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张世宏 美丽工大人:校十佳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张世宏

2017-06-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个人简介]张世宏,韩国昌原国立大学2009届纳米新材料专业博士.2010年12月起任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3年5月起任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现代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2014年4月起任国际标准委员会无机覆盖层分委会中方技术评审专家,2014年7月起任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复合界面材料国际前沿研发中心研究教授.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委员.中国热处理学会青工委委员.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热喷涂技术的应用和物理气相沉积多功能硬质膜,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科技

【个人简介】张世宏,韩国昌原国立大学2009届纳米新材料专业博士。2010年12月起任安徽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2013年5月起任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现代表面工程研究所所长,2014年4月起任国际标准委员会无机覆盖层分委会中方技术评审专家,2014年7月起任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复合界面材料国际前沿研发中心研究教授。中国表面工程学会委员、中国热处理学会青工委委员。

他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热喷涂技术的应用和物理气相沉积多功能硬质膜,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省高新技术转移、省自然基金和大型产学研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

他是一名普通教师,立足三尺讲台,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连续两届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得全国金奖和全国银奖。他是一名创业驱动者,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核心技术产品在行业内处领先水平。他就是张世宏,安徽工业大学的一位年轻教师。

创新——紧跟市场,永不停息脚步

“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应该加快专利的申报,专利发明人应该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平台主动寻求产业化的高效途径。而我的专利得益于紧跟市场产品的需要,从而提高了专利的自身价值和专利转化的前景。” 这是《中国发明与专利》杂志对张世宏的一篇专访报道。

张世宏一语道破了专利实现价值的“命门”所在。“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将创新放在第一要素。”这也是张世宏对创新的感悟。

2009年12月,张世宏从韩国昌原国立大学博士毕业,他放弃了与KIMS的高薪工作合同,毅然回到母校安徽工业大学任教。

回国后,在HVOF 热喷涂方面,他瞄准了冶金行业在节能降本和产品转型方面的需求,先后深入宝钢、马钢、武钢和酒钢学习、调研,他带领团队设计了Al2O3 /Cr2O 3/SiO2 BN 多层封孔材料和开发了金属陶瓷梯度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大幅度提高了镀锌板沉没辊和稳定辊、中低温炉辊的使用寿命。

在PVD硬质膜方面,2010年上半年,他先后跑遍了华东10多个城市的30多家外资或大型企业,充分研判了PVD硬膜在我国工业中的应用前景,围绕高速干式切削滚刀和精密模具等高端产品,将超晶格多层超硬膜的最新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批量化产品,系统开发了梯度TiCN、c-TiN/h-SiAlN、c-AlCrN/a-SiN、高铝AlCrN、AlCrTiSiN等多元复合超晶格涂层产品。

从产品和技术开发中遴选应用研究的课题,从应用研究课题中凝练基础研究的创新点。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他都瞄准市场需求,将创新视为第一要素。

引领----做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引路人

进行科研和产业化推广的同时,张世宏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正如他所说,紧跟表面技术发展前沿,推动表面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将是他永不放弃的工作重心,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是他毕生的追求。他指导学生参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生千人计划项目和挑战杯在内的10余项关于学生培养的科研及创新拓展项目。

2012年,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全国金奖,这也是当届安徽省唯一的金奖作品。在为期一年的参赛准备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他先后邀请企业家和创业导师对参赛团队培训指导10余次,投入科研经费近5万元左右。

2014年,他继续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实践赛,获得了全国赛银奖。两次“挑战杯”竞赛,参加的同学多达18人,专业分布从材料专业到电气自动化,再到市场营销、会计学和工商管理,竞赛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发挥特长、独当一面。

张世宏认为,“挑战杯”的参赛过程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从校赛到国赛持续近一年时间,这个过程当中指导老师要始终参与其中,从参赛题目的选择到参赛同学的选拔,从商业计划书撰写到答辩PPT的制作,从导师闭门训练到邀请专家路演,都要一丝不苟,充分重视。事实上,学校挑战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这项系统工程的完善并常态化、制度化,而如何从校级选准项目、培育项目,需要组织部门进一步研究。

每天,他奔波于课堂、实验室、企业,忙于学术交流、企业合作洽谈、实验指导,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先后荣获了第11届国际材料联合会亚洲材料大会优秀青年学者奖(2010年)、“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金奖,优秀指导教师(2012年)、“挑战杯”创业实践赛国家银奖,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012年)、马鞍山市2009-2013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校“教坛新秀”称号(2013年)和校十佳学科竞赛指导教师(2014年)等荣誉称号,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国内同行的认可。

指导一个“挑战杯”项目,孵化一家科技型企业,解决一批大学生就业。他在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以自己牵头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为就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利用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荐大学生实现就业50多人。

2013年获得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他多次为毕业班同学召开“考研、择业与就业”的辅导报告,从就业渠道、择业应该重点考虑的因素和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