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宁贺晋年 对话万达叶宁:再过五年《泰囧》就不算奇迹

2018-03-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内地的票房市场从11亿到120亿,只用了10年时间.而这背后直接关联着电影院产业的突飞猛进:截至2013年六月底,全国已有4256家影院,至今每天平均有12.5块数字银幕落成.200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爆发的前夜,门外汉万达集团开始投资影院,杀入影视行业.凭借商业地产的优势,万达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从零开始,一路狂奔,如今已坐拥124家五星级影城和1084块银幕,稳居中国票房第一的市场份额.去年,万达并购美国AMC院线之后,一跃而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作为内地如今最成功的电影院管理

中国内地的票房市场从11亿到120亿,只用了10年时间。而这背后直接关联着电影院产业的突飞猛进:截至2013年六月底,全国已有4256家影院,至今每天平均有12.5块数字银幕落成。

200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爆发的前夜,门外汉万达集团开始投资影院,杀入影视行业。凭借商业地产的优势,万达在短短八年时间里,从零开始,一路狂奔,如今已坐拥124家五星级影城和1084块银幕,稳居中国票房第一的市场份额。去年,万达并购美国AMC院线之后,一跃而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

作为内地如今最成功的电影院管理公司,万达影院的扩张模式不断被国内同行所借鉴。但持续多年的影院高速建设,也加剧了影院之间的竞争。2012年全国新建影院的增幅超过28%,银幕数增长41.7%,但2012年观众上座率也由2011年的32%,降至23%.在当前一线城市影院布局日趋饱和、二三线市场大环境下变幻莫测,观影人群日趋年轻化的大趋势下,影院如何保持自身竞争力,成为产业讨论的热点。

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有着生意人的敏锐与精明,在接受专访中,这些电影市场的变化动态,对他而言都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二三线城市的电影观众在大量回归,观影的主流人群正越来越年轻。怎样解读好新的观影人群,有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在叶宁眼中,中国电影还远远没有达到类型化细分与经营艺术影院的程度,“培养更多新观众的观影习惯”,才是当务之急。

在叶宁看来,一线市场的电影院也没有饱和,《泰囧》的票房很快也不是奇迹,因为“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

随着影院建设的速度放缓,万达开始进军影视全产业链,迈入制片领域试水。公开宣布,从2013年起,每年投资不少于8部影片,其中《太极侠》、《宫锁沉香》今年已经率先公映。

市场变化

——“解读好新的观影人群,可能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从《失恋33天》起,大概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观众迎来了一批年轻导演的都市口味的现象电影,从类型细分的角度来说,这算不算是一个起步?

叶宁:还谈不上类型化。一个产业的细分是建立在竞争与成熟度的基础上的,我觉得现在还没达到这个阶段,来谈的话就为之尚早了。现在还只是很前期的阶段,说好电影故事,解读好电影故事,观众就会喜欢看。还是先把现在主流的商业化影片做好,再谈其他。

如果说“细分”那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是必然的,有人爱看这种类型,有人爱看那种类型,而且每种类型的量大了,才能更健康地生存。有可能根据创作者,或者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就会出现这样的分化,那是第二步。

记者:说到青少年观众,之前有很多人预测,《小时代》之后影院观众的平均年龄降低了,差不多平均二十岁左右。就您的实际观察来看,的确如此吗?

叶宁:这是一个现实。中国从观影的观众群体来说,我觉得有两个趋势。第一个已经提到了,就是二三线城市的电影观众在大量的回归,或者有新生的观影的习惯,走入电影院看电影的观影习惯。第二个,就是观影的主流人群在下移,就是越来越年轻,这的确是一个很明显的趋势。

所以对电影作品的挑战来说,怎样解读好这帮新的、而且非常有活力的观影人群,他们的所思所想或者所感,有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你要去适应,知道观众所思所想和所感。因为我们是做电影院的,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那怎么样和他们更好地沟通,而且这一群年轻人特别喜欢表达,善于用社交媒体,实际上这个对于电影的营销或者宣传,一方面是挑战,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机会。

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在北京及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艺术影院模式,这个趋势你们怎么看?

叶宁:我很感谢他们的坚持,而且我觉得非常的尊敬,因为在中国当下,要坚持艺术类电影,是不容易的,它绝对不是从生意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当下已经有些影城在坚持这种做法,是一种好事情。但是它如果要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有可能还有段路要走,有些问题不是影城单方面能解决的。包括现在的观影人群,还有包括现在的内容,是不是极大的丰富……这些都制约着它的健康发展,或者是形成一个商业。

未来前瞻

——“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快速成长,2010年万达电影年票房突破十亿,2012年突破二十亿

记者:从最近两年的情况来看,二三线城市电影市场的崛起已经无可争议,那么就您来看,中国电影总的市场容量应该到什么程度,全国影院、银幕数量应该是多少?

叶宁: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感兴趣,但实际上,中国现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成长中的市场,就像从小孩长到青壮年,每天都在变,有孩子的人都知道,给小孩买衣服,几个月就得重新,你不知道他会长多快。所以中国的电影市场,我觉得快速成长是大家都看得见的,但具体用一个数量能长到什么样的规模,能长到什么样的容量?我觉得这个很难去判断,特别是预测三年以后、五年以后的事,很难去说。

记者:您觉得像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目前它们的市场是不是真的趋近于饱和了呢?

叶宁:不能这么说。其实北京和上海来比较,城市化的进程,上海稍微活一点,但是北京城市化的进程,还有很多的路要走的。我们的南四环以外,我们的通州,我们的很多很多地方,就城市化的发展来说,也许都还刚起步。所以连城市的变化都还没长成形,怎么能说其中所涉及的消费服务业就饱和呢?所以这个基础是不成立的。

记者:去年《泰囧》的票房额似乎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从去年中国的观影人次来看,和美国、法国、韩国比起来,我们并不是一个观影人数上的大国。那么,您觉得未来中国电影的单片票房额大概会是什么程度?

叶宁:那肯定会越来越好了。可能过了五年,也许《泰囧》就不算一个奇迹了,只能算一个正常标准了。因为就刚才你说的观影人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数据,从观影人次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空间有多大。所以对中国电影最紧迫或者最重要的问题,或者最大的潜力,就是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多看几次电影,而且让更多更多的老百姓变成我们的观众。

记者:结合中国本土情况来看,您觉得这方面有没有一个“天花板”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