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岩病逝 《红岩》作者杨益言逝世 享年92岁

2017-1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财新网](记者 刘爽爽)2017年5月19日上午10点25分,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在重庆逝世,享年92岁.杨益言与狱友罗广斌根据亲身

【财新网】(记者 刘爽爽)2017年5月19日上午10点25分,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在重庆逝世,享年92岁。杨益言与狱友罗广斌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红岩》,塑造了“江姐”“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等经典英雄形象。

杨益言原籍四川省武胜县,1925年11月18日生于重庆。战乱年代,杨益言先后在四川武胜县和重庆完成了初高中学业。抗战时期,同济大学从上海内迁到重庆。1944年,19岁的杨益言考取了同济大学工学院电机系,抗战胜利后,跟随学校迁回上海读书。

在校期间,杨益言成为上海中共地下学联机关报的负责人。1948年初,因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抗议国民党统治,杨益言被逮捕。被释放后,他回到重庆中国铅笔厂职工夜校任教。

《红岩》的写作素材,源于杨益言、罗广斌的狱中经历。1948年8月,22岁的杨益言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在狱中,他结识了江竹筠(“江姐”原型)、罗广斌等人,也亲自经历、见识了铁锁链、竹签、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

“老虎凳”是将受刑者被绑到长凳上,脚腕下面不断垫砖头,一般垫到第四层,受刑者的膝盖会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粉碎性骨折。为了抗争,狱中难友曾秘密召开追悼会、集体绝食等。也有短暂的欢乐时光,杨益言后来回忆,1948年春节,监狱里开联欢会,他表演了二胡,罗广斌脚戴铁镣表演了踢踏舞。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听到消息的狱友大受鼓舞,罗广斌和舍友们秘密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1月重庆解放后,杨益言、罗广斌获救。他们联合难友刘德彬共同创作了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记叙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经历。1958年,三人又在刊物《红旗飘飘》上合作发表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杨益言、罗广斌彼时同在重庆共青团工作,常常一起做报告,宣传革命教育。后来,组织上要求整理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材料,指定了他们二人共同执笔创作以此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重庆市委给他们安排了两间平房,从1959年开始,他和罗广斌白天走访革命前辈、收集材料,晚上写作,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他们因为这项写作任务每天可以分得一个小馒头。

1961年,他们完成了40余万字的小说《红岩》,当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印数超过一千万册。全书通过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联系社会背景,又用川东地下党机关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把这三条线索联结在一起,汇聚到狱中斗争上,着力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与敌人进行的最后斗争,塑造了一批感人至深的烈士形象。

小说出版后极受欢迎,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

1979年,杨益言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他又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据杨益言女儿杨小谊回忆,父亲从来不愿在子女面前提及自己在渣滓洞的经历和《红岩》创作有关的任何事情。“我所知道的关于父亲和《红岩》的故事跟大家一样多,父亲从未单独再给我讲过,到现在都如此。”2012年,在接受重庆媒体采访时,杨小谊说道。小时候,她曾好奇地问过父亲,杨益言的回答是“大人的事小孩不要管”,并告诉她们姐妹几人,“任何时候都不准打着他或者《红岩》的招牌为自己行方便。”

上世纪60年代,杨益言就把收到的《红岩》稿费全部作为党费上交了,并于2001年将《红岩》的手稿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杨小谊说,近几年,因年老多病,父亲已经口不能言,前段时间突然出现吸入性肺炎,导致病情恶化,不过老人走得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