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药什么时候吃最好 7个降压药的使用原则介绍

2019-06-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降压药在哪个时间段吃最好?降血压药在每天的早起后和下午四五点服药效果最佳.目前很多患者不按照血压波动规律服药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我们的血压通常在早晨6-8点和

降压药在哪个时间段吃最好?降血压药在每天的早起后和下午四五点服药效果最佳。目前很多患者不按照血压波动规律服药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我们的血压通常在早晨6—8点和晚上6—8点会达到高峰,因此降压药应该在高峰到来之前服用,即早起后和下午4—5点服药最好,这样根据血压波动规律和降压药作用时间服药,才能够达到控制血压的最好效果。 降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 又称抗高血压药。是一类能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降压药主要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内皮素系统等对血压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系统而发挥降压效应。

降压药的使用原则

1服用降压药切忌急于求成,降压不能过快,应循序渐进,平稳降压。

2降压药宜选用分子长效药物,平稳控制血压上午与下午的两个高峰,并且分子长效药物3依从性好,可以覆盖偶尔漏服。

4选用药物应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5首次治疗应从单药开始,阶梯加药。严重高血压例外。

6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单药治疗效果。

7熟练掌握并坚持使用几个药物,新药、贵药、进口药未必是最好的。

8不能骤然停药或突然停掉某一药物。

9用药量须按规定剂量用足。

10选用不影响情绪和思绪的药。

大多数病人的药物治疗须持之以恒地继续下去,除非有必要改变治疗方案。

西药降压

1.利尿降压药:

(1)噻嗪类:如氢氯噻嗪等

(2)潴钾利尿剂: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3)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等

(4)袢利尿剂:呋塞米等

2.交感神经抑制药

(1)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利美尼定等。

(2)神经节阻断药:如樟磺咪芬等。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等。

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药:如卡托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 坎地沙坦等。

(3)肾素抑制药:如雷米克林等。

4.钙拮抗药:

(1)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短效),左旋氨氯地平(长效)等

(2)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

5.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

中药降压编辑

1.罗布麻:味淡涩性惊,平肝降压、清热利尿。

2.稀莶草:味苦性寒,祛风通络、清热降压。

3.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清肝、散结、化痰、降压。

4.钩藤:味甘性微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5.杜仲:性味甘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压。

6.决明子:性味甘寒,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低血脂及血压功,防止血管硬化。

7.石决明:味咸性寒,清肝明目、平肝潜阳功效。

8.茺蔚子:味甘性微寒,活血调经、凉肝明目、降压。

9.青木香:味辛苦性微寒。

10.地龙:即蚯蚓,味咸性寒,降压。

11.葛根:味甘辛性凉,改善头晕头痛、肢麻、耳鸣。

12.生槐花:味苦性微寒,降压及改善毛细血管脆性。

13.黄芩:味苦寒,使血压降低,改善头痛、胸闷、烦躁等症状。

14.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消食化积,活血降压。

15.淫羊霍:味辛甘,性温,补肾壮阳,祛风湿,降压。

16.吴茱萸:味辛苦、性热,疏肝下气,散寒止痛。

17.梧桐叶:味辛苦性凉,祛风湿、降压。

18.丹参: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具有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葛根解肌、升阳、生津,具有降血压、减慢心率、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及心、脑血液供应等作用

19.生地黄: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生地黄对心血管系统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20.三七:活血散瘀,对心脑血管起明显内皮素拮抗剂作用,起到扩张血管,增加心肌血供,减慢心率,降低心脏负荷,降低心肌氧耗和提高心肌供氧利用率作用。

21.昆布:具有补钾排纳功效,降压作用温和,降压效果确实可靠。将众原料相伍,可共奏滋阴益肾、镇肝息风、稳血压、通血管防并发之功。

22.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 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 头痛牙疼 等功能,乃祛瘟解热之良药。”在中国人们早就用天然石膏制成枕头,唐朝薛逢有诗《石膏枕》“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据中医理论及民间使用证明:高血压属热症,石膏性寒,用石膏磨制而成的石膏降压枕,以寒克热能自然调节脑神经和人脑正常温度,使脑血管正常工作,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长期坚持使用,能将血压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

用药七误区

误区一:难受了才吃药

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误区二:宁可相信广告不肯相信医生

高血压患者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延误病情的同时也蒙受金钱损失。

误区三:来回换药

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降压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

误区四:老盯着副作用

其实,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

有时候药用得好,副作用也能成为治疗作用。比如以硝苯地平为代表的二氢吡啶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可能会使心率增快,引起心悸 等副作用。

误区五:用药时间不对

血压会根据时间不停波动,因此,吃降压药要讲究“天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诱发心脑血管病急性发作。这类患者,晨起第一件事就是把降压药吃上,但很多人偏偏喜欢晨练完,或者吃完早饭再吃药,很容易导致意外。建患者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只有量体裁衣,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误区六:服药不测血压

测试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不仅要观察症状是否减轻,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每天测量血压。高血压病人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

误区七:跟风吃药

有些患者不去看医生,自己到药店买药吃,或是看身边人吃什么自己也吃,还有些人喜欢打听偏方、买降压帽、戴降压皮带,这些做法都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是种“有个性”的病,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随的其他疾病都不一样,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需要医生具体指导,不能自己擅自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