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寒特种发动机 发动机领军人金东寒:给新型舰艇装上“中国心”

2018-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的明珠",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尤其是军用发动机技术也一直是发达国家对我国严密封锁的技术,只能靠我们自主研发.整整四个五年计划,20年的时间,作为我国著名的动力机械工程专家,金东寒见证并亲历着中国斯特林发动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影响他一生的四个人今年53岁的金东寒,祖籍浙江新昌儒岙,1961年1月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15岁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钳工.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在父亲金奕新的影响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

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的明珠”,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尤其是军用发动机技术也一直是发达国家对我国严密封锁的技术,只能靠我们自主研发。

整整四个五年计划,20年的时间,作为我国著名的动力机械工程专家,金东寒见证并亲历着中国斯特林发动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影响他一生的四个人

今年53岁的金东寒,祖籍浙江新昌儒岙,1961年1月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15岁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校办工厂当钳工。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他的命运,在父亲金奕新的影响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内燃机专业,成了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对于机械兴趣非常浓厚的他,后来又继续攻读硕士。母亲潘燕芬回忆,儿子爱逛五金店,那里有他熟悉的工具,更有一些构思奇特、很有创意的东西。爱学习、爱思考的他曾经在自己的一本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行字:只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忘掉僵化的旧观念,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人都能创新。

1985年金东寒来到七一一所攻读博士学位, 开始了对斯特林发动机长达20多年的钻研,此后留在了七一一所工作。

金东寒对早报记者表示,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四个人,一是硕士导师张钰教授,在他读硕士的时候,国内研究发动机的人凤毛麟角,导师为了申请5000元的研究经费非常困难,这个领域不仅很多人不了解、做不了,当时还有不少人说风凉话,但是导师坚持下来了,也让金东寒看到了坚持的力量,金东寒自己对于发动机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动机的研究也成了他工作的主攻方向,数十年都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

到了七一一所攻读博士,金东寒遇到了人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第二个人,就是他的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发动机专家沈岳瑞先生,沈先生的学识和人品都让金东寒敬佩,由于成就卓著,沈先生的收入比较高,在七一一所发展艰难的时期,沈先生要求自降工资。

那时候金东寒认为他是行业权威,不太敢主动跟他说话,“有一次他找到我,跟我说了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话:不要崇拜权威,更不要迷信权威,要用质疑的眼光看问题。”金东寒坦言这句话对他的学习、工作包括人生的发展都有了重大的启发。

第三个对金东寒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七一一研究所原总工程师、研究员李国瑞。李国瑞和金东寒说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一起看了场演得不好的话剧,一个总在抱怨,另一个却从导演的角度试想如何改进。付出了同样的时间,好的东西让他得到了享受,不好的东西让他得到了成长。这启发着金东寒,面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第四个人对金东寒有影响的人,是原七一一所所长黄永碇,黄永碇对金东寒说过一段话:能做小事才能够做大事,年轻人不要一心只想干大事,认为小事不值得干,别人通过小事来认识你,小事做到极致,就能做成大事,世界上没有小事,如果能把小事做到尽心做到极致,就能成就伟大,就像一句流行语说的那样: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这四个人的人生态度影响了金东寒,也让他能够在20多年的科研道路上坚守着,科研的路很艰苦,需要有国家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研发人员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才能取得成功。

让军用发动机造福百姓

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的明珠”,无论是飞机还是船舶,汽车还是火车,发动机都是其中最关键、最复杂、最昂贵的设备。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尤其是军用发动机技术也一直是发达国家对我国严密封锁的技术,只能靠我们自主研发。

金东寒研发的特种发动机实现了由科研成果向实用装备的转化,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使我国该型装备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他最突出的成就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型舰船装备了被誉为“中国心”的新型动力系统,使我国新型动力系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金东寒在读研究生期间就被斯特林发动机优良的特性所吸引,并立志开发这种新技术,使其实用化。

科研之路是艰苦的,但他们始终在坚持,在申请了市科委的启明星计划后,项目可获得的资助比较少,没有办法和国外大量金钱的投入“土豪”模式相比,金东寒和他的团队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甚至一些加工和试验过程也只能“纯手工”。样机用的回热器丝网厚度不一致,按道理需要滚压定型,但当时他们缺少经费,他带领五个人通宵不睡觉,利用简陋的模具,轮流用大锤子砸,就这样解决了问题。

金东寒说:“我们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如果不出成果,项目就会被砍掉,我们就都失业了。”努力有了回报,每五年为一个阶段,20年来,奖项一个比一个多,荣誉一个比一个大。

整整四个五年计划,二十年的时间,金东寒见证并亲历着中国斯特林发动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而今,他仍在琢磨斯特林发动机民用化的问题,也让自己的成果尽早被广泛使用甚至进入家庭,造福民生。他带领团队开发的动力技术已经在民用市场上闯出了一番新天地:把它装在宾馆、医院,用一套装置就能为用户同时提供电、热、冷三种形式的能量,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这就是“分布式供能”;将它装在垃圾填埋场,则可利用垃圾散发的沼气发电,一边为电网分忧,一边减排甲烷。

斯特林发动机的应用还有更广泛的远景,金东寒团队研发的斯特林发动机节能、环保,用途广泛,中国今后要进行深海和深空开发,都能用这种发动机。即便在太阳系之外没有太阳能的地方,利用这种发动机可以用同位素作“燃料”来发电。今后还可以用这颗“中国心”为国家干更多的事,这是金东寒继续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