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武学辑注:太极拳使用法

2018-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太极拳使用法>面世不久,据说是因"文字俚俗"的原因,杨澄甫即令把书铺中未售出之书收回并焚毁,因此该原版书流传不广.<太极拳使用法>出版五年后,唐豪先生在<王宗岳太极拳经?阴符枪谱>(上海武术学会1936年5月版)中,叙述了毁书的原因:"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出版后,交神州国光社发行.因为内容太质而不文,例如:书中(147页)'有说一力强十会'之下注'有礼'两字;(148页)'我说一巧破千斤'之下注'不错'两字.这都是江湖套话,

《太极拳使用法》面世不久,据说是因“文字俚俗”的原因,杨澄甫即令把书铺中未售出之书收回并焚毁,因此该原版书流传不广。

《太极拳使用法》出版五年后,唐豪先生在《王宗岳太极拳经?阴符枪谱》(上海武术学会1936年5月版)中,叙述了毁书的原因:“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出版后,交神州国光社发行。因为内容太质而不文,例如:书中(147页)‘有说一力强十会’之下注‘有礼’两字;(148页)‘我说一巧破千斤’之下注‘不错’两字。

这都是江湖套话,号称能文章的杨氏弟子,看见了觉得面子上有些那个,反对将该书出售。所以不久即行收回,现已不易购得。”

关于成书前稿件的汇编过程,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老师在《我所知道的〈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的编写经过》一文,以及所藏的《太极拳使用法》中的批语上均有记述:“一九二九年,杨澄甫老师带了眷属和学生董英杰老师从南京来到上海……一天,杨澄甫老师拿了《太极拳使用法》里的拳架、推手、大捋、使用法、对杆等照片和部分初稿,以及家传《老谱》(即三十二目,实有四十目)等资料……交给社长叶大密老师,要叶老师为他整理订正好《使用法》草稿、图照等,准备出版。

”当时因叶大密老师教务太繁,无暇动笔而耽搁了一段时间。“同年不久,杨澄甫老师又受聘于杭州国术馆任教务长……叶老师就推荐当时正担任爱国女中校长的社员季融五老先生和杨澄甫老师同去杭州,一边聆教,一边详加修改……可惜杨澄甫老师出版之心甚急,未蒙采纳,匆匆将照片、原稿等资料,交董英杰老师整理一遍后,送文光印务馆排印出版。

一九三一年一月,由神州国光社出售。书中文言、白话、俚语、俗语混杂,很不协调,图解说明错漏又多。”因此,杨澄甫先生收回《太极拳使用法》并焚毁之亦是必然。

笔者认为,杨澄甫先生焚毁《太极拳使用法》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自1919年,太极拳发展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著作《太极拳学》(孙禄堂编著,上海中华书局印制)面世,至《太极拳使用法》出版前的十年间,先后有许禹生、陈微明、徐致一、吴图南、吴鉴泉、姜容樵、姚馥春、金倜生等太极拳名家的十余种太极拳专著相继面世,作为当时在太极拳界具有举足轻重之分量的杨澄甫,当然难以淡定。

因此,在1928年时拍摄了第二套拳照,备妥了初稿等资料,匆忙交付印制,并于1931年正式出版。

书中首次向社会公开了杨家藏秘传之拳经拳谱《老谱三十二目》中的十五篇和《大小太极解》《太极用法秘诀》《审敌法》《单人用功法》《散手对敌图》,以及董英杰先生披露杨家的实战轶闻等资料。当初公开这些珍贵的杨家武学文献,是杨澄甫先生授意还是董英杰先生自作主张已无从查考,但这些却是《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研习杨家太极拳的重要参考资料。

不过,《太极拳使用法》无论在文字编辑、内容编排,还是版式处理,都难以和他人的拳著比肩。更重要的是,上述这些珍贵资料,毕竟是杨家从不轻易示众的镇宅之宝。鉴于这两个原因,杨澄甫先生断然即令焚书之举亦无可非议。

以《太极拳使用法》的内容为底稿,由郑曼青整理编辑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体用全书》,原书名为《太极拳体用全书第一集》,因日后并未出版续集,故太极拳界习惯称其为《太极拳体用全书》,本文沿用此种说法。

)的内容中,已抽去了上述文献资料。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的“自序”中,道出了其中原委:“杨师澄甫以家传绝业,未肯轻易教授,正恐传非其人,故仅述体用之梗概,以传乎世耳。”由此可见,“正恐传非其人”才是焚毁《太极拳使用法》的重要原因。

在《太极拳使用法》未售余书被焚毁的五年以后,《三十二目》便陆续面世:1936年,吴公藻先生在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上海鉴泉太极拳研究社)中全本披露了影印件,抄本题名为《太极法说》;1948年,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中华书局版)中登载了24篇;1964年,顾留馨先生在其编著的《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中登载了14篇;1991年,沈寿先生在其点校的《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全部登载;1993年,杨振基先生在《杨澄甫式太极拳》(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全本登载了祖传影印件;2010年,梅墨生、李树峻两先生在编著的《李经梧太极内功及所藏秘谱》(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全本登载了赵铁庵所传、梅墨生抄本的影印件,抄本题名为《太极拳秘宗》。

以《太极拳使用法》的内容为底稿,由郑曼青先生整理编辑的《体用全书》的“例言”部分,一改《太极拳使用法》“凡例”中“无论男女老幼皆相宜。小儿六岁以上,老者六十岁以外,皆能习学”的习练之对象,而为“世之有愿卫身养性,却病延年者,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老幼闺人,皆可学习”。

郑曼青先生在“序”中说道:“世之欲摄生养性者,手各一编,了如指掌。”由此可见,《太极拳体用全书》在内容中,剔除了《太极拳使用法》中杨家老拳谱《三十二目》中的相关内容和《大小太极解》《太极用法秘诀》《审敌法》《单人用功法》等珍贵的实战文献,以及多篇实战“轶闻”,而成为一本以大众习练者为对象、以“养生为本,技击为末”为宗旨、以“文练”为主导的太极拳教材。

叶大密先生在1967年6月25日写的《谈谈我的推手体会》中,谈到“靠壁运气”的方法:“此法是先师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先生在沪时来我家亲自传授,师娘不知道,在他家是不会传我的,故我异常感激,特志此以为纪念。”从叶大密先生的这段话中,可以了解杨澄甫先生在客观因素上,或会受到家眷的约束,某些招数或特殊训练方法的拳秘是不轻易外传的,这不仅仅是拳门之密,在当时靠手艺为生的三百六十行中皆如此,所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传子不传女”,等,在过去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闭锁看家本领的习俗。

在杨禄禅先生普及太极拳之前,太极拳是鲜为人知的封闭式教授。杨禄禅先生三赴陈家沟,历时十余年,才学得陈长兴先生绝密之拳技功夫,杨家之后均以专业授拳为生,除了如牛镜轩、田兆麟等极个别弟子,少有人能够得到杨家和盘托出之惠。

由此可见,“正恐传非其人”亦是当时收回并焚毁《太极拳使用法》,变以“卫身养性,却病延年”为宗旨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