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歌—陕北歌王 王向荣

2017-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謙謙是前年在<焦点访谈>中,知道这位"陕北歌王"的,当时主持人是***,他请歌王现场给大家唱一段,然后王向容张口就清唱了一段-- 当时我被完全震撼住了!感动的眼泪都流出来-- 好久没有听到这么亲切的声音,这么响亮这么有感情!后来一直寻找他的专辑,没有如愿-- 今天搜到几个,送给大家听听...我最想得到的就是他演唱的正宗陕北民歌<东方红>--在全国歌坛,"王向荣"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像一些大腕明星那样受人注目,但他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謙謙是前年在《焦点访谈》中,知道这位“陕北歌王”的,当时主持人是***,他请歌王现场给大家唱一段,然后王向容张口就清唱了一段…… 当时我被完全震撼住了!感动的眼泪都流出来—— 好久没有听到这么亲切的声音,这么响亮这么有感情!

后来一直寻找他的专辑,没有如愿…… 今天搜到几个,送给大家听听。。。

我最想得到的就是他演唱的正宗陕北民歌《东方红》……

在全国歌坛,“王向荣”这个名字也许没有像一些大腕明星那样受人注目,但他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却响彻大江南北,无人不晓。在陕北,他的名字更是妇孺皆知;在民歌界,人们也都能耳熟能详。人们给了他以“陕北歌王”、“西部民歌之王”的桂冠,而他却说,自己绝不敢称王,自己称王之时,便是在歌坛消失之际。

从放养娃到专业歌唱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王向荣就出生在与蒙、晋交界的陕北绥德。这里的男子粗犷豪放,素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在美誉。这里是民歌的故乡,人们祖祖辈辈都在唱“信天游”、“二人台”。王向荣从小就在当歌手的父母的熏陶下长大。把高音唱到hif的王向荣在小的时候就露出了唱歌方面的天赋。那时他还是陕北府谷县新民乡的一个放羊娃,每天一上山他就唱前人传下来的陕北民歌。对他来说,那是段没完没了的日子,所以他就没完没了的唱,一直唱到山峁周围的人家对他铭心刻骨、一有什么活动就念叨“王向荣”为止。即使这样,“***”时期唱民歌的也不可能有什么好命,初中毕业的王向荣还是在乡里老老实实的教了6年书,娶了妻子,生了3个孩子。直到1979年陕西省在延安召开纪念《讲话》的文艺活动上,时任榆林文化局局长的尚爱仁发现了他,王向荣才得以在官方的演出中登堂入室,并声名鹤起于三秦大地,直至成为今天榆林市艺术团的一员,及有“陕北歌王”的桂冠。
值得一提的是,王向荣后来还结识了陕北上世纪最有名的盲艺人韩启祥。这位在三四十年代经常给毛***说书的老艺人非常喜欢王向荣这个后生,两人从此过从甚密,发展到只要王向荣一走进韩家门,韩启祥就能听出来并对家人喊“王向荣来了”的地步。在与前辈和伟人的传奇经历这一点相比,王向荣并毫不逊色,他在1980年一出道,就是在北京怀仁堂演出的,台下坐着的就有***。演出结束时,伟人与演员们一一握手,在陕北生活过的***显然对王向荣的装束和歌喉感到亲切,连声夸赞他唱得好。从此,王向荣成了北京人的常客,西北人的牌子,陕北人的骄傲。

这位农民的儿子依然保持着朴实的内在本质,也在勉力保卫着农村人的外在形象。他身着的是绸制的对襟衣裤,这是从前地主们喜欢的款式。他穿的鞋是圆口的老头鞋,却是皮质的,里面还垫着陕北农村特有的有好看花纹的鞋垫。现在的王向荣有四分之三时光是在城市中度过的,这身打扮是他给自己身份的说明,是他在城市中给自己的定位。一个50岁的歌王,就是再成功,想忘本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非常自信,也非常随和,谈起陕北民歌如数家珍。 与其他陕北歌手相比,王向荣的优势无疑是巨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他粗犷豪放的声线上,更表现在他对陕北民歌的继承和发扬上。许多人都知道,是他在八十年代一个著名的电视系列片中把《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唱火的,其实这首民歌的原型并没有如此出色,是王向荣与尚建山、王鲁湘、郑健等音乐人一起经过长时间的打造,重新演绎的。这首歌内涵极其深刻,现在已经是世界民歌宝库中的珍品。现在,王向荣只要回到故乡,就把精力搁在对陕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上。对此,王向荣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民歌只有在保持原有风貌基础上,又有新意,才有生命力。”在谈到老的陕北民歌时,他说那“是个自娱自乐的东西”,在谈到自己的时候,他说:“我认为自己是个陕北民歌的爱好者,只是继承得比较好,发扬得比较好。有继承才能有发扬。”

在当民办教师的时候,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来收集整理民间的歌曲,不停地唱,他的感觉太好了,对一切都是那么地得心应手。那时,他感到自己是“上天派来专门唱歌的”。可以说唱歌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既娱乐了自己,又娱乐了他人,还有大钱赚大名出。但能把歌唱到王向荣这个份儿上却是不容易的。不久前王向荣给台湾“风潮音像公司”录歌,在录音棚里,他从上午10点一直唱到晚上8点,之间他不停地吸烟,却始终不倒嗓子,把我们的同胞佩服得直点头,连说“三高”都没这个金刚钻。
唱歌成了他的职业,唱歌也改变了他的一切。
首先唱歌使他的经济不再贫穷,他的名气大了之后,自然有人请他唱歌,唱歌就要收费,这是这一行的规矩。他的收费不等。“回老家,一分钱也不敢要,老百姓喜欢你,叫你来,把酒桌一摆,你就给他唱,唱完不但没有钱,还把你灌得烂醉,到后来不是唱不动了,是灌醉了。但是在城里商业演出,基本上就是在叫你的时候,他就应该跟你说清楚怎么回事。比如一个企业准备推销一批产品,在大街上弄一个台子,说是给三千,行吧,三千就三千。”
“三千在我们榆林城里边算可以的,我就算最高腕了。再下来就是一百、二百,顶多五百。我是拿过三千,反正一千就算腕,算本地的腕了。”
唱歌使他有了更大的交往圈,他也认识了找他拍片子的张艺谋和其他的艺术圈的人物,当然也结识了一些政界领导。
他说他最反感在饭桌上奉领导之命为宾客献歌,别人在吃吃喝喝,谈天说地,他的演唱成了背景音乐。他无法蔑视自己内心严重的不平衡感,因为他始终觉得无论是谁,人格与尊言都是平等的。尽管他看得出在座者想听他的民歌的诚意,但是他还是下意识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几乎出于惯性。
他是一名农工党员,遇到自己党内的同志时,他无拘无束,唱歌成了一种交流,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他同时也是一位艺人,遇到同行们时,他流露出的是本色的王向荣。在农工党十三大召开之际,他应邀参加了会议举办的文艺晚会。会后,农工党中央副***、陕西省委会主委、陕西省副***陈宗兴看望了他,并邀请他在西安畅叙。在西安一家陕北特色的餐馆里,恰逢陕西省艺术界名流在一起聚会。一边是农工党的同志,一边是同行。所以他唱得格外尽情,格外感人。一曲歌罢一曲续。他说,平时高兴的时候,他爱唱《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伤心就唱比较悲苦的,比如说《走西口》。当晚他唱了最富陕北特色的民歌---情歌(当地称为“酸曲”,内容主要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如:《亲口口,拉手手》),以及他整理创作的《那达都不如俺山沟沟好》。一位美术学院的教授不知是喝醉还是听醉,在一直不停地大喊王向荣的名字,要求再听王向荣的歌曲。

身为民歌艺术家,王向荣对民歌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怀有一种忧虑感。他始终坚信民歌要有自己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其实就是民歌的个性。在当下很多学院派民歌手大行其道之际,王向荣却断言,如此的民歌并不能走太远。因为它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失去了民歌乡野的原生状态。这一切,在他看来是扼杀民歌生命力的无形杀手。 前不久,刚刚有陕北歌手在央视的青年歌手大赛上获奖,但这也没有让王向荣对民歌的传承有十足乐观的心态。他承认获奖是好事情,但目前的现实是:过不了多久,歌手就会发现他的民歌根本就登不了大雅之堂,与那些名师教出的有着标准发声方法的民歌演唱家相比,他(她)的唱法无疑就太土了。而在向所谓的学院派、大腕学习*近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真正的民歌被都市化的过程,这个变化对于王向荣来说,是多么的不愿看到和不能接受,但现实往往就是那么残酷。

但王向荣还是有期待。他说他还要继续多带几个学生,把一些好的老先人给我们留下最好的东西,想办法唱到尽善尽美,让他们把他的民歌事业传承下去。他还想出一套他的民歌音像专辑,把他的精品节目,诸如信天游、二人抬、地方小曲收录进运河,让更多人了解民歌、热爱民歌,这些对他来说虽然尚需时日,但他坚信他的期待就像他的生息的黄土高原一样真实和可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