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对话中小学生 86岁院士何友声回母校对话中学生 倡导“切磋式”学习

2017-08-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 86岁院士何友声回母校对话中学生 倡导"切磋式"学习图片来源:大洋网"周一至周五8:30至12:30工作,午休,14:30至18:00工作.为保持精力,每天下午沿着400米跑道快走三至四圈."这份日程看上去和普通上班族并无二致,只不过,它的主人今年已经86岁高龄.昨日,由普陀区教育局和SMG东方广播中心主办的海上畅谈院士回母校系列活动来到晋元中学.该校1948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专家何友声和同学们分享他的成长历程,也透露他将工作热情保持至耄

原标题: 86岁院士何友声回母校对话中学生 倡导“切磋式”学习

图片来源:大洋网

“周一至周五8:30至12:30工作,午休,14:30至18:00工作。为保持精力,每天下午沿着400米跑道快走三至四圈。”这份日程看上去和普通上班族并无二致,只不过,它的主人今年已经86岁高龄。

昨日,由普陀区教育局和SMG东方广播中心主办的海上畅谈院士回母校系列活动来到晋元中学。该校1948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流体力学专家何友声和同学们分享他的成长历程,也透露他将工作热情保持至耄耋之年的奥秘。

从小想研究海洋

虽然高考在即,但院士学长的讲座仍然吸引了不少高三学生。从3个月研制出国产气垫艇“赶超英国”,到跨界研制探空火箭;从研制中国自主设计的船舶尾部减振装置,到探究水下兵器进出水面时如何减少撞击,再到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青草沙水库等涉水工程的水动力学论证……“院士校友”的传奇经历,让学生们称奇。

谈及专业选择,何友声说,当年,自己被北京大学、圣约翰大学和同济大学同时录取,是儿时的梦想,帮他做出了决定。他祖籍宁波,虽然4岁起就迁居上海,但每年都会随母亲回乡省亲。一路的海景、颠簸以及舟山附近渔民的清苦生活,深深烙进了他的记忆。

于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在他心中萌芽,能不能把船造得大一点、稳一点,让渔民的生活好一点呢?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同济大学,将流体力学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地球上70%的面积是海洋,力学知识的海洋更是无穷无尽,人的一生或许只能探索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何友声说,尊崇着内心的兴趣和志向,他就这样工作了一辈子。

倡导“切磋式”学习

在晋元中学,何友声度过了五年时光。他告诉学弟学妹,中学时代留给他三件宝。其一是爱国,时值抗日战争,日本老师要教学生背五十音图,他和同学们就悄悄在背诵时加入用上海话编成的顺口溜进行羞辱,最后不得不停课了事;其二是勤学,在校史馆保存的一张何友声当年的成绩单上,除了音乐是“乙”,其他科目全优。

何友声说,第三点,最让他受益终身,那就是“切磋”。时至今日,他仍能清晰地记得近20位当年老师的姓名,其中有“地方志大王”、鸳鸯蝴蝶派小说家、亚洲级的专业足球裁判……每个老师都有故事和绝活,也成了一扇扇他认知外部世界的窗。

1957年,何友声被选送到清华大学首届力学研究班深造,师从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等大师。当时的教学采用的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相互切磋的方式。不仅有老师提问,也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和老师共同探讨。

当晋元中学一名高一男问道,1963年,何友声在上海交通大学执教时也开设了“讨论班”,这一模式是否能在高中推广时,何友声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答案,“我非常主张和提倡讨论形式的学习,它可以促使思维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