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如何减‘虚胖’?冯小刚:创作者不能总跟潮流走

2019-0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海口10月22日电(记者李岩)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特别是今年国庆档票房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在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第一个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与会的50位海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投资人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 eof showBodyUI

人民网海口10月22日电(记者李岩)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特别是今年国庆档票房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在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第一个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与会的50位海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投资人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

随着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日渐成熟,人们选择影片越来越趋于理性,“他们需要看到更多拥有奇思妙想的,有创意的优质电影作品。”冯小刚认为,受众不再会去被动接受同一种类型影片,“一个人拍青春片成功了,后面10多个人跟着拍,一部枪战片成功了,后面一窝蜂的都是枪战片。时间长了,观众迟早得烦。”

以刚刚调档11月18日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从叙事风格到拍摄手法,“它都具有自己的特质,不会和任何题材的电影撞车,给人一种新鲜感。”冯小刚表示,电影是拍给未来的人看的影像作品,所以,它不能总跟潮流,失去自己的创作方向。

对此,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更表示:从去年的国产片大热到今年的“平缓退潮”,市场已经用最直白的票房递减来反映中国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品质亟待提升。“作为从业者,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把关注焦点放回电影质量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寻求解决之道。”

“品质和责任都需要放在心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坦言,提高电影品质一是要选择好的剧本内容,对观众负责。二是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作品负责。三是要具有包容性,让更多的年轻创作人加入团队,允许他们做一些新类型片的尝试,增加影片种类的多样性,对市场负责。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见证了中国香港电影三十年前“黄金时代”的编剧文隽笑言,香港电影作为最了解市场,最接近好莱坞电影类型的片种之一,时至今日正面临巨大挑战。

文隽曾因投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内地电影人的香港编剧,“细分电影市场更有利于满足不同观众需要,让整个电影市场趋向更健康方向发展。这是电影商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寻龙诀》《天下无贼》等影片的监制陈国富认为,电影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才能做好商业电影,“了解市场,不是完全听从观众,而是要懂得他们内心喜欢什么”。陈国富坦言,“任何成熟的制片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观众趋向和观影习惯。我们不能轻视观众,放大自己,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和他们在一起,做到细致入微,严谨到不让他们找出任何纰漏。”

韩国著名导演金成洙介绍,在90年代韩国电影进入复苏阶段,当时本土电影仅占全国电影市场的10%,而发展到2000年后,这个数字跃升到50%,“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观众会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他们可以感动,制作不同电影,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影市场虚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粉丝经济”,一位参会的电影发行方代表在论坛自由讨论时说,“这群人,他们不会考虑影片质量,只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走进电影院,所以,我们不该单纯地用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来决定电影本身好坏。”

在论坛上,冯小刚直言演员自身素质要提升,并指出表演专业的学生,经常上到大三大四,就放羊了。因为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了,而演员演出的时候有些方言很久都学不会,“其实大四这一年,他完全可以找方言的老师教她台词。每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掌握4种方言。起码语言能力提升了,拍戏时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除了对专业电影人的培养,影片本身的文化属性亦至关重要,“文化特质都没有了,审美就没有了,还存在什么创作?”导演何平严肃地说“观众的审美习惯是需要建立的,如果天天都在拉低人们的观影习惯,那电影就死了。”

编剧芦苇认为文化特质的缺失,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的混乱有关,“我们要警惕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氛围。”

导演孙周承认,这甚至让创作人感到尴尬“因为电影市场有时候就是唯利是图。文化是无价的,我们作为导演,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趋同,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内心坚守,不能让我们文化特质电影消失,这是我们中国所有电影人的责任和要求。”

人民网海口10月22日电(记者李岩)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特别是今年国庆档票房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在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第一个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与会的50位海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投资人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

随着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日渐成熟,人们选择影片越来越趋于理性,“他们需要看到更多拥有奇思妙想的,有创意的优质电影作品。”冯小刚认为,受众不再会去被动接受同一种类型影片,“一个人拍青春片成功了,后面10多个人跟着拍,一部枪战片成功了,后面一窝蜂的都是枪战片。时间长了,观众迟早得烦。”

以刚刚调档11月18日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从叙事风格到拍摄手法,“它都具有自己的特质,不会和任何题材的电影撞车,给人一种新鲜感。”冯小刚表示,电影是拍给未来的人看的影像作品,所以,它不能总跟潮流,失去自己的创作方向。

对此,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更表示:从去年的国产片大热到今年的“平缓退潮”,市场已经用最直白的票房递减来反映中国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品质亟待提升。“作为从业者,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把关注焦点放回电影质量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寻求解决之道。”

“品质和责任都需要放在心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坦言,提高电影品质一是要选择好的剧本内容,对观众负责。二是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作品负责。三是要具有包容性,让更多的年轻创作人加入团队,允许他们做一些新类型片的尝试,增加影片种类的多样性,对市场负责。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见证了中国香港电影三十年前“黄金时代”的编剧文隽笑言,香港电影作为最了解市场,最接近好莱坞电影类型的片种之一,时至今日正面临巨大挑战。

文隽曾因投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内地电影人的香港编剧,“细分电影市场更有利于满足不同观众需要,让整个电影市场趋向更健康方向发展。这是电影商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寻龙诀》《天下无贼》等影片的监制陈国富认为,电影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才能做好商业电影,“了解市场,不是完全听从观众,而是要懂得他们内心喜欢什么”。陈国富坦言,“任何成熟的制片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观众趋向和观影习惯。我们不能轻视观众,放大自己,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和他们在一起,做到细致入微,严谨到不让他们找出任何纰漏。”

韩国著名导演金成洙介绍,在90年代韩国电影进入复苏阶段,当时本土电影仅占全国电影市场的10%,而发展到2000年后,这个数字跃升到50%,“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观众会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他们可以感动,制作不同电影,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影市场虚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粉丝经济”,一位参会的电影发行方代表在论坛自由讨论时说,“这群人,他们不会考虑影片质量,只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走进电影院,所以,我们不该单纯地用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来决定电影本身好坏。”

在论坛上,冯小刚直言演员自身素质要提升,并指出表演专业的学生,经常上到大三大四,就放羊了。因为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了,而演员演出的时候有些方言很久都学不会,“其实大四这一年,他完全可以找方言的老师教她台词。每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掌握4种方言。起码语言能力提升了,拍戏时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除了对专业电影人的培养,影片本身的文化属性亦至关重要,“文化特质都没有了,审美就没有了,还存在什么创作?”导演何平严肃地说“观众的审美习惯是需要建立的,如果天天都在拉低人们的观影习惯,那电影就死了。”

编剧芦苇认为文化特质的缺失,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的混乱有关,“我们要警惕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氛围。”

导演孙周承认,这甚至让创作人感到尴尬“因为电影市场有时候就是唯利是图。文化是无价的,我们作为导演,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趋同,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内心坚守,不能让我们文化特质电影消失,这是我们中国所有电影人的责任和要求。”

人民网海口10月22日电(记者李岩)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特别是今年国庆档票房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在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第一个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与会的50位海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投资人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

随着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日渐成熟,人们选择影片越来越趋于理性,“他们需要看到更多拥有奇思妙想的,有创意的优质电影作品。”冯小刚认为,受众不再会去被动接受同一种类型影片,“一个人拍青春片成功了,后面10多个人跟着拍,一部枪战片成功了,后面一窝蜂的都是枪战片。时间长了,观众迟早得烦。”

以刚刚调档11月18日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从叙事风格到拍摄手法,“它都具有自己的特质,不会和任何题材的电影撞车,给人一种新鲜感。”冯小刚表示,电影是拍给未来的人看的影像作品,所以,它不能总跟潮流,失去自己的创作方向。

对此,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更表示:从去年的国产片大热到今年的“平缓退潮”,市场已经用最直白的票房递减来反映中国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品质亟待提升。“作为从业者,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把关注焦点放回电影质量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寻求解决之道。”

“品质和责任都需要放在心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坦言,提高电影品质一是要选择好的剧本内容,对观众负责。二是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作品负责。三是要具有包容性,让更多的年轻创作人加入团队,允许他们做一些新类型片的尝试,增加影片种类的多样性,对市场负责。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见证了中国香港电影三十年前“黄金时代”的编剧文隽笑言,香港电影作为最了解市场,最接近好莱坞电影类型的片种之一,时至今日正面临巨大挑战。

文隽曾因投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内地电影人的香港编剧,“细分电影市场更有利于满足不同观众需要,让整个电影市场趋向更健康方向发展。这是电影商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寻龙诀》《天下无贼》等影片的监制陈国富认为,电影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才能做好商业电影,“了解市场,不是完全听从观众,而是要懂得他们内心喜欢什么”。陈国富坦言,“任何成熟的制片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观众趋向和观影习惯。我们不能轻视观众,放大自己,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和他们在一起,做到细致入微,严谨到不让他们找出任何纰漏。”

韩国著名导演金成洙介绍,在90年代韩国电影进入复苏阶段,当时本土电影仅占全国电影市场的10%,而发展到2000年后,这个数字跃升到50%,“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观众会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他们可以感动,制作不同电影,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影市场虚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粉丝经济”,一位参会的电影发行方代表在论坛自由讨论时说,“这群人,他们不会考虑影片质量,只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走进电影院,所以,我们不该单纯地用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来决定电影本身好坏。”

在论坛上,冯小刚直言演员自身素质要提升,并指出表演专业的学生,经常上到大三大四,就放羊了。因为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了,而演员演出的时候有些方言很久都学不会,“其实大四这一年,他完全可以找方言的老师教她台词。每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掌握4种方言。起码语言能力提升了,拍戏时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除了对专业电影人的培养,影片本身的文化属性亦至关重要,“文化特质都没有了,审美就没有了,还存在什么创作?”导演何平严肃地说“观众的审美习惯是需要建立的,如果天天都在拉低人们的观影习惯,那电影就死了。”

编剧芦苇认为文化特质的缺失,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的混乱有关,“我们要警惕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氛围。”

导演孙周承认,这甚至让创作人感到尴尬“因为电影市场有时候就是唯利是图。文化是无价的,我们作为导演,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趋同,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内心坚守,不能让我们文化特质电影消失,这是我们中国所有电影人的责任和要求。”

人民网海口10月22日电(记者李岩)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特别是今年国庆档票房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在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第一个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与会的50位海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投资人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

随着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日渐成熟,人们选择影片越来越趋于理性,“他们需要看到更多拥有奇思妙想的,有创意的优质电影作品。”冯小刚认为,受众不再会去被动接受同一种类型影片,“一个人拍青春片成功了,后面10多个人跟着拍,一部枪战片成功了,后面一窝蜂的都是枪战片。时间长了,观众迟早得烦。”

以刚刚调档11月18日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从叙事风格到拍摄手法,“它都具有自己的特质,不会和任何题材的电影撞车,给人一种新鲜感。”冯小刚表示,电影是拍给未来的人看的影像作品,所以,它不能总跟潮流,失去自己的创作方向。

对此,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更表示:从去年的国产片大热到今年的“平缓退潮”,市场已经用最直白的票房递减来反映中国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品质亟待提升。“作为从业者,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把关注焦点放回电影质量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寻求解决之道。”

“品质和责任都需要放在心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坦言,提高电影品质一是要选择好的剧本内容,对观众负责。二是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作品负责。三是要具有包容性,让更多的年轻创作人加入团队,允许他们做一些新类型片的尝试,增加影片种类的多样性,对市场负责。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见证了中国香港电影三十年前“黄金时代”的编剧文隽笑言,香港电影作为最了解市场,最接近好莱坞电影类型的片种之一,时至今日正面临巨大挑战。

文隽曾因投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内地电影人的香港编剧,“细分电影市场更有利于满足不同观众需要,让整个电影市场趋向更健康方向发展。这是电影商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寻龙诀》《天下无贼》等影片的监制陈国富认为,电影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才能做好商业电影,“了解市场,不是完全听从观众,而是要懂得他们内心喜欢什么”。陈国富坦言,“任何成熟的制片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观众趋向和观影习惯。我们不能轻视观众,放大自己,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和他们在一起,做到细致入微,严谨到不让他们找出任何纰漏。”

韩国著名导演金成洙介绍,在90年代韩国电影进入复苏阶段,当时本土电影仅占全国电影市场的10%,而发展到2000年后,这个数字跃升到50%,“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观众会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他们可以感动,制作不同电影,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影市场虚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粉丝经济”,一位参会的电影发行方代表在论坛自由讨论时说,“这群人,他们不会考虑影片质量,只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走进电影院,所以,我们不该单纯地用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来决定电影本身好坏。”

在论坛上,冯小刚直言演员自身素质要提升,并指出表演专业的学生,经常上到大三大四,就放羊了。因为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了,而演员演出的时候有些方言很久都学不会,“其实大四这一年,他完全可以找方言的老师教她台词。每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掌握4种方言。起码语言能力提升了,拍戏时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除了对专业电影人的培养,影片本身的文化属性亦至关重要,“文化特质都没有了,审美就没有了,还存在什么创作?”导演何平严肃地说“观众的审美习惯是需要建立的,如果天天都在拉低人们的观影习惯,那电影就死了。”

编剧芦苇认为文化特质的缺失,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的混乱有关,“我们要警惕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氛围。”

导演孙周承认,这甚至让创作人感到尴尬“因为电影市场有时候就是唯利是图。文化是无价的,我们作为导演,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趋同,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内心坚守,不能让我们文化特质电影消失,这是我们中国所有电影人的责任和要求。”

人民网海口10月22日电(记者李岩)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特别是今年国庆档票房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在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第一个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与会的50位海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投资人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

随着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日渐成熟,人们选择影片越来越趋于理性,“他们需要看到更多拥有奇思妙想的,有创意的优质电影作品。”冯小刚认为,受众不再会去被动接受同一种类型影片,“一个人拍青春片成功了,后面10多个人跟着拍,一部枪战片成功了,后面一窝蜂的都是枪战片。时间长了,观众迟早得烦。”

以刚刚调档11月18日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从叙事风格到拍摄手法,“它都具有自己的特质,不会和任何题材的电影撞车,给人一种新鲜感。”冯小刚表示,电影是拍给未来的人看的影像作品,所以,它不能总跟潮流,失去自己的创作方向。

对此,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更表示:从去年的国产片大热到今年的“平缓退潮”,市场已经用最直白的票房递减来反映中国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品质亟待提升。“作为从业者,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把关注焦点放回电影质量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寻求解决之道。”

“品质和责任都需要放在心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坦言,提高电影品质一是要选择好的剧本内容,对观众负责。二是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作品负责。三是要具有包容性,让更多的年轻创作人加入团队,允许他们做一些新类型片的尝试,增加影片种类的多样性,对市场负责。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见证了中国香港电影三十年前“黄金时代”的编剧文隽笑言,香港电影作为最了解市场,最接近好莱坞电影类型的片种之一,时至今日正面临巨大挑战。

文隽曾因投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内地电影人的香港编剧,“细分电影市场更有利于满足不同观众需要,让整个电影市场趋向更健康方向发展。这是电影商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寻龙诀》《天下无贼》等影片的监制陈国富认为,电影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才能做好商业电影,“了解市场,不是完全听从观众,而是要懂得他们内心喜欢什么”。陈国富坦言,“任何成熟的制片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观众趋向和观影习惯。我们不能轻视观众,放大自己,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和他们在一起,做到细致入微,严谨到不让他们找出任何纰漏。”

韩国著名导演金成洙介绍,在90年代韩国电影进入复苏阶段,当时本土电影仅占全国电影市场的10%,而发展到2000年后,这个数字跃升到50%,“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观众会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他们可以感动,制作不同电影,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影市场虚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粉丝经济”,一位参会的电影发行方代表在论坛自由讨论时说,“这群人,他们不会考虑影片质量,只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走进电影院,所以,我们不该单纯地用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来决定电影本身好坏。”

在论坛上,冯小刚直言演员自身素质要提升,并指出表演专业的学生,经常上到大三大四,就放羊了。因为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了,而演员演出的时候有些方言很久都学不会,“其实大四这一年,他完全可以找方言的老师教她台词。每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掌握4种方言。起码语言能力提升了,拍戏时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除了对专业电影人的培养,影片本身的文化属性亦至关重要,“文化特质都没有了,审美就没有了,还存在什么创作?”导演何平严肃地说“观众的审美习惯是需要建立的,如果天天都在拉低人们的观影习惯,那电影就死了。”

编剧芦苇认为文化特质的缺失,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的混乱有关,“我们要警惕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氛围。”

导演孙周承认,这甚至让创作人感到尴尬“因为电影市场有时候就是唯利是图。文化是无价的,我们作为导演,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趋同,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内心坚守,不能让我们文化特质电影消失,这是我们中国所有电影人的责任和要求。”

人民网海口10月22日电(记者李岩) 经过了2015年的爆发式增长后,中国电影市场在2016年的增速放缓让许多人忧心忡忡。特别是今年国庆档票房与上年同期相比呈现负增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

“相比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虚胖,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些什么了?”著名导演冯小刚在首届“中国电影投资高峰论坛”上第一个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与会的50位海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投资人纷纷发表了各自看法。

随着中国观众观影习惯的日渐成熟,人们选择影片越来越趋于理性,“他们需要看到更多拥有奇思妙想的,有创意的优质电影作品。”冯小刚认为,受众不再会去被动接受同一种类型影片,“一个人拍青春片成功了,后面10多个人跟着拍,一部枪战片成功了,后面一窝蜂的都是枪战片。时间长了,观众迟早得烦。”

以刚刚调档11月18日的《我不是潘金莲》为例,从叙事风格到拍摄手法,“它都具有自己的特质,不会和任何题材的电影撞车,给人一种新鲜感。”冯小刚表示,电影是拍给未来的人看的影像作品,所以,它不能总跟潮流,失去自己的创作方向。

对此,华谊兄弟副董事长、CEO王中磊更表示:从去年的国产片大热到今年的“平缓退潮”,市场已经用最直白的票房递减来反映中国电影本身存在的问题——品质亟待提升。“作为从业者,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把关注焦点放回电影质量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寻求解决之道。”

“品质和责任都需要放在心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坦言,提高电影品质一是要选择好的剧本内容,对观众负责。二是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作品负责。三是要具有包容性,让更多的年轻创作人加入团队,允许他们做一些新类型片的尝试,增加影片种类的多样性,对市场负责。

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见证了中国香港电影三十年前“黄金时代”的编剧文隽笑言,香港电影作为最了解市场,最接近好莱坞电影类型的片种之一,时至今日正面临巨大挑战。

文隽曾因投资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内地电影人的香港编剧,“细分电影市场更有利于满足不同观众需要,让整个电影市场趋向更健康方向发展。这是电影商业化发展的一个结果。”

《寻龙诀》《天下无贼》等影片的监制陈国富认为,电影人只有真正了解市场,才能做好商业电影,“了解市场,不是完全听从观众,而是要懂得他们内心喜欢什么”。陈国富坦言,“任何成熟的制片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观众趋向和观影习惯。我们不能轻视观众,放大自己,要了解他们的情感,和他们在一起,做到细致入微,严谨到不让他们找出任何纰漏。”

韩国著名导演金成洙介绍,在90年代韩国电影进入复苏阶段,当时本土电影仅占全国电影市场的10%,而发展到2000年后,这个数字跃升到50%,“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观众会选择什么,而是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制作出什么样的电影作品他们可以感动,制作不同电影,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电影市场虚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粉丝经济”,一位参会的电影发行方代表在论坛自由讨论时说,“这群人,他们不会考虑影片质量,只为自己喜欢的明星走进电影院,所以,我们不该单纯地用一部电影票房的高低来决定电影本身好坏。”

在论坛上,冯小刚直言演员自身素质要提升,并指出表演专业的学生,经常上到大三大四,就放羊了。因为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了,而演员演出的时候有些方言很久都学不会,“其实大四这一年,他完全可以找方言的老师教她台词。每个电影学院的毕业生,掌握4种方言。起码语言能力提升了,拍戏时也更容易进入角色。”

除了对专业电影人的培养,影片本身的文化属性亦至关重要,“文化特质都没有了,审美就没有了,还存在什么创作?”导演何平严肃地说“观众的审美习惯是需要建立的,如果天天都在拉低人们的观影习惯,那电影就死了。”

编剧芦苇认为文化特质的缺失,与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的混乱有关,“我们要警惕它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氛围。”

导演孙周承认,这甚至让创作人感到尴尬“因为电影市场有时候就是唯利是图。文化是无价的,我们作为导演,必须坚持自己的风格,不趋同,这是每个创作者的内心坚守,不能让我们文化特质电影消失,这是我们中国所有电影人的责任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