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怎么缓解呢 四个方法教你如何预防调护

2018-10-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悸是自觉心跳加快且很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心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悸是自觉心跳加快且很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有心脏跳动异常快速,或者不规则等现象。主要症状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等,易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工作中,按摩下列穴道可以起到缓解、安神的作用。

1、指推檀中穴

位置:在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

按摩方法:取仰卧位,用拇指自下而上推擅中穴约2分钟,以胀麻感向胸部发散为佳。

2、按揉厥阴俞

位置:肩胛骨内侧,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按摩者双手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厥阴俞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揉至局部发热为佳。

3、按揉心俞穴

位置:肩脚骨内侧,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被按摩者俯卧位,按摩者站于一旁,双手拇指顺、逆时针方向各按揉心俞穴2分钟,以局部感觉酸胀、发热为佳。

4、指掐神门穴

位置:掌心向上,腕关节靠小指侧之腕横纹上。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掐住被按摩者神门穴约1分钟,至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

5、点按内关穴

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腕横纹上约3横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者用右手托住被按摩者前臂,左手拇指点按内关穴2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发散为佳。

注意事项

按摩穴位的时候一定要以有酸胀感为佳,要不然效果不好。

在按摩时,涂抹一些风油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预防调护

1.心悸患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2.饮食有节。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饮食。心气阳虚者思过食生冷;心气阴虚者忌辛辣炙煿;痰浊、瘀血者忌过食肥甘;水饮凌心者宜少食盐。

3.生活规律。注意寒暑变化,避免外邪侵袭而诱发或加重心悸。注意劳逸结合。

4.心悸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获效后亦应注意巩固治疗,可服人参等补气药,改善心虚症状,增强抗病能力。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胸痹、痰饮、肺胀、喘病、痹病等,对预防心悸发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并做好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