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菁华:穿越风雨40年的“琼花”

2018-01-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穿越了40多年风雨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终成经典.薛菁华,继白淑湘之后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二代"琼花",谢晋执导的电影版<红色娘子军>女主角"吴清华"的扮演者,这位在上世纪70年代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名角",在近日的"艺海流金--多彩贵州行"文化交流活动中与丈夫陈平相伴出现,让内地嘉宾激动不已.今年已经63岁的薛菁华不减当年"红色娘子军"的风韵,光彩依

  

    穿越了40多年风雨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终成经典。薛菁华,继白淑湘之后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二代“琼花”,谢晋执导的电影版《红色娘子军》女主角“吴清华”的扮演者,这位在上世纪70年代红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名角”,在近日的“艺海流金——多彩贵州行”文化交流活动中与丈夫陈平相伴出现,让内地嘉宾激动不已。

今年已经63岁的薛菁华不减当年“红色娘子军”的风韵,光彩依然照人。

    一代名角忆往昔

    忆起当年岁月,薛菁华感慨万分:她和“吴清华”已经分不开了。爱情与事业,欢乐与悲伤,都源自这个人物。1964年,周恩来总理亲点主演,原本主攻黎族舞蹈的18岁女孩站到了舞台中央……这些难忘的荣耀瞬间,对年过花甲的她来说,温暖如春风、清晰如昨日。

    “那个年代的《红色娘子军》,每周六都要走到工厂、打麦场上演出,条件非常艰苦。天再冷,我身上还是‘吴清华’那件单衣。有时候地上一个窟窿,不小心就掉进去。但这样坚持下来,我们让老百姓记住了这个剧目。”说起这些往事,薛菁华神采奕奕,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

    一个艺术家,坐在家中冥思苦想,造出所谓的集民族文化之粹的作品,在她看来是一种狭隘、封闭的创作态度。她说,艺术工作不是干个体户,作为个体的舞蹈艺术家,必然有其闪亮的某一点,但任何一个舞蹈家都需借助舞蹈团队、编导制作团队来实现他的艺术。

“看见大家各持观点,‘吵’得不可开交,我反而感到踏实。思维火花的碰撞,秉持纯正目的的讨论正是艺术提升的土壤。《红色娘子军》长演40年经久不衰,在于无数艺术家的合力。”

    为中国舞蹈做力所能及的事

    因为《红色娘子军》,薛菁华收获了爱情;为了爱情,她却告别了舞台。由于工作原因,薛菁华与陈平长期两地分居。邓颖超同志了解了她的生活情况后,告诉她应该去关心一下在日本工作的陈平。

于是,通过文化部的批准后,薛菁华只身前往日本——孩子却只能留在国内。女儿经常给她打电话说,她没有爸爸妈妈了。后来,陈平的事业定于香港,一家人终于团聚。自1992年算起,薛菁华在香港生活已有16年。

    在国外、香港等地工作、生活的这些年里,薛菁华对中国芭蕾艺术的归属感越来越强烈。“虽然人在香港,但我告诉自己,必须拿出时间回馈国家和舞蹈事业,因为国家培养了我。能为中国舞蹈事业做力所能及之事,我很欣慰。”

    她也曾想过休息。十几年前,她曾认为芭蕾是年轻人的艺术。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动作都无法完成了。当年与她同台演出的宋琛等大部分在内地发展的演员如今都已退休,告别了舞台。

薛菁华现在之所以还担任香港菁华艺术中心主席的职务,参与舞蹈教学工作,是因为日本著名芭蕾舞艺术家松山树子“醍醐灌顶”的一句话:“你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不能带进棺材,应当在芭蕾舞教学中继续发扬,传授是你的责任!”就这样,薛菁华开始了舞蹈教学这一新的事业。

    长期以来,薛菁华每个星期五、六、日在深圳教学,其他时间则在香港教学,忙的时候甚至上午在香港下午在深圳:上午给香港舞蹈团上完课,拿着面包和水就赶火车到深圳。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为国家多培养出几个好苗子,将来能走上专业之路,展示出中国最尖端的芭蕾舞水平。

    不只是一位舞者

    “倒踢紫金冠”“掀身探海”“劈叉跳”,这些在《红色娘子军》中登台亮相的舞蹈动作,现在已成为中国芭蕾舞的标志性动作。外国艺术家观看演出后对薛菁华说,这是中国舞,也是芭蕾舞——这就是中国芭蕾舞。

一些法国专家在了解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系列中国芭蕾舞剧作品后,认为中国芭蕾舞已经自成一派,并对这一特殊的艺术现象展开了研究。这些评价曾让薛菁华感到意外。经过多年历练,如今的她对芭蕾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已经不再只是一位以完成动作为目标的舞者。

    “大胆借用外国艺术形式讲述中国故事,甚至对他们的艺术形式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创作、发展。《红色娘子军》是这样,其他一些成功作品也是这样。外国专家很尊重这种突破性的改变。

”薛菁华说,“不要惧怕尝试。有人认为,借用外国的艺术形式,或多或少会对中国艺术造成损伤。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纯正的中国文化、艺术在国内已经得到了最好的保存,改变之后的艺术却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流派。法国的芭蕾专家能接受中国芭蕾舞这一流派,我们为何不坦然接受新发展呢?”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把握分寸。民族特色千万不能丢。”薛菁华反复强调这一点。见到露肚皮的一些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她都会感到可惜:“那些特别的民族服饰、舞蹈语言是最宝贵的,露肚皮的改动不符合民族特色。外国人决不会赞同这一点,反而会认为我们丢掉了本质。他们期待中的中国元素是古老的、原汁原味的,因为这才是他们所没有的。”

    辛苦教学的同时,从未停止对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状况的关注;不满足于成为一位技术娴熟的舞者,而是对中国 文化、艺术保持视角开阔的思考,薛菁华就是这样一位将中国芭蕾舞蹈艺术视作生命的“红色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