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设计有新意的历史作业

2018-0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寒假时间短,又是亲朋好友聚会繁多的时节,山珍海味吃的再多,不过是让味蕾麻木,不读书不碰书会让我有一种惶恐和不自信,觥筹交错是增进友情和亲情的,而读书产生的力量是正视自己,每读一本书之前,我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读完此书之后,我会改变哪些行为,我相信这样的读书更有效,这也是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把所思所得内化为行动.所以我春节出门走亲访友还随身带着一本薄薄的书,这本书就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蒋廷黻算是开山之人,著名的海外汉学家写过<剑桥中国史>的费正清的汉学启蒙老师

寒假时间短,又是亲朋好友聚会繁多的时节,山珍海味吃的再多,不过是让味蕾麻木,不读书不碰书会让我有一种惶恐和不自信,觥筹交错是增进友情和亲情的,而读书产生的力量是正视自己,每读一本书之前,我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读完此书之后,我会改变哪些行为,我相信这样的读书更有效,这也是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把所思所得内化为行动。所以我春节出门走亲访友还随身带着一本薄薄的书,这本书就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蒋廷黻算是开山之人,著名的海外汉学家写过《剑桥中国史》的费正清的汉学启蒙老师正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仅仅5万余字,却反映了蒋廷黻那一代受过西方思潮和高等教育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观,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注重历史著作中的历史教育功能,历史著作力图做到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虽然这本书只是蒋廷黻展示其史学思想的一部大纲性著作,但是小册子并不难读,甚至不像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我也建议学生把这本书作为课外阅读延展。

大师级的人物如此注重史学著作的教育功能,把书写的好看耐看,纵观我们的历史教材,理论性概念性的东西太多,给学生现成的结论,仿佛历史的学习就是文字的记忆,尤其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有些学生在初中由于各种原因,把历史课当做背书课,高一的历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学生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顺利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当然,作为历史教材,其内容必须是简练的,我们的教材有时为了体现主干知识,以及受篇幅的控制,不能有太多历史细节的展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我可以在我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多的展现历史细节,这是学生得出历史结论的前提,这也是我能做的事情,也是读完此书后我要改变的一个行为。

《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学贯中西的蒋廷黻在此书中一直贯穿着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尤其在抗日那个大环境大背景下,经历了九一八事变的中国,国难当头,他对时政的品评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并加入了20世纪30年代学者从政的浪潮之中。

也正是由于从政的经历,所以《中国近代史》只是一部大纲性的著作,但是这部书涵盖了近代以来中国人不断探索中的救国救民方案,蒋廷黻在全书的《总论》里说到:“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

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不仅是这本书的主题,也是那个时代许多学者著书立说的共同主题,如钱穆的《国史大纲》杀青于1939年,也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写作的,我觉得钱穆《国史大纲》序言中的这句话很能代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抱着中国人书写中国最后一步史书的心情而著的,一部中国通史,一部中国近代史,这是知识分子们经世致用思想的表现。战争年代,动荡不安,资料不全,他们能克服困难,终于完成著作,这是那个时代的精华,这是我们今人的福气,我们更要珍视这些来之不易的对我们这个民族命运的总结。

二、换个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影响

我记得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曾经说过,要想吸取历史教训,前提是我们所知的历史大体上是真的,而不是假的,假的历史只会让我们总结出谬论。而蒋廷黻正是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中历史研究方法的严格训练的,坚持从史料中得出结论,凭史料说话。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了鸦片战争,他们对鸦片战争相关的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高中历史不是对初中历史单纯的重复,如何体现高中历史的思维深度成了我的思考,况且鸦片战争一课也是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素材,基于这两个角度,我设计了针对鸦片战争影响的作业题。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我采用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中的两则材料,布置了一道课后作业题。材料一:“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材料二:“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我布置的题目是:“落后就要挨打,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和本课所学的内容,你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仅仅因为中国的落后吗?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维新呢?谈谈你的想法。”

我设计这道题目的立意是这样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对鸦片战争后列强在华攫取治外法权有所介绍,但很多学生和老师认为中国是被迫放弃治外法权的,其实当时的中国也有“主动”放弃的因素,签订不平等条约不仅因为我们军事技术、政治制度落后,很大程度也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落后,表现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无知。

我们这个民族自我封闭太久了,以至于我们都不了解不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违规”也要挨打,自我封闭也要挨打!

联系现实,今天的中国要想实现民族复兴,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可以从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如果从长时段看待鸦片战争,如果从更大的视野内看待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觉醒,当时的中国人普遍没有意识到世界的变化,依然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我们又放弃了一次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我们这个民族对于伤痛遗忘的太快了。

无怪乎蒋廷黻先生痛心疾首的感慨道:“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是喊口号,而是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教师要使学生受感染,教师自己要先受到感染,我们做历史教师的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