妙的转变,也会使色彩明度与色调的冷暖发生变化。因此,莫兰迪的画面面积虽然不大,题材亘古不变,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

莫兰迪的灰色调不是无中生有、刻意为之,而是由心而发,灰色系构成的画面充满宁静,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莫兰迪的一生很少离开家乡,没有受到激荡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影响,心灵澄明,静守自己的艺术家园。隐士般的生活方式,内敛谦虚的性格,因而莫兰迪选择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莫兰迪的绘画色彩显然也是来自自然,来自他所居住的波洛尼亚家乡,莫兰迪生长于斯,地中海阳光照耀下的老式建筑和人们平静的生活影响着他。莫兰迪的玫瑰色和赭色、暗淡的茶色和砖红色,可以在波洛尼亚任何一条街上见到,或许只有亲身来到这个小城,在街上走一走,亲历它的宁静与悠闲,才能真正理解莫兰迪和他的色彩。

“色彩因自身而存在,色彩具有它自身的美”[5],马蒂斯利用色彩作为传达他的情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抄录自然的工具。莫兰迪的色彩也是他传达情感的一种手段,着眼于客观物像又不受其束缚,描绘的是“绘画的真实”。画面上简约的色彩却并不简单,即使在方寸之间也有微妙的变化;没有一块色彩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处都散发着灵性的光辉,整个画面统一在和谐的灰调子中,这“灰色的乐章”是莫兰迪绘画艺术的醒目特征。

三、笔触特征

仔细观看莫兰迪的绘画,我们就会发现莫兰迪画面上的笔触,不同于西方油画史上笔触成熟期以扫、抹、涂、敷、掠为主的笔触。莫兰迪的笔触朴实无华,用笔勾线时,也常把线勾得歪歪扭扭,不求绝对的形体准确,在一些局部也常常含混了事,这种歪歪扭扭的线正是加强了画面的稚拙感和趣味感。无论是物体的边界还是物体的内部,以及背景中虚虚实实的笔触,其趣味都是一致的,这些笔触增添了画面的和谐统一。

莫兰迪的画面中的笔触舒散轻松,不受塑造形体的束缚,时而拙朴、时而精巧、时而浸没、时而显露,自有一份随意安然在其中。莫兰迪用画笔蘸上颜料,在画布表面拖来拧去,笔不离画面;又因为油画笔为硬毛类笔,因此在画面上留下一道道来回反复的笔迹,露出画布或底层的颜色,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这种笔触的最大特点是笔尖不离开画面,往复上下运动,一笔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笔的开始,整个画面灵动,有节奏感、生命力随之产生。绘画不单单是自然界的映像,更有画家主观的加入,画家按照一定美的或其他自己所想象的关系来组织画面,这是至关重要的。莫兰迪的笔触正是与他的心境相契合,在画面上随物流转,与心徘徊。

莫兰迪对笔触的运用很成熟,像走路一样自然,像呼吸一样顺畅。与他的色彩一样,这种笔触也成为他加强画面协调统一感的一个利器。莫兰迪区分不同色块而分别用了不同方向的笔触,基本上是单纯的来回,方向在局部会有变化,但由于不露底色,色调变化也小,并不太引人关注。

同时,在他的画面上,并不严格遵守达芬奇以来的调子造型规律,物体看起来似乎没有三维的效果,接近抽象的边缘,但并非蒙德里安设计型的抽象,而是把视觉空间中所有远近虚实都拉在一张平面上,这样笔触的美感更加突显。

莫兰迪画面中的笔触毫无浮躁急促之态,又不故意飘扬飞舞,正是淡泊心境的外现,体现了画家的修养与追求。对于莫兰迪来说,绘画是关乎自己的事,从不随波逐流,他只是用画笔将自己的思想、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写于画中,留下一道道前进、思考的行迹。

回顾艺术史,在无数的艺术潮流沉淀之后,人们重新发现了莫兰迪,欣喜地感叹他艺术的魅力。面对当前中国绘画之发展状况,或许莫兰迪对于我们的启发不仅仅在于他的艺术形式本身,更在于他的艺术观念和作为一个思想者所持的姿态。莫兰迪以自己淳朴的艺术表达,为正在寻找出路的中国画家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的前行方向。

参考文献:

〔1〕罗丹,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51.

〔2〕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247.

〔3〕黄鸣.波洛尼亚最安静的灵魂[J].世界美术,2002(4):54.

〔4〕徐静.绝妙的灰色——论油画技法中的灰色表现[D].西安美院,2009.

〔5〕杰克·德·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