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简介 钱梦龙《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简评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给我柳暗花明之感.钱先生所上的这篇文言文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双主互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一种很高的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通过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愚公移山》的教学流程,给我柳暗花明之感。

钱先生所上的这篇文言文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地做到与学生“双主互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钱先生的《愚公移山》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一种很高的文言教学境界。在整体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情趣,以情趣带字词,以字词促升华,情意趣智,听说读写,观察辩论融为一体,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钱先生执教重视学生的预习,在课前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巧妙地设置问题,考察学生对本文的预习情况,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钱先生的课堂中,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认识到以后应有针对性地把时间集中在还未能解决的问题上。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率,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使学生高度重视预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老师对字词解释、句译、文章理解的教学都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读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并给予学生鼓励。在此同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宰。

另外,钱先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兴趣等对教师的制约作用的前提下,顺势引导。他总是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设问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景中去,从而使学生自奋其力,去求得认识和发展。不管是字词句的积累学习,还是文化的熏陶、思想的感染,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钱老先生的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

一 问要有值

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

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不利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要像钱老先生那样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学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教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

钱老师自评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

经过讨论,最后钱老师这样总结:

教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是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

研习钱老先生《愚公移山》的教学,我体会,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2)课文的重点、难点;(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4)承上启下处;(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

二 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

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如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个句子,有几个知识点要讲:一是解释“遂率”“荷担”等词,二是主语的省略。

钱老却不是提出这个句子来讲这两个问题,而是用导入的方法,用几个问题把学生引导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他是这样提问的:参加移山的一共几人?三个什么样的子孙?你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去了?那你们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成分?主语应是谁?这样的导入,充满情趣,每一步的难度不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文言的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了。这样,那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 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因素,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

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

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

”“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这样生动、活泼地学习字词句的例子在钱老的课中比比皆是。钱老总是尝试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在质疑问难中,在思维交锋中,随着学生对人物形象、主题把握得渐趋准确和深刻,文言字词的积累便被钱老化于无形之中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四 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