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菁华:用足尖走过的芭蕾人生

2018-0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风靡至今的"红色经典",而且是中国芭蕾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日前,笔者采访了中国第一代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是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风靡至今的“红色经典”,而且是中国芭蕾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日前,笔者采访了中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版连长的扮演者宋琛琛,她与第一代琼花扮演者白淑湘、薛菁华同台并肩,共同创造并见证了中国芭蕾从无到有的历史。

偶然走上芭蕾之路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后,曾先后聘请一批前苏联芭蕾大师来校执教。1957年北京舞蹈学校正式开设芭蕾舞专业,同时,在前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排演了世界古典芭蕾名剧《天鹅湖》、《吉赛尔》等。

不过,宋琛琛走上芭蕾之路,却是很偶然的。“我那会儿想搞音乐,因为身体条件并不是很理想。不过,正赶上苏联专家到上海挑选学生,我从小比较活泼、好动,于是就试了试,结果考上了,那是1954年,我12岁。在北京舞蹈学校上三年级时,我们开始分科,我被分到外国舞科,主攻芭蕾,六年级毕业后成为中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

1959年底,中国第一个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成立。到1964年,中国的芭蕾事业已经走过初创阶段,即将迎来它的辉煌。“周总理很关心芭蕾的发展,提出能不能‘洋为中用’。新中国的芭蕾事业迫切需要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东西,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们原来演的都是外国的才子佳人、公主贵妇,突然演革命军人形象,不仅需要深入生活,而且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一开始立着脚尖儿看齐、稍息,很不适应。穿脚尖鞋,用脚后跟走路,特别难受,攥拳头,软软的,手使不上劲。排完之后,部队首长看了,觉得娘子军像娘子不像‘军’,动作软绵绵,走路飘飘然。后来我们就到大连军训,待了一个多月,练打靶,卧姿、跪姿、站姿,晚上紧急集合……经过部队生活的磨炼,大家再跳起舞来,都感到非常过瘾。”

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在北京首演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获得巨大成功。那些身着戎装、打着绑腿、荷枪持刀的女战士群像,成为世界芭蕾舞台上独树一帜的女性形象。

从“红色荣誉”到平和心态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由于主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宋琛琛和她的同伴一道领受过“红色荣誉”。

“当年,毛主席看过《红色娘子军》,后,给我们的评价是: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也是好的。这部舞剧接待了当时几乎所有访华的外国政要,‘文革’中,八个样板戏里接待外宾最多的就是《红色娘子军》。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特别嘱咐我们要好好演,排练时还来看望我们。我们有时在小礼堂演出,周总理从宴会厅出来,经常过来看。总理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关心。比如:他知道我们舞蹈演员穿得单薄,经常出大汗,关节怕冷,就派人给我们的宿舍铺上木地板,用的材料和人民大会堂的一样。我们当时的地位比较特殊,许多中央首长都认识我们,周总理经常开玩笑说:宋琛琛,怎么不叫宋‘深深’啊?那时,北京饭店常有舞会,我们经常去参加。”

提起当年和老伴相识,她含羞带笑,仿佛美好的姻缘刚刚开始。“我跟老伴儿挺有缘分,有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介绍我们认识。1956年,他从上海考到清华大学。他对音乐比较感兴趣,有时到天桥剧场看歌剧、舞剧,没想到十几年后和我这个芭蕾舞演员认识。我们1969年结婚。”

婚后,爱人在良乡工作,每星期才回来一次,宋琛琛经常到外地演出,儿子在上海的奶奶家长到三岁才接回北京。宋琛琛是跳芭蕾的,老伴儿是搞原子能的;宋琛琛好动、性格外向,老伴喜静、不善言谈……如此“蛮拧”的两个人在生活中居然琴瑟和谐。

如今退休在家的宋琛琛,把生活安排得有滋有味、劳逸结合,只不过,看她的外表和精气神儿,你很难把她与退休生活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老年人,第一要心态平衡,第二要爱惜身体。我现在每周有一两节课,到少年宫教孩子跳芭蕾,和小朋友在一起,心情很愉悦。有时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慰问演出,和癌症病人共舞,互相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