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的图片和行为特点 三个舒缓压抑的方法

2018-1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压抑 受到挫折后,个体把意识不能接受的冲动.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识之外,压抑到潜意识之中,推迟满足需要的时间.或者主动忘记自己的不幸与痛苦,轻松地迎接再次的考验.从而避免焦虑.紧张和冲突,解除心理压力. 被压抑的痛苦经验或冲突,并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识领域转入到潜意识领域,并且,常常以伪装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求得暂时满足,像梦中的言行和酒后吐真言,都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愿望,趁着意识的辨别能力较弱时出来活动的现象. 作为心理防御机制形式的压抑,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控制某些不

压抑

受到挫折后,个体把意识不能接受的冲动、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识之外,压抑到潜意识之中,推迟满足需要的时间。或者主动忘记自己的不幸与痛苦,轻松地迎接再次的考验。从而避免焦虑、紧张和冲突,解除心理压力。

被压抑的痛苦经验或冲突,并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识领域转入到潜意识领域,并且,常常以伪装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求得暂时满足,像梦中的言行和酒后吐真言,都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愿望,趁着意识的辨别能力较弱时出来活动的现象。

作为心理防御机制形式的压抑,有积极的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其积极作用在于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减轻不愉快经验的打击,避开暂时的困难,以图东山再起。其消极作用表现在如果过于频繁地压抑,超过了意志控制的能力与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直至郁闷而死。

行为表现

压抑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现象。它存在于社会各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它与个体的挫折、失意有关,继而产生自卑、沮丧、自我封闭、焦虑、孤僻等病态心理与行为。挫折与压抑感之间互为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圈。一般而言,压抑心理的行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忧郁

主要表现在:忧心忡忡,失眠、易疲劳,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合群,个人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大,对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压力太大,情绪低落,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等,长期下去不排除发展为抑郁症的可能性。

厌倦

对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懒得和人说话;工作、学习、生活的效率急剧下降;不愿承担社会工作和义务;成就动机下降等。

优柔寡断

由于缺乏自信,导致意志薄弱,做事无主见、不果断,做决定犹豫不决,没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与勇气等。

社交障碍

由于心情消沉,不愿与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备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来越少。

躯体化焦虑

由于将消极情绪压抑在内心,个体的焦虑感会明显增强,自我感觉不好,焦虑又常以躯体不适表现出来。如头痛、肠胃不适、疲倦等;有的则以暴饮暴食的方式去摆脱压抑感,结果导致肥胖症。

改向行为

被压抑的情绪与思想,有些会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又会以动机的形式,驱动某种行为。越被压抑的情绪、思想,越可能在适当的时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压抑,则可能在另一种场合去表现自己,或爱好文体活动,也可能以恶作剧来释放能量,表现自己。精神压抑使人感到有心理上的压力,个体将某种情绪、思想转化为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是支配所有行为的根源。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依德将潜意识分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前者是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向上的、能变压力为动力,后者是破坏性的、消极的、冲动的,它可能使人做出越轨的、不道德行为,也可能导致个体人格畸变。我们要认识压抑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工作。

一是调整自己的欲望和工作目标,正确处理好自己的需求与实际能力、社会要求与个人愿望、竞争与奋斗的关系,使自己的需求不致脱离自身现有的能力而好高骛远、漫无边际,个人的愿望不能违背社会准则和要求而为所欲为、损公肥私。

二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互帮互爱,心理相容,从而做到既能悦纳他人,也能被他人所接纳。

三是当压抑感产生时,要及时疏泄。可以通过面壁自语甚至尽情喊叫发泄自己的不满、怨恨和痛苦;也可以与知心朋友促膝谈心、倾诉衷肠,或者给知心朋友秉笔直书、抒发胸臆;还可以结伴外出旅游,让大自然的风光和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洗涤心中的种种郁积。这样,心情就会轻松,压抑感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四是培养一种爱好和兴趣。在闲暇时,不妨潜心去研究自己的爱好。比如,喜欢养花,喜欢艺术,喜欢音乐,等等。这些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因为当你集中精力去钻研自己的兴趣时,你的大脑的兴奋区域就会被快乐占领,压抑感自然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