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春之墓 “《朝阳沟》之父”杨兰春的传奇人生

2018-02-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毅同志为他鸣不平,周总理指示解救他,毛主席亲切接见他.他所创作的豫剧<朝阳沟>50多年来久唱不衰,改变了一代人的理想.在中原大地上,也许你不精通戏剧,但你肯定知道豫剧;也许你不知道杨兰春,但你肯定听说过<朝阳沟>.豫剧<朝阳沟>作为杨兰春的代表作,自1958年诞生至今,久经磨炼,成为现代戏经典,许多名段久唱不衰.杨兰春本人被誉为"<朝阳沟>之父".在戏曲发展史上,有时一个剧种的维持.繁衍和兴盛往往系于一人.就像当年的豫剧有樊粹庭.川剧有

陈毅同志为他鸣不平,周总理指示解救他,毛主席亲切接见他。他所创作的豫剧《朝阳沟》50多年来久唱不衰,改变了一代人的理想。

在中原大地上,也许你不精通戏剧,但你肯定知道豫剧;也许你不知道杨兰春,但你肯定听说过《朝阳沟》。豫剧《朝阳沟》作为杨兰春的代表作,自1958年诞生至今,久经磨炼,成为现代戏经典,许多名段久唱不衰。杨兰春本人被誉为“《朝阳沟》之父”。

在戏曲发展史上,有时一个剧种的维持、繁衍和兴盛往往系于一人。就像当年的豫剧有樊粹庭、川剧有黄吉安、秦腔有范紫东、评剧有成兆才、河北梆子有杨韵谱一样,新中国成立后豫剧的现代发展有杨兰春。杨兰春就是中原大地上的戏曲艺术之魂灵。

一张卖身契入得戏曲门

杨兰春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20年,杨兰春出生于太行山区的一个小山村——河北省武安县。由于自幼家境贫寒,他读了三年小学就辍学了。

为了能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分担一点忧愁,也为了自己能混上一顿饱饭,13岁起,杨兰春就开始往外跑了。

他当过和尚,随着寺院的僧人为人家举行葬礼和祭奠亡灵时敲敲木鱼,平时就给寺院捡捡柴火,喂喂牲口。

他做过补锅匠,先是给师父拉风箱烧火,后来替师父挑担子。

因为想唱戏、会唱戏,最终他去了武安落子班杜更会,并与师父签下了一纸契约:“立嘱徒弟杨有根(杨兰春),甘愿在杜更会名下为徒。三年满,四年圆,悬梁服毒,投河奔井,死不见骨头,活不见肉,与师父一概无干。”

因为会唱戏成为革命人

1938年,杨兰春参加了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当时一位八路军团长刘昌毅爱好戏曲,听说杨兰春会唱戏,马上找到他说:“你是我的兵了,马上跟我走!”就这样,杨兰春正式参加了八路军。

全国解放后,他被推荐去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学习期间,他与田汉合作改编歌剧《小二黑结婚》并作为歌剧系的毕业演出曲目,获得成功。1958年,他因写了《朝阳沟》等5个剧本而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强制下放劳动改造,挨饿受难、病魔缠身,险些丢了性命,是陈毅同志为他鸣不平摘掉了帽子。“文化大革命”中,杨兰春成了“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在河南的代表人物被关进了牛棚,是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解救了他。

师从生活为民写戏

生活中纯朴、平易、真诚的杨老,戏剧上在不断地创新,他不重复自己,更不重复别人,他的每出戏都有着鲜明的特色,都打上了杨派艺术的烙印。他编导的以《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戏,许多唱段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已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豫剧新流派。老戏剧家郭汉城赞誉他是“改戏的功臣,现代戏的闯将”。

1963年12月31日晚,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朝阳沟》。那晚的演出,演员们的精神状态非常好,超水平地发挥了各自的演技。演出结束后,毛主席走上舞台慰问演职人员。当时,大家都像孩子似的蹦了起来,争着要和主席握手合影。

在年近八旬时,杨老离休不离戏,又相继创作了《家里家外》、《山上山下》两个现代戏,改编了《秦雪梅训子》、《苗郎审爹》两个传统戏。

有人说,杨老编导的戏曲之所以深受大家喜欢,是因为他的创作总能追随时代、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中原父老。所以,长久以来,农民称他的戏是“农民戏”,中原人称他的戏是“乡土戏”,理论家称他的戏是“生活戏”。

而他却说:“我在部队是穿军装的农民,到地方是穿干部服的农民,吃的还是农民爱吃的面条,说的还是农民的家常话。我天生血管里流淌的是农民的血,胸膛里跳动的是农民的心,用农民的语言写戏,让农民喜欢看,听得美,哼着唱。”

的确,杨老的创作全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在中州大地上,许多地方都曾留下杨老的足迹、有杨老结交的朋友。1957年,他去登封曹村;1958年他到林县“英雄渠”工地;1960年,他到方城。有了这些底子,杨老还不满足。

粉碎“四人帮”后,他为了了解新时期农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又在1981年到他在解放战争中打过仗的洛宁、栾川、新安等县转了半年,走村串户,在生活中汲取新的营养。杨老下乡不记笔记,不带录音机,特别重视和群众交朋友谈心。

因为经常下乡,杨老为了更好地接近群众又不给群众添麻烦,总喜欢提着他的一套“小灶”家具——小油气炉子和锅碗瓢勺,饿了就自己下面条吃。因为喜欢吃面条,杨老曾被大家笑称为“面条协会会长”。

杨老视戏剧艺术为自己的生命,为了发展戏剧事业,他恨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戏剧界同行们称他为“敢死队”队长。

坚持为观众写戏的杨老自然也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在网上的戏迷论坛中,一位戏迷留言:在河南的戏曲舞台上,涌现出过许多一流的表演艺术家。但是,在这些表演艺术家的背后,同样有一大批戏剧工作者在默默地辛勤地耕耘。在河南戏曲史上,有一位老人是不能忘记的。他,就是杨兰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