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陈策 超越亲情见大爱记黄州区陈策楼镇民政办公室主任万建林

2018-02-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牛年三月,春光明媚.我们三次造访万建林.走村串户,坐谈访问,干部群众,七嘴八舌,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他夸.他,敬孤老如父母,怜孤儿如亲生区委组织部长杜泉源说:"没有哪个老人不念他!"巴水河畔,烽火山下,便是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故乡--陈策楼镇.绿荫丛中,镶嵌着一片美丽的庄园,这便是黄州区陈策楼镇社会福利院.走进高大的门楼,迎面是一栋挺拔的四层楼房,左边是一溜新修建的平房,中间是漂亮的景观花坛,右边是置放各种器材的健身场.浏览环视,庭院整洁,道路宽敞,草木芳菲;水

牛年三月,春光明媚。我们三次造访万建林。

走村串户,坐谈访问,干部群众,七嘴八舌,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他夸。

他,敬孤老如父母,怜孤儿如亲生

区委组织部长杜泉源说:“没有哪个老人不念他!”

巴水河畔,烽火山下,便是党的“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故乡--陈策楼镇。绿荫丛中,镶嵌着一片美丽的庄园,这便是黄州区陈策楼镇社会福利院。走进高大的门楼,迎面是一栋挺拔的四层楼房,左边是一溜新修建的平房,中间是漂亮的景观花坛,右边是置放各种器材的健身场。浏览环视,庭院整洁,道路宽敞,草木芳菲;水面养鱼,圈里养猪,山上种果,地里种菜;餐厅、娱乐室、医务室、储藏室等基础设施,成龙配套。

走进老人的居室,家具、家电及其它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看食谱、听介绍,细打听,老人的生活衣食无忧,晚年有福。他们三天两头有荤吃,每个星期把餐加。换季有新衣,平时有“零花”。生日开小灶,过节发红包。临终有关怀,出游有计划。采访时, 74岁的范笃文老人非常感慨地对我们说:“院里环境好,生活好,服务好,有儿有女的人也比不了。可惜我老了,还要再活八年就好!”

所见所闻,令人感叹:这里是老人的幸福乐园,爱心的港湾!

营造这一幸福乐园和爱心港湾的,就是黄州区民政系统的爱心使者万建林。

万建林从小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后来参军入伍,在部队受了四年的政治熏陶,退伍后一直从事民政工作。他的母亲郑春枝,是这个福利院的第一任院长,曾经是“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的获得者,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对民政对象有着特殊的感情。

2005年7月,时年38岁的万建林,子承母业,以兼职院长的身份到福利院走马上任了。他秉承母亲的优秀品质,敬孤老如父母。老人们病了请医生,冷了添铺盖,胃口不好调着吃,相互怄气就劝解。06年6月,83岁的胡幼清因支气管扩张吐血,急需转院。

他半夜张罗,亲自送到黄州三医院;双眼失明的李采庭,想回原籍李家村探亲,他亲自安排其亲房侄儿接送到家。福利院的老人有痴呆,也有聋哑。为防他们万一走失回不来,他在老人们的衣服上统一印上“黄州区陈策楼镇福利院”的字样,还为每个老人定制胸牌,上面印有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要求老人必须挂牌出行。

谈及此事,老人们都不甚感慨,90岁的倪华金老人说:“别看我们院长是个男子汉,但他心细如丝,好多事比人家孝顺的儿女想得还周到。”

张新湾村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张玉阶,是个灾后重建户。虽然住的是新屋,但门是破的,桌子是垮的,窗子用尼龙纸蒙着,床用木棒撑着,简直就不是正常人过的日子。万建林在走访中发现这一情况后,严厉地批评村干部说:“政府的拨款到了位,但你们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当即督促村里为老人整修门窗、添置床、桌。最近,张玉阶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对我们说:“我双眼失明,不认得万主任这个人,但我看得见他那颗菩萨一般的心,是个好人啦。”

万建林敬孤老如父母,怜孤儿如亲生。豹子垴村一组妇女汪金石,早年因骨萎缩瘫痪,06年6月丈夫又因肺癌去逝,她与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吃低保度日。2006年9月,其女儿周秋明到离家8里之遥的聚星中学读书,为了保证小秋明读书、侍母两不误,万建林主动出面协调,由学校安排一间住房供她母女同住。

给他们添置了煤气灶、电饭煲、电视机,安装了有线电视,还给妈妈配置了轮椅。还每月准时送油送米上门,不让她母女为基本生活着急操心。

08年雪灾时,她们家的房屋也倒了。为了方便孩子读书,万建林决定为他们迁址重建。重建时,他亲自操持,从选址到进料,从拆屋到做屋,大包大揽跑满场。装修时,如开关、插座、大便器、出行走道等,都按残疾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安排,为她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遗憾的是,苦命的汪金石入住新房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万建林决定把爱心进行到底,将其女儿纳为“孤儿救助”,视为亲生。隔三差五就要到学校去看一看,还不忘给她捎上几支笔芯、几本纸,问她的成绩好不好,生活费用够不够。

一有头痛脑热就连忙带她看医生。在万建林的呵护下,小秋明已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牛年春节,小秋明回原籍看乡邻,湾下的奶奶、婶婶们见了,都忍不住要揪揪她那胖乎乎的小脸蛋,夸她越长越漂亮。还说这都是托了万主任的福,沾了共产党的光。

2009年3月13日,在全区社区民政工作大会上,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杜泉源深有感触地说:“我每次到陈策楼镇福利院都有新变化,万建林同志做好事、办实事、行善事,没有哪个老人不念他!作为民政人,就要像他那样,多为困难群众解难,多替党和政府分忧。”

他,扶危济困,有难必帮。

村民肖秋荣说:“正为难时,‘雪中送炭’就是他!”

3月21日下午,我们到王家店村采访。5组村民肖秋荣说:“我家是个女儿户,经济条件差,父亲身体很不好,为诊病花了不少钱。05年10月,父亲中风,我们把他送到黄州脑血管医院治疗,因钱不够又拉回来了。正为难时,是万主任‘雪中送炭’,给我们送来了2400元钱,救了父亲的命,我们忘不了他的救助之恩。”

采访三天,所到之处,有关万建林的爱心故事,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他视人民如父母,把爱心真诚地捧给了父老乡亲。

年近古稀的祠堂湾村村民马启米,因近亲结婚,儿女都是痴、呆、傻,屎尿来了就地撒,家境十分困难,是个低保户。08年因中风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因不知政策没有申请救助。万建林在与他的一次闲聊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主动带他跑医院、搜集材料、取票证,为他追补大病救助3800元。

人说“有求必应”。万建林扶危济困,是不求自应。哪里有渴望的眼睛,他就到哪里播洒雨露滋润。

2008年,浒子口村5组村民孙莲珍,三个月内,丧夫又失子,折梁断柱的遭遇使她如坠深渊。万建林得知此事后,亲自深入到该村河段的挖沙船队,发出爱的呼唤,为她组织捐款15000多元,又把她纳入低保对象,每月救助80元。帮助孙莲珍从巨大的悲痛中站起来,树立起活下去的信心。

万建林助孤能创新,帮钱帮物,还要注入“感情添加剂”,使党的救助政策充满人情味,更具人性化。

盂钵桥村祁欢、祁新姐弟俩,其母10年前因肝癌去世,7年后其父又以同病相随。父亲走时,弟弟不满10岁,姐姐刚满16春,还是个乙肝患者。万建林在下乡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忙给他们申办了高额低保和孤儿救助。

08年雪灾,姐弟俩和其孤残叔父的住房一块儿倒了。重建时,万建林怜其叔父孤残无亲,悯其姐弟年幼无靠,决定在不改变两家五保和低保待遇的前提下,“共建新居,组合成家”。他的这个创意得到了他们叔侄的赞同和乡亲们的赞赏。现在,这个由孤老孤儿组合的家庭,老有所帮,少有所依,生活得十分和谐融洽。其腿残叔父祁景春说:“好人总能使坏事变好事,一场雪灾不仅使我住上了新屋,还得了一双懂事的儿女。”

雷锋同志有句名言:“共产党员的责任是无边的”。万建林的责任心似乎也没有边。

2005年腊月,万建林到张家铺村“访贫问苦”时,得知该村老人马胡氏高寿103岁,因其家人不懂政策,从未得过什么特别照顾。回到镇里,便主动找到老龄委,为之申报百岁老人生活补助。老龄委的同志跟他打趣说,“你呀,真是个‘万事管’,我们的事,你也帮着办。”他笑着回答说,“可能是我长期服务老人,养成了习惯。”

他,把公家的事当自家的事办,而把自家的事却当成了“三下五去二”

爱人程小红说:“家里的事指望不了他!”

被采访的干部和群众,对万建林有一个共同的评价:这个人很负责,肯为老百姓做好事,是个好同志、好干部。

但是采访其爱人程小红后,我们发现:作为父母的儿子,儿女的父亲,爱人的丈夫,他都做得很不够。

他爱人是个好媳妇。自打万建林从事民政工作后,她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大小事儿一肩挑。在陈策楼镇,她是养鱼专业户,已经养鱼6年。养鱼很辛苦,她养了20多亩水面。买鱼苗、购饲料,从喂养到捕捞,从来都是她一人唱主角,好像这鱼池跟万建林没有关系。

2008年8月的一天,程小红的鱼池因缺氧“翻黄”,损失3万多元。看着水面白花花的死鱼,他爱人欲哭无泪。她有丈夫,可丈夫没帮她,真难为了这个女人!假如她嫁的不是万建林,兴许没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即将到手的血汗钱打了水漂,万建林也心痛万分,但他确实分身无术。鱼池“翻黄”的那几天,正是镇福利院大搞基本建设的关键时刻。他是一院之长,自当亲自挂帅。泥工、木工、民工要安排;砖瓦、水泥、木材要购进;施工质量要把关,还要兼顾民政办的工作。因此, “自己的和尚念不了自己的经”。爱人对此是知道的,好在她通情达理,没有大吵大闹。

采访时,程小红对我们说:“我们各做各的,已经习惯了,家里的事指望不了他!”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瞎说,她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例举了一连串事实:

“我们两个孩子读书,女儿已经上了高中,他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那还是因为我感冒发烧起不了床。”

“他大哥是个哑巴,二哥在武汉,父母身边尽孝的唯独只有他。2008年雪灾时,他母亲胆结石病发了,他正忙着救灾,是我和寡居的弟媳送到黄州住院的。”

“2008年腊月二十五,我弟弟结婚,他忙着给困难户送温暖,郎舅关系这么亲,他都没有参加,拜客时只有捉住我这个姑儿盘。”

“2009年3月14日,我娘家侄儿做周岁,亲戚们都赶去祝贺,他却忙着与建筑单位签订福利院鱼塘的扩建合同,又缺席了。”

通过采访逐一求证,万建林一向是把公家的事当自家的事,而自家的事却从不当回事。民政大事他是“阵阵不离穆桂英”,而家务大事,他总是“临阵脱逃”。并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家,而是那个拥有3700多名民政对象的大“家”,教他一刻也放不下。他说,“民政部门是大社会中的‘小政府’,部门不大摊子大,人员不多事务多。群众利益无小事,件件要当大事抓。我既是民政办主任,就要主好事、尽责任。”

他,身兼三职,三套马车一起拉,总是跑第一。

副镇长吴佑四说:“陈策楼镇的民政工作真亏了他!”

3月27日,副镇长吴佑四接受采访。

他说:“其他乡镇民政办有主任、会计、福利院长,只有我镇万建林是主任、会计、院长一肩挑。民政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千家万户,一年到头都很忙,但各方面的工作他都干得很不错,真是亏了他。”

75平方公里的陈策楼镇是个老苏区,约3万人口的农业大镇,贫困人口占10%。“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救灾、救济、救助等各方面的工作,就靠这一根针去缝合

陈策楼镇福利院在2002年以前,是“全省农村百强福利院”。到万建林母亲退休时,账上还结余一万多元。没想到三年之后,债台高筑,5名服务员的工资没着落,65名孤老的生活没保障。在揭不开锅的时候,镇委书记罗京平不得不亲自出面“化缘”,为之借米、赊煤。

到2005年7月,万建林以兼职院长的身份走马上任时,福利院的基本生活已是难以为继,还背着一个10多万元的债砣子。他抱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福利院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动员全体院民,自力更生,大力发展院办经济,养猪、养牛、养鱼,搞大棚种菜,实现以院补院。

到2006年底,院里的债务还清了,老人的生活改善了,服务员的工资兑现了;2007年,他争取扶持资金10万元,维修了院民楼,铺设了一条长130米的水泥路,给老人添置了衣服和家具,安装了有线电视;2008年,投资38万元重建了平房和门楼,硬化和绿化了庭院道路;2009年,又投资10万元,改造了院内的精养鱼池。

同样是三年多时间,实现了基本生活、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三个大跨越。把一个濒临倒闭的福利院领进了“全省模范福利院”的行列,获此殊荣的全市只有两家。

作为福利院院长,他的确棒。

2007年4月,因患肛周脓肿的万建林,终于在拖延了一个多月之后住进了黄州中心医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全区农村低保工作启动了。这是涉及救助困难群众的大事,无人替代的他未等伤口愈合,便提前出院了。因不能行走,他只能用电话逐村布置工作,由于伤口不能缝针,全靠自然愈合,每换一次药,都疼痛难忍,但他依然忍痛坚持工作。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趴在床上办公,按上级的要求,对各村上报的报表和材料进行逐一审核,最终审定出296个低保户,按时完成了摸底上报任务,且户数最多、质量最高。

2007年-2008年,民政办各类过帐经费共计3649430元;2005年-2008年,福利院由他经手的过账经费有108万元。所有资金,都进行了公示,经多次审计检查证明,经费发放程序规范,使用对象准确,票据票证真实,手续清楚无误,没有违纪违规现象。

作为民政办会计,他蛮称职。

2008年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雪灾肆虐陈策楼,全镇倒损民房420多户,是黄州的重灾区。雪灾严峻地考验着要把执政为民的思想落到实处的万建林。那段时间,他是忙得饭不落肚,脚不沾地,没日没夜连轴转。做到查灾到村头,核灾到户头,报灾计算到“零头”,救灾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灾民心里头。

恢复重建时,他从早到晚穿梭于各个村组之间,张罗人员、落实场地、组织施工等,天天都在第一线摸爬滚打。到5月下旬,全镇251户倒房户全部完成了重建任务。

擂鼓山村8组村民程永恒,父母双亡,是个困难户。刚满十八岁,就独自外出打工。08年雪灾,他的房屋也倒了,他从亲戚那里得知消息后,既焦虑又苦恼,但又无可奈何,只有含着眼泪往肚里吞。万建林看他孤苦伶仃,根本没有能力恢复重建,如果现在不乘机帮一把,以后必定无家可归。

为此,万建林找到其伯父,叫他承个头,谁知遭到其婶母的百般阻挠,他四次上门才把工作做通。最后由镇里出钱补助,亲戚帮忙凑份子,村里帮工帮料,帮程永恒建成了一楼一底两间新房。牛前春节前夕,程永恒带着刚谈上的女友,高高兴兴回家看新房。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他抱起媳妇打转转,特别兴奋地说:“哇噻,我们终于有家了!”

在采访中,我们从万建林口里得知,那次雪灾倒房的大多情况特殊,其中不乏残疾人户、外出打工户、有女无儿户、老少相依为命户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万建林深感对他们不重视不行,不为他们作主不行,不对他们负责到底不行。全镇类似上述情况、由万建林亲自操持、当家作主重建的多达30户。

作为民政办主任,他很优秀。

万建林自从事民政工作以来,以超越亲情的服务态度,超越负荷的工作热忱,在全区乃至全市民政系统树立起一面又一面先进的旗帜。在全区,陈策楼是“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在全省,陈策楼是“民政工作全优镇”。他本人先后18次被省、市、区评为 “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共产党员”。

但是没有人会想到,他至今还是一个编外干部。结束采访时,他这样坦露了自己的心迹,他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骨子里有劳动人民的本色。同时我还是一名退伍军人,身上还有尚未蜕变的政治元素。每次下乡,我看到可怜人的身影,见到渴望的眼神,听到求助的诉说,我就感到民生责任大于天。良知呼唤我要努力工作,不能愧对一方百姓。”

真心、真情、真诚、真意,折射出来的是善良、纯朴、厚德的人性光辉。我们看到:爱并非只缘自血浓于水,超越亲情更见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