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雨李劼pdf 百年风雨育桃李 崃山金钟响四方

2018-04-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年前,清朝道光四年,一块书着"崃山书院"的牌子悄然挂在了汉源大地.据<汉源县志>所载,崃山书院由清溪知县余绍元.训导冯镇峦所建,举人陈顶.文举张大成等在书院任主讲,授课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专注弘道.实施教化.如果说当时的"崃山书院"是 "私学",那么193年后的今年,同一片热地上,同样的血脉中,一座名为汉源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汉源一中)的公立省级示范中学正以豪迈姿态开启教书育人新篇章:以善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实现百年树人的教育重托

193年前,清朝道光四年,一块书着“崃山书院”的牌子悄然挂在了汉源大地。据《汉源县志》所载,崃山书院由清溪知县余绍元、训导冯镇峦所建,举人陈顶、文举张大成等在书院任主讲,授课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专注弘道、实施教化。

如果说当时的“崃山书院”是 “私学”,那么193年后的今年,同一片热地上,同样的血脉中,一座名为汉源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汉源一中)的公立省级示范中学正以豪迈姿态开启教书育人新篇章:以善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实现百年树人的教育重托;以因地制宜的校本培训苦练“内功”,让“琢玉成器”的教育气场和力量帮助学生成长;汇聚党政、社会各界的深情厚爱,让学生在大爱中全面发展。

从“私学”到公立中学,汉源一中穿越了历史的浩瀚云烟。人们不禁想问,“崃山书院”的木铎金声是否还有回响?汉源一中的树人大业又如何继往开来?

在汉源一中巍巍钟楼下,师生们在清脆的钟声中给出了铿锵的答案:“崃山书院”虽然已经沉淀在汉源文化繁荣的历史深处,但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在汉源一中一以贯之;汉源一中凭着从历史深处走来积蓄的力量和智慧,厚植德、善、礼、义等传统文化思想,端正师生的教学思想和求知激情,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推动教育的有序发展。

以善为先 德育成人

寒冷的一月上旬,经迷雾朦胧的雨城西进汉源。汽车刚驶出泥巴山隧道,九襄的阳光热情地抛撒着冬的问候。位于九襄小镇上的汉源一中,也像连绵起伏的果园一样,吮吸着催人成长的暖阳,与花海果乡一同绽放。

经过九襄场镇进入汉源一中,草木苍翠绿荫环绕,鸟语喃呢花香四溢。沿着 “琢玉成器”主题花园漫步,枫树、雪杉掩映的“擂鼓花园”“穿石花园”是同学们课余学习休闲的好去处, “博弈园”“感恩校友绿化区”透视出学子们博弈人生、感恩学校的态度和温度。一幢幢教学楼、一间间教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书声琅琅的校园成了这座攀西重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朴素的校园“软文化”也显得更加浓烈芳华。主干道旁边的篮球场上,学生们矫健的身姿张扬着青春的活力;一个个排列整齐的校园展板上,学生们挥毫弄笔的翰墨书香还未散尽;还有“年轮”老照片征集活动与教师摄影作品展,无言地诉说中汉源一中百年名校的荣光和变迁……毫无疑问,整个校园还沉浸在第八届校园艺术与文化体育节的氛围里。

毋庸置疑,这是汉源一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校园艺术节。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10—12月,为期2个多月的时间里,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文化、艺术、体育三大类别15个项目的比赛。文化类,包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善”黑板报比赛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比赛;体育类,包括足球、篮球等校园联赛;艺术类,除了校园纸艺手工作品展、师生书法美术作品展等,还覆盖了初中组、高中组和教师组的文艺演出。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节活动彰显着汉源一中在培养学生时所倾注的心血、所花费的精力。汉源一中校长王剑平说,艺术节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人人参与,旨在以“四个一”( 搭建一个平台、提供一次机会、展示一技之长、培育一代新人)帮助学生端正思想,提升艺术品味,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整个艺术节以‘善’为主题,就是希望学生传承中华‘善’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王剑平说,教育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倡导师生“日行一善”,营造做善事、当善人的文化氛围,滋润师生于无声,再将两者进行良性结合,实现教学相长,这就是他当校长的愿景。

事实上,这只是汉源一中坚持“立德树人”的一个剪影。长期以来,汉源一中坚持以育人为本,通过艺术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广大同学热爱学校、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热情与动力,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德育成人的朴素教育理想。

苦练内功 就地突破

教学质量,学校的生命线。

这也是成就汉源一中百年名校的根基所在。但在汉源一中自己看来,桃李满园的芬芳固然令人欣喜,更应该树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危机感,积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资本。

毫无疑问,师资培养自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于是,汉源一中定制了自己的人才培养套餐,在将老师送出去开拓眼界思维的同时,着力打造校本培训菜单,开展“崃山讲座”,建立教师听课制度,推行教师年度计划总结制度,开展新入职教师汇报课大赛、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和资深教师示范课大赛,形成梯次鲜明的错位培养模式,促进教师博采众长、百花齐放。

在2016年12月的优质课赛课大赛中,高中政治组青年教师张建蓉的课堂博得满堂彩。反思一年多来的快速成长,她为学校的倾力培养由衷点赞。2015年入职之后,她参加了当年的新入职教师汇报课,初登讲台的她虽然有着鲜明的教学特色,但在教学方式上面还缺乏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历练。课后,听课老师给她许多中肯的点评,就教案设计、课堂提问、师生互动、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提出意见建议。

新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雕琢。站在三尺讲坛,汉源一中无数的新教师在追问,新教师要在新的岗位、新的单位站稳脚跟,靠什么?汉源一中的领导班子也在思考,任何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从青涩走向成熟,从普通走向突出,在新人的成长当中,学校应该制定相应规章制定,从激励引导、督促鞭策、效果反馈等方面给予要素保障。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薪火相传,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所以学校的发展需要所有老师们不断进步,不断提升。”汉源一中领导班子总是这样勉励教师们,也鼓励教师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管是管理方面,还是教学专业方面,大家都是主角”。学校开展优质课比赛也好,开展新教师汇报课也罢,目的都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学习的平台。

来自初中组的英语老师任芯颖、生物老师白梦思等刚参加完了2016年底的新教师汇报课,老教师们的点评还在他们耳畔回响,“当好教书匠,站稳课堂,做好教育工作,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对这些新入职教师而言,这一堂课,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她们必须在全新的环境中努力实现新的蜕变和成长,而汉源一中给他们定下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当好教书匠”。在当下中国,现代“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岗位话语圈的高频词汇,在汉源一中,这一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技术,更要懂教书育人的艺术。

于是,教师们苦练内功。在师风师德和业务素质上面实现就地突破。每年,学校会举办数期“崃山讲堂”,邀请退休老教师或者优秀教师为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培训,将学校的历史沿革、优良传统、成功经验等分享给青年教师,让新教师们接受百年名校的精神洗礼,也让学校好的思想、好的传统激荡起老师们心中爱岗敬业的涟漪。

有教无类 力争上游

在沉淀百年的文化沃土上,“崃山书院”成为当年汉源文化繁荣的标志,据《汉源县志》载,“县中人士半出其门下”。

今天,百年名校依然荣光不断。2016年,汉源一中本科上线400余人,产生了全市文科第一名李姜湖,2名同学被同济大学录取。2015年,汉源一中上线378人,同样有2名同学被同济大学录取。

透过这一串串寒窗苦读成就的数字,我们倍感欣慰,汉源一中已经在省级示范高中的光环下成为哺育全市学子成长的文化摇篮,成为令汉源人民骄傲的教育阵地,成为九襄小镇鲜明的文化标识。

我们欣喜地看到,“崃山书院”构建的文化坐标和文化气场还在延续,老师们传承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仅努力给好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成长空间,还在全力激发后进学生的成长激情和动力。在这里,无论你是尖子生、还是普通学生,不管来自乡村或者城镇,也不管家庭贫寒或富贵,都是老师眼中充满了青春能量、迎着朝阳升起的希望。

我们高兴地听到,汉源一中还在力争上游,学校的领导班子还在思考,在以成绩为基础的考评机制之下,在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情况下,要实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必须改变教育管理的苍白式的说教,厚植德育教育的土壤,让教育更加有力量。汉源一中的学子们也在默默地、深情地感念着母校,这里让他们的求知欲望得到爆发,教师们言传身教的耕耘指引着他们,软硬件完善的校园更是他们格物致知的温暖“港湾”。

这也是为什么2016级毕业生李姜湖在高校放假返乡后要到母校看一看的原因。作为雅安市2016年文科状元,他顺利被上海一所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他说,这里是他梦想腾飞的地方。中考时,他以全市前10名的成绩进入汉源一中。高三诊断考试的最好成绩是全市前三。能够突出重围,他感谢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他的思维,每次考试后老师的加油鼓劲舒缓了他的压力。

与李姜湖并肩战斗的还有已在同济大学数学专业就读的王鑫博。汉源一中是同济大学在我市设立的唯一一个教学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每年有向同济大学推荐学生的指标。王鑫博在学校的推荐之下,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同济大学。高中三年,学校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引导活跃着他们的思维。为回应他们单独学习的请求,学校还开设了自学学习室,各科老师定期前来辅导答疑……

在汉源一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有的家住偏远山村,有的父母在外务工,但在学校“琢玉成器”的温暖怀抱中,在老师们匠心独运的引导下,他们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蜕变和逆流而上。

百年回响 桃李满园

百年风雨,历经一代代志士仁人的努力奋斗,谱写了汉源一中百年名校的光辉历史。每一位汉源一中人对此无不感到自豪!在它迎接两百岁生日的日子里,汉源一中人乃至汉源人民还有更多的期待。

早在2002年,书法家启功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百年的纪念碑上大书“木铎金声一百年”七个大字。当远在首都的北师大敲响木铎金声一百年之际,西部小镇九襄的汉源一中已经走过了178年的岁月。校园中的钟楼也是木铎金声的延续和传承。早在崃山书院讲学传道时,这个文化摇篮就将教育先哲孔子的壮志作为肩头的责任。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从 “私学”成长为一所省级示范高(完)中,汉源一中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对教育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与关怀。学校现有师生4800余人,占地10166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50.1%。优美的教学环境、完善的教育配套成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最佳注脚。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学校获得“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殊荣。

让汉源一中倍加难忘的还有,百年名校的辉煌,离不开各级教育系统对学校的支持和帮助。2013年,汉源一中成为我市唯一一个获得省教育厅命名的首批“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学校”之一。2012年,汉源一中还正式申报成为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通过教育部门的牵线搭桥,汉源一中争取到同济大学教学改革试验基地项目,获得自主招生推荐学生指标、同济大学奖学金、乃至同济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令汉源一中倍感温暖的是,这样的大爱,正从对学校的关怀流向对学生的关爱。教育软硬件全面完善之后,学校的资助事业快速发展。普高国家助学金、国家减免学费、义务教育住校生生活费等政策的出台,让学生们得到更多实惠。

劲牌阳光集团设立的劲牌慈善阳光班助学金每年为班级所在的50名学生发放4000元/人的补助。中钞公司等企业捐资助学项目温暖着万千学子的心,热心公益事业的个人助学金也为同学们送来大爱无言的温暖。加上学校自身设立的成绩奖学金和特困助学金,汉源一中每年用在学生奖励资助方面的资金达到500万元。

百年名校,桃李满园。 汉源一中师生沐浴着来自党政、社会各界的大爱,在三尺讲台上、绿意校园中演绎了一个个薪火相传、开启民智、格物致知的感人故事,激励着一代代汉源一中人传承有教无类、力争上游的精神豪迈前行。

崃山金钟响,九襄百花放。汉源一中正带着穿越历史的教育使命,迎着九襄的朝阳,书写着汉源一中人百年风雨育桃李,花海果乡谱新篇的时代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