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油画欣赏 如何欣赏莫兰迪的画?

2017-07-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17年初,基里科与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Carlo Carra,1881--1966)结识,他们提出用"形而上绘画"称呼自己的作品,因为

1917年初,基里科与未来派画家卡洛·卡拉(Carlo Carra,1881--1966)结识,他们提出用"形而上绘画"称呼自己的作品,因为他们的画面把真实与非真实犹如缠绵的梦境融合在一起,所以称得上"形而上"。

他们二人组成了形而上画派,加入他们的还有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1890--1964)等。 莫兰迪一生的创作题材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波罗纳郊外的风景。他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

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真实。”

由于前两天刚去看了艺仓美术馆莫兰迪的展览,趁此新鲜劲儿记录一下感受。

了解画家的画作前,程式化的要粗浅了解一下画家生平:莫兰迪终身未娶,专职画画,和他的三个(终身未嫁的)姐姐一起生活,一生只画三样东西:瓶子,鲜花,和家乡风景,即使是最远的远门也只去过苏黎世(观看塞尚的画展)。他天然选择成为了一个避世的隐者,一个简朴的画匠,这也为他“苦行僧”的人设做了很好的诠释。

欣赏莫兰迪的画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它具有一种魔力,就是把日常生活的平凡上升到了遗世独立的层面。他赋予一个水瓶一整个画面,一整个舞台、灯光,一个巨大的关注,并且用一生都在践行,这几乎成为了一种行为艺术。你观看他的画作,很容易就陷入一种入定,一种疗愈的片刻,一种适合冥想的沉静空间。

这种空间独立于现实生活,又绝非完全臆想,它源于生活,又经过美化,和所谓“2.5次元”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透过莫兰迪的话来理解他的画作,或者通过他画作本身来理解。

他的画作拥有治愈的能量,首先是来自于他低饱和度,并且明度相近的颜色。这些只在色相上具有区别的一批颜色,比起强烈明暗光影对比的热闹场面,更容易安抚,舒缓人们的情绪,仿佛进入一种睡前的朦胧状态,感官麻痹,逐渐远离,而意识还有一丝未曾离开,模模糊糊的透过迷雾看着世界。

在透视法和造型早已不是秘密的十九世纪,我们早已经见过太多功力深厚的写实静物。在专业的水平上也完全不用质疑莫兰迪的造型水平(具体可参照他下图的版画)

可是你凑近看莫兰迪的画作,可以发现他有意虚化的边缘,和平面化处理的明暗关系。那些并不肯定的波浪线,仿佛带有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全,和对现实的不确定性。它是迷茫的,意识的,虚弱的,仿佛伴随着一股轻微缥缈的叹息,它是对意识的反应和具象。

除此之外,莫兰迪运笔的手法,一层一层耐心的上色直到完全看不出笔触痕迹,每一处运笔带着相似频率呼吸的力度,好像外科手术般冷静,又像计量单位般精确,在这样的想象中,塑造出来完全平稳的画面,一种自信的掌控,一种冷静的控制,一种寂寞的重复,一种禅定的安静。

我在看展的时候曾经问过导览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莫兰迪这么喜欢画瓶子”

他把我带到莫兰迪的家前,说“这就是原因”

我并不能肯定,究竟莫兰迪对瓶子的执念是选择还是被选择,(我们的外教给我们说过一句日本的谚语“一个米粒里住着七个神明”。我不知道是莫兰迪的神明住在瓶子里,所以选择用瓶子来诠释世界,还是他单调的生活中唯有瓶子是最容易获取的写生素材——这么朴素的原因)但是我想说能够从现实世界的瓶子转换成他画作上的状态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足够有趣的置换。

他终身未娶,有人说艺术是他的妻子,情人,和爱人,可是我想说他的画作,是对这个世界最含蓄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