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柱国 民国代国务总理伍廷芳

2018-04-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中国近代史上,伍廷芳占有诸多 " 第一":第一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的创办者;第一位自费留洋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一位取得国外律师资格的华人;香港立法局首位华人非官守议员等.他虽然出生于平民之家,却从小怀济世之志,勤奋好学.留洋归国后,以丰富的学识和才干,纵横近代外交界,折冲樽俎,为国效力.晚年反对帝制,赞成民主共和,倾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国<世事>杂志载文称他是一位受爱戴的人,"他对他的国家贡献了无可估计的利

    在中国近代史上,伍廷芳占有诸多 “ 第一”:第一家中文报纸《中外新报》的创办者;第一位自费留洋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一位取得国外律师资格的华人;香港立法局首位华人非官守议员等。

他虽然出生于平民之家,却从小怀济世之志,勤奋好学。留洋归国后,以丰富的学识和才干,纵横近代外交界,折冲樽俎,为国效力。晚年反对帝制,赞成民主共和,倾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美国《世事》杂志载文称他是一位受爱戴的人,“他对他的国家贡献了无可估计的利益”。

    留英博士华人领袖

    1842年7月20日,伍廷芳出生在新加坡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父亲伍社常原籍广东新会,早年背井离乡,只身到南洋谋生。母亲余娜是一名普通的客家妇女,笃信基督教。伍廷芳3岁时,全家迁回广东老家。8岁入私塾启蒙,读书过目不忘,爱读小说,不喜帖括之学。

    伍社常见儿子无心科举致仕,便决定送他去香港接受西式教育,以便谋求新的出路。1856年,伍廷芳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进入香港圣保罗书院,学习“英文、算学、格致诸科”。3年后毕业,被录用为香港高等审判庭译员。其间,他以宣扬西学、启迪民智为己任,与人合办中国第一份日报———《中外新报》,借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对胸怀大志的伍廷芳来说,圣保罗书院绝非求学路上的最后一站,他期望出国深造,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的良方。1874年,32岁的他如愿以偿,前往英国伦敦林肯法律学院留学。其间,他系统学习英美法系的基本理论,钻研宪法、刑法、合同法、行政法等各种专门法律,为日后纵横外交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年学习期满,他顺利拿到博士学位,并取得大律师资格。

    在香港,伍廷芳很快初显身手。1877年5月他被港英政府司法机关批准从事律师业务,由此步入上层社会。3年后,出任港府立法局议员,打破英国人长期独霸香港立法机关的历史,成为在港华人的领袖和代言人。

    充任幕僚崭露头角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兴起洋务运动,清朝君臣相继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轮船、矿山、铁路等事业,急需懂得国际法和了解西方社会各种情况的人才。伍廷芳决心回归故国,投身救国救民的实践。1882年10月,他从香港到天津,作为法律顾问加盟李鸿章幕府,赞襄洋务。他的外交才干和办事能力,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和倚重,成为幕府的中坚力量。

    作为李鸿章的法律顾问,伍廷芳在处理“长崎事件”中崭露头角。1886年8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四艘军舰赴日本长崎船坞加油、修理。期间,中国水兵数人登岸游玩,在一家妓馆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结果造成警察1人重伤,水兵1人轻伤。

隔日,北洋水兵200多人再次上岸,当走到长崎广马场外租界和华侨住处附近时,突然一声哨响,上千日本人一齐涌出,手拿木棍、大刀杀向水兵。

双方混战3小时,死伤达80余人。事件发生后,双方进行调查和谈判,因日方态度蛮横,会谈多次未能达成一致。李鸿章即命伍廷芳草拟交涉方案。伍廷芳从法学的角度,认定“长崎事件”为普通刑事案件,此案之所以一直未能解决,全因为日本政府处置失当所致。

他提出了三种方案:一、两国派员会审;二、由两国政府分别与两国驻外公使谈判结案;三、请友好国家刑事法大员调处。如果上述三种方案都失败,建议撤走使臣,断绝邦交。后来,谈判基本上是按他提议的程序进行的。

不过,清政府害怕引起战争,否决了撤使断交的方案,而是下令停审。这一招令日本人措手不及,日本天皇主持召开紧急廷议,历时5个小时而无法决断。次年1月,日本政府被迫接受德国调停,主动提出和清政府再开谈判。

2月初,双方达成最后协议,日本应付中国抚恤金52500元,中方付日本15500元;至于是否缉凶惩办,由双方自行决定,互不干涉。长达8个月之久的“长崎事件”交涉至此落下帷幕,清政府基本上实现了谈判的初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次年,双方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和赔款二亿两白银。这年5月,清廷任命伍廷芳为换约大臣,前往烟台和日本使臣换约。

5月7日,伍廷芳与日本使臣伊东巳代举行第一次会晤。伊东以战胜者的姿态,催促尽快换约。声言换约期限截止到8日午后5时,逾期即开船东返,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将由中方负责。面对日本人的蛮横、跋扈,伍廷芳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出使美洲不辱使命

    1896年11月,伍廷芳结束了14年的李鸿章幕僚生涯,被清廷任命为出使美国官员。次年4月,他率随员抵达华盛顿,正式就任清朝驻美公使。

    初到美洲大陆,伍廷芳便碰到一件极其棘手的涉外事件,即美国的“排华法案”。鸦片战争后,大批中国人漂洋过海去美洲大陆谋生。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吸引更多的华人加入美国西部的淘金大军中。

华工不仅开采金、银、煤矿,修筑横贯美国东西部的中央铁路,而且从事垦荒、种植和养殖业,成为开发美国西部地区的主力军。但是,随着淘金热的降温和大铁路的完工,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群迅速扩大。

欧美人片面地认为华人抢夺了他们的饭碗,导致工资收入降低。于是,一场起源于西部的排华狂潮,逐渐波及全美乃至美洲大陆。华工被抢劫、被殴打、被屠杀的事件经常发生“杀害中国佬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于1882年通过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将肆虐全美的反华排华狂浪推向顶峰。该法案规定10年内禁止华工移居美国,在美华人必须登记且持有效通行证,华人不得加入美国国籍,禁止在美华工家眷赴美。

这一充满种族偏见的排华法案公布后,迫害华人的事件愈演愈烈。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议,谴责美国的排华行径,但收效甚微。伍廷芳上任后,屡次与美方交涉,竭力维护华人的利益。无奈,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和自身实力的孱弱,种种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抗议1902年排华法案,是伍廷芳任驻美公使期间进行的最后一次斗争。1902年5月5日是1892年排华法案十年实施期的最后一天。早在上年12月,美国众议员叶斯·卡恩提交国会一份由移民局起草的法案(即“卡恩提案”)。

该提案涵盖了美国朝野排华分子的所有要求,其中包括对中国学生和商人作了最严格的规定。伍廷芳深知,如果“卡恩提案”获得国会通过和总统批准,不仅中国人再难以登上美国大陆,而且在美国寓居多年的华人也将陷入自生自灭的险地。

他当即向美国政府递交了一份严正的抗议书,对“卡恩提案”进行全面驳斥。又照会美国国务卿,指责“卡恩提案”明显违背中美条约。最后警告说,如果这份提案成为法律,中国商人将不会来美国购买货物,中国学生将不会来美国读书。

当众议院开会表决排华法案,大多数议员同意原法案无须修正时,坐在旁边公使席上的伍廷芳不顾旁听人员不得发言的规定,站起来愤怒地痛斥议员没有人道、不懂法理,如英国殖民者初来美洲大陆时的放牛娃,完全违背华盛顿平等民主之遗训。

有人制止道:“按规则旁听席不准发言,扰乱会场。伍廷芳精通法律,故意如此,请议长命令其退席。”伍廷芳闻言,仍旁若无人地演说不止。

又有人起立喊道“让这人闭嘴!”伍廷芳依然不为所动,演讲完毕,某议员感叹“伍先生真有外交才能,乃第一流人物也。可惜出生在中国,不能发挥专长!”后来朋友问他:“那天明知违反议院规则,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伍廷芳回答:“我气愤极了,不再把这些议员看作人类啊!”

    美国政府不顾中国的反对,还是通过了“卡恩提案”。伍廷芳痛感“弱国无外交”的难言之苦。7月21日,他在致清政府外务部的电文中,提出完整的报复计划。这项计划3年后变成现实———1905年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从上海发起,迅速推向全国。

    反对帝制拥护共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伍廷芳异常兴奋,立即致函清廷摄政王载沣等人,强调君主立宪政体在中国行不通,要避免生灵涂炭,只有“共赞共和”一条出路。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伍廷芳被孙中山任命为司法总长,不久因与沪军都督陈其美发生冲突而辞职。袁世凯上台后,拉拢他到北京任职,被婉言拒绝。袁不死心,企图倚重他的声望,助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特派总统府高等顾问官李某南下,持厚礼求见,来来回回十多次,都被拒之门外。后来,托伍廷芳的朋友卢君说情,也无济于事。

    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伍廷芳应总统黎元洪邀请,就任中华民国外交总长,还一度代理国务总理。在此期间,发生了“张勋复辟”的闹剧。1917年6月6日,张勋借调解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的矛盾之机,率领“辫子军”从徐州北上,向黎元洪发出最后通牒,限三天之内解散国会、修改约法。

没有武力作后盾的黎元洪只得从命,拟好解散国会的总统令,然后交代理国务总理伍廷芳副署,却被断然拒绝。万般无奈,黎元洪竟提出让伍廷芳的儿子伍朝枢当外交次长,交换条件就是伍廷芳在解散国会的总统令上副署。伍廷芳认为这是对其人格的极大侮辱,一口回绝。

    过了两天,无计可施的黎元洪,只得任命江朝宗为代理国务总理,负责副署解散国会。但伍廷芳拒不交出总理印信。江朝宗率士兵包围伍宅,点起火堆,通宵达旦,高声索要。伍廷芳被吵得难以入睡,一气之下,便从楼上扔下总理印信,讥讽道:“你可以盖印做大官了。”

    不久,伍廷芳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南下广东,参加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担任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和广东省长。1922年6月,陈炯明背叛革命,公然炮轰总统府。

那天,伍廷芳在炮声中赶至“楚渝”号兵舰,神色凝重,孙中山亲自扶其坐定,他颤声说:“这番陈炯明竟然作乱,你要防备才好。”孙中山点头回答:“是的,但我不怕的。”伍廷芳又说:“此后恐怕我没有替您出力的时间了。”果然,仅仅过了5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一代外交家便撒手人寰。

    这年12月17日,伍廷芳追悼大会在上海九亩地新舞台举行,社会各界到会的达8000余人。孙中山手书“人亡国瘁”4个大字,深表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