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2018-04-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TAG:印章 台北 故宫博物院 萌生于商周的玺印,至春秋战国,随着政治的变动与商业的蓬勃,「征信」需求愈加迫切,所谓「苏秦佩六国相印」,「古玺」便是在此背景下大量产生了.精致的印型.巧设的印面布局,是战国古玺的特色.而奇诡的印文结构,正见证「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战国纷乱史话. 玺印风华称第一 --战国古玺 秦文一统汉堂堂--秦汉印 秦始皇统一天下,中止战国文字乱象.以秦地文字编为<仓颉篇>等字书,确定篆形,颁布通行.因权量诏版往往以刀凿刻铭,影响所及,多数秦印虽有田字格或日字格的方整框限,却

TAG:印章 台北 故宫博物院 萌生于商周的玺印,至春秋战国,随着政治的变动与商业的蓬勃,「征信」需求愈加迫切,所谓「苏秦佩六国相印」,「古玺」便是在此背景下大量产生了。精致的印型、巧设的印面布局,是战国古玺的特色。

而奇诡的印文结构,正见证「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战国纷乱史话。 玺印风华称第一 ——战国古玺 秦文一统汉堂堂——秦汉印 秦始皇统一天下,中止战国文字乱象。以秦地文字编为《仓颉篇》等字书,确定篆形,颁布通行。

因权量诏版往往以刀凿刻铭,影响所及,多数秦印虽有田字格或日字格的方整框限,却颇得自由不羁的朴拙生趣,耐人玩味。 汉初承秦制而渐多规范,四字方块式的汉篆布局,平整均匀,成为汉印的最大特色。

新莽铸印多五字印,印钮亦精。东汉印篆堂堂,寓变化于毫芒。至末期趋于僵化或草率,遂另出「急就」凿印新格。 秦文一统汉堂堂——秦汉印 朱篆九叠新花押─唐宋元明印 纸张与印刷术的普及,改变了用印方式──由封泥易为钤朱色。

印面加大、除圆转屈绕的九叠篆外,也出现隶楷书的官私印。宋元流行签字式的花押,颇多奇趣。 辽、西夏、金、元皆有自创的民族文字,铸印之际,则仿汉文篆体排列布印,为印史别支。 朱篆九叠新花押─唐宋元明印 劲利粗豪别体多─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以后,楷书跃为通行字体,古篆失去实用的依托,但在慕古的心理下,仍将被草率讹简并方折变形的篆字,刊刻在墓志题铭与印章上。

除了细锐劲利和粗豪厚拙的新印风与别体篆外,多样的钮式、子母套印、多面印,也是此期的特色。

劲利粗豪别体多─魏晋南北朝印 驱刀如笔意自如——明清篆刻 文人篆刻兴起于明中晚期,文彭、何震等人以追仿秦汉古印朴厚以济时弊为名,创出个性印风并衍生吴门(文彭)、徽(何震)、娄东(汪关)等流派。

清中叶干隆嘉庆时期,金石学兴盛,促使印人扩大取材,令印文印风产生钜大变革,浙派(西泠八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及杨 澥等)与皖派(邓石如、吴熙载等)均影响及于晚清。

而赵之谦取资丰沛、印面边款构思精赡、奏刀大胆,更开启印外求印的新境界。 雄奇清劲各新妍——清末民国篆刻 晚清诸大家各具风格,然以其表现方式,可约别为雄奇与清劲二路。 清劲一路由邓派的赵仲穆、徐三庚以下,启新浙派(胡匊邻、赵时棡)与偏光洁的黟山派(黄士陵、李尹桑、邓尔雅),影响及于专攻精致朱白文如王福庵、赵鹤琴、方介堪、陈巨来、曾绍杰等人。

雄奇一路主要有吴昌硕、齐白石两大家,吴派浑朴(继之者有钱瘦铁、王个簃等)、齐派恣肆。

另有赵古泥、邓散木别出心裁,特重章法变化,今吴平得其真传。 王壮为初学黟山,后追吴派苍浑,兼得二美;台静农以书家之笔、文人之性治石,亦颇得「游戏神通」妙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